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499431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以“黔阳古城”为例The public domai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cient city function research In Qian yang city as an example 文本刊编辑摘要:关于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往往采取建筑学自身的专业角度,从古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讨论。然而忽视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营造中对于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重视。本文选择黔阳古城“宗庙、场镇、书院、官衙”四位一体的公共空间作为切入点,从社会学的结构理论出发,初步探讨了古城建筑公共空间及其承担的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Ab

2、stract】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ity, often take their own professional point of view of architecture, ancient aspects of architectural form, structure, materials, etc. are discussed. However, ignor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urban create the public spac

3、e for social functions attention. This paper choose Qianyang town ancestral temple, town, college, government office, one of the four public space as a starting point, starting from the structure theory of sociology,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city and its commitment to building pu

4、blic space betwee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old city.关键词:公共空间,古城保护,社会秩序【Keywords】Public space, the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social order传统建筑思想中,一座城市整个空间体系是有着严格的界定的。我们常常说的“坐南朝北、背阴负阳”等,事实上也体现着古城的营造过程中的整体功能思维。不同的街巷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发挥其多层次的公共空间价值。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保护意识的长期缺位,在现代性建筑思维的指导下,原本结构整齐、功能完备的古城空间,被人为条块化、孤立化和

5、碎片化。不仅没有实现城市管理者本来的设计规划意图,反而妨碍了古城整体形象的提升和推广。究其原因就在于,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公共空间存在的意义,忘了城市其实是一个有机“活体”,除了其自身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之外,还承担着居住其间的人的日常生活、交往习惯和公共秩序等文化需要的功能。1.理论视角自德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来“公共领域”的概念之后,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得到重视,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不断演变。但纵观学史总的来说,哈氏的理论其本质上是说“公共空间存在的目的是在建立一种秩序”。而且这种秩序的建立,其意义不仅仅是人对于空间的简单物质功能需求,同时更多

6、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满足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有序。所以我们看到西方很多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街区、公园和道路是“亲人”的,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一方面,其建筑形式、建筑尺度、城市规模是恰当的非聚集的,居住空间能适应人对于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他们特有的文脉肌理、历史文化保存得很好,自然而然会对空间生出一种亲切感。帕森斯则认为公共空间的存在发挥适应(交换)、达鹄(精神)、整合(权力)、维模(规范)的系统功能(AGIL)。作为市场的公共空间,是改变原有的杂乱无章的交换形式,形成一个有秩序的公平交换场所;作为宗教的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提供一个顶礼谟拜与神交流的秩序,使人们的宗教仪式的行为更加有条理有约束

7、;而教化为目的的公共空间则不仅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教育设施,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建立一种秩序,告诉人们什么是社会应崇尚的,应尊敬的,从而在人们的思想上建立一种道德规范;而作为权力象征的公共空间更具有代表性,因为权力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秩序,是权力阶层对其他阶层强加的一种制约,因此具有权力象征的公共空间,也可以说是一种秩序的象征。当然还有偏重于其它功能的其它形式的公共空间如道路、公园等,它们同样是在建立一种秩序,道路是建立人们出行的秩序,公园是建立休闲的秩序等等。总之,自有公共空间开始,秩序便始终存在。不难看出,从乡土社会中析出的中国式古城镇一直都符合上述种种的表述,虽然经历了长期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文化

8、背景的演变和变迁,始终都保持着“宗庙、场镇、书院、官衙”四位一体(或并不完整)的“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结构与社会秩序功能重叠的文化特征,对古城保护和开发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也是本文选此视角对湖南怀化黔阳古城加以审视的原因。2.湖南怀化黔阳古城保护现状黔阳古城(包括洪江古商城)作为南方丝绸之路湘黔古道的主要支线,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烟银特道”。早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东汉为舞阳县,即显市镇雏形,唐代设龙标县,先后为巫州府、沅州府、叙州府,宋元丰年置黔阳县,从此到民国末年,一直是县治所在。号称“楚南第一胜迹”。黔阳古城自西汉至今绵延2200 年,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

9、早1400年,比同在湘西境内的凤凰古城早900年,它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也是中国难得留存下来的、最具原真风貌的隐逸之都。2003年开始,黔阳古城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在尊重民俗文化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做好黔阳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对古城内的旅游商品市场、游客接待中心等进行了修建与完善,并引进湖南申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战略投资者,启动钟鼓楼广场、老爷巷、古城街道改造等大项目。古城依南北两条主要街道而形成的鱼骨状道路,古称九街十八巷。现存较完好的历史街区有:以商业店铺为主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南正街;以会馆码头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等。此外,县衙、书院、文庙、芙蓉楼、

