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发言材料2稿20100418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582120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发言材料2稿20100418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发言材料2稿20100418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发言材料2稿20100418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发言材料2稿20100418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发言材料2稿20100418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发言材料2稿2010041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发言材料2稿201004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选任方式 健全管理机制全面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中共华亭县委组织部(2010年4月18日)华亭县辖10个乡镇和1个工业园区,有1014个村,13个村转社区,457名村干部。近年来,我们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以选好配强村级班子为基础,以提高村干部的能力素质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制度为保障,全面推行“一定三有”工作机制,有力的增强了村级班子的整体功能,使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选任机制,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坚持把建设一支优秀村干部队伍,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作为村级班子建设的有效途径,选好“领头雁”,配强“指挥部”,提高了基层党组

2、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开展万元年薪公选村支书。针对农村人才匮乏、村班子带富能力不强、村干部报酬偏低和科技力量薄弱、产业发展缓慢等实际,按照整合城乡人才资源,促进城乡优势人才向农村集聚的思路,创新选任机制,扩大选人视野,打破身份界限,在全县范围内以公选的方式,万元年薪的待遇,先后开展了“万元年薪公开选拔村党组织书记试点工作”和“万元年薪公开选拔村科技副支书(村主任科技助理)试点工作”。目前,全县公选村支书35名,公选村科技副支书(主任科技助理)14名,实现了城乡人才科学配置,资源共享。在全县扎实开展了“大调研、大检查、大培训、大整顿”活动,下功夫整顿软弱涣散组织,对5个软弱涣散的村班子

3、进行了调整,建强乡村领导班子,增强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同时,按照自愿报名、先提拔后下派的原则,选派30名机关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新农村示范村和贫困村任村支书或副支书,帮助村级开展工作,有效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加强对9名到选聘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管理考核,对3名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表彰,为他们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按月及时发放工资,有效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开展“双评一推”工作。针对部分贫困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级组织后继乏人,村干部难选,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的实际,在全县开展了以“党员评议村支部、群众评议村干部、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为主要内容的

4、“双评一推”工作,近两年,全县共调整村班子35个,村支部书记27名,其他村干部112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25名,较好地解决了村干部源头不足的问题,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储备了充足的人才。二、创新培训机制,提高村干部能力素质。教育培训是提高村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始终把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着力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带富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加强村干部学历教育。依托全省党建工作创新项目,把乡村干部的培训作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大力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在县委党校与甘肃农业大学联合开办了村干部大专班,对村干部进行免费学历教育,学费由

5、县财政承担。目前,已完成3期,第四期村干部大专班正在举办之中。全县445名村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117名,实现了村村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二是加强政策法规培训。针对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的实际,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对全县乡村三级干部全部轮训了一遍。针对乡村干部执行政策能力不强的问题,举办了全县乡村干部集中培训班,采取专题辅导讲座、村官论坛和现场观摩的方式,对全县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乡(镇)长、各村支书158人进行了全覆盖、高质量的培训。三是加强技能培训。结合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围绕提高村干部致富带富能力,进行了

6、有针对性的培训。在上海浦东新区党校、深圳经理学院、青岛海洋大学建立乡村干部培训基地,先后举办培训班16期,培训乡村干部480名。组织64名村党支部书记到江西华西村、陕西旬邑、山东寿光和青岛海洋大学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产业开发、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实现了“走出去富脑袋、回家乡富钱袋”的目的。三、创新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为了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按照“一定三有”的要求,为村干部提高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一是提高村干部报酬。2006年,为114个村每村增加村干部绩效工资3000元;2008年,县财政增列115万元提高村干部报酬。目前,全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

7、主任报酬分别提高到每月420元和400元,人均年报酬由过去的3112元增加至4800元。建立养老保险机制,由县财政投入,一次性全覆盖为现任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对优秀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通过合法程序,积极推荐他们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分发挥其参政议政的能力,重视其政治作用的发挥。这些人文关怀,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建立“三老”人员生活补贴制度。为解决全县农村老党员生活困难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了农村老党员、离任村支部书记、离任村干部和先进模范享受生活补贴制度。每年投入20多万元,对1960年底前入党的老党员、累计担

