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必考点汇总-语文高分不要错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575828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6.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文言文必考点汇总-语文高分不要错过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初二文言文必考点汇总-语文高分不要错过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初二文言文必考点汇总-语文高分不要错过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初二文言文必考点汇总-语文高分不要错过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初二文言文必考点汇总-语文高分不要错过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文言文必考点汇总-语文高分不要错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文言文必考点汇总-语文高分不要错过(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文言文必考点汇总,语文高分不要错过桃花源记考点分析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田园诗的鼻祖。二、重点字音浔阳(Xn)俨然(yn) 黄发垂髫(tio) 便要还家(yo)诣(y)三、重点词语1.缘溪行:沿着。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3.有良田美竹桑竹之属:类。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5.悉如外人:都。6.咸来问讯:都。7.乃不知有汉:竟然。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9.此中人语云:告诉。10.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11.及郡下:到了。12.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3.遂迷:终于。14.欣然规往:计划

2、。15.未果:没有实现。16.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四、通假字1.具答之“具”通“俱”,意思为:完全,详尽。2.便要还家“要”通“邀”,意思为:邀请。五、一词多义1.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代所看到的景象)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2.为 捕鱼为(wi)业(作为)此人一一为(wi)具言所闻(对,向)不足为(wi)外人道也(对,向)3.舍 屋舍(sh)俨然(名词,居住的屋子)便舍(sh)船(动词,离开)4.闻 鸡犬相闻(听见)村中闻有此人(听说)5.其 欲穷其林(这)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

3、其家(代词,代自己)6.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动词,做标记)志同道合(志向、志趣)7.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六、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等)味道很好。2.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好像。3.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6.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断绝了来往,不通音信;今义:把两个地方分隔开。7.无论魏

4、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8.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七、词类活用1.复前行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2.欲穷其林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完。3.渔人甚异之异: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4.初极狭,才通人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八、名句积累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

5、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不足为外人道也。6.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九、文言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3)(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十、重点句子翻译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渔人感到很惊

6、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3.初极狭,才通人。翻译: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

7、了来往。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翻译: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翻译: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1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

8、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十一、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3.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5.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6.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喜悦的样子。7.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十二、文本研讨1.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发现桃花源(访问或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桃花源是作者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概括这

9、一理想社会的特点。【答案】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3.选文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虚构桃花源,真实地反应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陋室铭考点分析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二、重点字音惟吾德馨(xn) 苔(ti) 鸿儒(r) 案牍(d)三、重点词语1.斯是陋室:这。2.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苔痕上阶

10、绿: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4.草色入帘青:映入。5.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6.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8.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四、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五、古今异义1.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2.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3.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样子。六、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成为灵

11、异的水。3.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乱。4.无案牍之劳形劳: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七、名句积累1.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5.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7.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8.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

12、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八、文言句式何陋之有?(为“有何陋?”的倒装。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九、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与我)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庸人。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5.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十、对联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十一、文本研讨1

13、.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从山水写起,目的是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的主旨。采用比兴的手法,构思新颖,使文章显得起伏多姿,对陋室起到了渲染烘托的效果。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从自然环境优美、交往人物不俗、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描写陋室。目的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也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3.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答案】采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

14、,让人感觉到陋室环境春意正浓、生机盎然。渲染了陋室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答案】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就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因为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5.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答案】运用类比,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也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安贫乐道,品德高尚。暗示了陋室不陋。6.文末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答案】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照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7.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答案】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8.作者在文中以仙人、蛟龙自况,更以孔子、诸葛亮、扬子云等古代名贤自比,这种毫不自谦的思想是否让人觉得有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答案】不会的。作者的这种自比,并非狂妄自大,实是自勉自励,是要求自己交往纯正、志趣高雅、品质高洁。所以他要以古代名贤为榜样,去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立身处世就应该有这种自知自勉的精神。爱莲说考点分析一、文学常识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