10、古客栈、亭台楼阁、祠堂戏院等,罗列有致,功能齐全。在尊重文化传承与尊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保护了古建筑群的固有格局和历史风貌,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使“山水、古城、人家”三者交融的古城风韵得以传承。这座“活着”的千年古城并没有成为白天熙熙攘攘、晚上便人去楼空的历史遗存,而是古城保护开发与古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服务于这里的居民。3.“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特征分析黔阳作为一座古城,建城至今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城市规模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秩序,如古城布局、建筑风格、文脉传承等。讨论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不能舍弃这些已形成的秩序重新开始,因为舍弃它们就等于割断历史的脐带。事实上也不可能割裂,黔阳古城长期形成

11、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就包含在“宗庙、场镇、书院、官衙”四位一体公共空间体系中。3.1宗庙:精神的空间尔雅.释名载:“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所谓“庙”是用来陈设安放偶像的,是仿照了故去的祖先的形貌而绘制或塑造;而宗庙建筑也是按其生前处所而构筑和仿建。所谓“宗”,是在氏族自然或人为分化后,各分支共同尊奉一个始祖、圣祖或先祖于神庙。严格说来,“宗”与“庙”在本意和释义上还是有所区别。宗族作为人类学概念,通常把它视为一种有血缘和地缘关系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它以实行族长制和长幼尊卑的族人关系制度形成宗法宗族秩序。黔阳古城,有千百多年的历史,宗庙文化积淀深厚。从宋代开始,黔阳一带陆续有宗

12、庙兴起,至明、清最为鼎盛,至今犹存钟鼓楼、火神庙和节孝祠等,这些庙观祠堂,或雄踞山顶,或立于市街,规模庞大异常,构造巧夺天工。祠堂建筑在西正街及周边得到了充分体现,街中宗祠、世宅比比皆是,有谢氏、陈氏、邱氏、邓氏、孙氏等各宗祠。在古代寺庙、宗祠,是文人集会以及广大信众朝拜礼敬的地方,又是举行婚丧节庆等公共活动的场所。宗祠,除了供奉祖先牌位外,也是家族成员议事、执行族规家训的地方,一向被视为地方宗族的精神象征。尤其是位于古城北端的育婴巷内的节孝祠,祭祀黔阳县历代孝子、诗人、义士、节妇,祠堂后再紧挨着普通的民居。这种聚落建筑实际上就是宗庙建筑“重祭祀、注教化”的显著特征,承载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功能。

13、宗祠空间、进深布局,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原则,也反映着礼乐秩序和道德伦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从周朝开始,宗法制度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宗庙作为亲族活动“公共空间”的载体,将封建等级制度、家族世系、伦理关系等秩序通过古城建筑的形式得以体现。3.2场镇:生活的空间“城乡市集,皆有常期,遇期远近皆至,日斜而退”,场镇集市曾是我国历史上的常态,是封闭的小农家庭互相联系的场所和方式,成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必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特定地域人群生活空间,不只是一个提供市场交易的场所,更是一个人际网络、凝聚情感的社交场所。处于商品经济的今天,古城镇的场镇市集经济功能大大淡化,更多地是成为了共同集体记

14、忆、地方性秩序体系的一部分。社会学家认为“过去的集体经验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可以成为一个群体的特殊性文化资本,以区别于其他的群体,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作为“公共空间”,古老的市集是消费的地方,又不仅仅是物品的交换,还涉及情感和心理交流的需要。黔阳古城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发源于云贵高原的清水江和潕水河在这里汇成沅江直达洞庭,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历史上商贾聚集、贸易发达。明清时期浩浩皇木、滚滚洪油、屡屡烟土、列列妓船,使得沅水河畔这座军事重镇成为中国南方丝路上的商贸名城。同时修建了宝庆会馆、衡阳会馆、太平宫等充满潇湘各地风情的会馆,供各来往商客行商居住之用。时至今日,黔阳

15、还是一座体系完整的多功能古城,北正街、东正街、南正街、西正街4条古商街保存完好,尚有原住民居住其间,开店营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老的场镇传下来的社会习俗、惯例、传统等一方面与市场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也维系着市场交易的进行。从制度的角度看,市场交易机制也是一种人为的安排,习俗与惯例支配着参与交易的双方必须遵循集体的公共道德、遵循共同的经济利益。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专卖制度”,是官方的正式制度。而“官商”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小生产者的“私商”,他们交易的场所正是大大小小的场镇。透过黔阳老商街所保留的一些地方性交易规则,我们或许能够厘清地域性民间习俗在国家经济中是如何扮演资源配置者的角色

16、。而场镇所保留的传统商业习俗与交易惯例是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为规范,也是一种社会秩序。3.3书院:规范的空间书院是我国独特的教育方式,作为地方性的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作为一种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独立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书院的模式,不同于朝廷官学,更不同于国家义务教育。书院的设立,大多是民间自办,聘大儒名家为教授,以道统、圣人之学立教,求学者自行慕名向学。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明、教化民众的作用,对于维持地方社会的秩序,具有明显的社会控制功能。黔阳古城现存宝山书院及龙标书院旧址。宝山书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城东古龙标山普明寺北面,占地699平方米,清代古建筑,庭院式两进木结构,两侧有高大封火墙,院内青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