8、任10年以上的离任村党支部书记、累计任职20年以上的离任村干部每月以30元、40-60元、20-30元的标准进行生活补贴。强有力的资金投入,激发了城乡基层干部“想干事”的活力,提高了“会干事”的能力,为保障全县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四、创新村级运行机制,推动基层执政方式转变。在配强班子,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的同时,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村级班子规范有序运行的保障,指导乡村建立完善了有关制度,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工作水平。一是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民主管理机制。根据部分村工作不规范,“两委”职责不明晰,决策不民主的实际,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人怎么选、事怎么定、钱怎么花”这一热点、难点问题,在全县1

9、14个村探索推行了以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民主监督机制,促进村级决策科学化、村务管理制度化、民主监督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制三化”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工作,健全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和村级事务决策、管理、监督程序和规则,建立起了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通过推行“三制三化”,进一步加强了村级民主管理,使村干部的执政观念和工作方式有了新转变,“立规矩、讲公开、受监督”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强化了党员群众对村干部施政行为的监督,增进了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沟通,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科学发展。二是创新城乡共建的党组织设置机制。在砚峡乡创新党

10、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大村建总支、小村搞联合、强村带弱村、村企一体化的思路,成立了利源、欣晖两个农工贸公司党总支,把6个村、5户乡村企业纳入公司党总支管理,实施“党组织领导、公司化运作、以强带弱”新型党组织设置模式,以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既解决了资金、经费方面的一些问题,又提高了村党支部书记推动发展的能力。三是建立完善考核约束机制。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和村干部工作现状,研究制定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建立了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责任制,开展了以“支书向乡党委述职、接受乡党委评议,其他村干部向村党支部述职、接受村党支部评议”为主要内容的“双述双评”工作,把学习、党务、财务、政务、村风、矛盾调处等

11、“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纳入目标管理,乡镇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责任,细化了内容,年中进行检查评比,年末进行考核,兑现奖罚,有力的促进了村级班子规范高效运行。五、创新作用发挥机制,增强村级党组织服务经济功能。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了给村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使村干部有地方办事,有场所议事,近三年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对全县5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和维修扩建,全面改善了村干部的办公条件。借鉴城市社区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的经验,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行了村干部坐班制,实施了北河、砚峡、神峪社区等一批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行一站式集中办公,窗口化服务,为农民群

12、众提供政策、技术、信息咨询、代办各类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事项,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二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解决村级组织有钱办事问题作为增强战斗力的关键,将114个村划分成好、中、差三大类,坚持一手抓空壳村的“造血”功能,一手抓对村集体经济的财务运行监管。近三年共消除“空壳村”15个,2008年底,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461万元,较上年增长79万元。目前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个,65%的村年收入过万元,进一步增强了村级组织有钱办事的能力。三是大力实施党建综合示范工程。牢固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想,大力实施党建综合示范工程,每年调研确定30多个抓党建促

13、经济工作典型,由县级党员领导负责抓建,明确建设内容和目标要求,确定抓建单位和乡村,抓点带面,整体推动,提升了党建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发展。村级党组织坚持把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和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累计硬化通村道路35条160公里,等级化改造通社道路72条307公里。全县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社通公路,广播、电视、通讯全覆盖,有70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达到40%以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村干部带头领办,组建党员专业经济合作社,建起了一批产业化基地,催生了一批龙头企业。草畜、核桃、药材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建成了11.5万头肉牛、18.9万亩核桃和6万亩药材生产基地。发展培育了青松中药材饮片加工、润华核桃加工龙头企业23户,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4个、养猪小区8个,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龙头联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涟江为区内地表水的主要排水通道,隧道设计标高高于最低排水基准面,隧道区山脊内沟谷多为季节性冲沟,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小,受季节影响明显,地表水不发育,地表水对隧道施工及运营无影响。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