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教材分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443110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美术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六年级美术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六年级美术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六年级美术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六年级美术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美术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美术教材分析(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 题 明与暗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课 时 2课时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1. 球体、立方体

2、石膏模型数个。 2射灯。 3摆放石膏形体的桌子,配以衬布。 4投影仪。 5范画两幅 6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学具准备 8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教学评价 1. 从学生作业中选出质量较高与较差的作讨论评讲。2. 肯定作业中的优点,同时启发学生,指出缺点与改正方法。3. 学生作业时,教师应该全面辅导、督促学生按要求、方法进行练习,发现典型问题时再作补充讲解。教学过程:活动一:欣赏导入(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

3、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出示课题)活动二:探究新知(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1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

4、怎样的变化?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活动三:观察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总结: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

5、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课件演示)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活动四:主动参与(设计意图: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 1第一步是整体观察分析,要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2观察好了就可以起稿了,用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接着画出明暗交界线、投影;3然后就可以铺大色调了,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4最后进行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

6、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活动五:学生实践(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作业设计: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A、 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B、明暗交界线不准;C、投影不准;D、排线问题;E、反光太亮。活动六:欣赏讲评(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1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

7、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课 题 寻找美的踪迹课 时 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综合探索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2、合理构图教学难点 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教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 墨水 宣纸学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

8、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 宣纸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2 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4 肌理图片的欣赏教学评价 1、在学生回答感受时加以肯定,并对创意好的回答突出表扬,对欠缺的回答进行补充。2、对学生作业肯定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以改善。优秀作业要给予表扬,并指出优点所在。教学过程:活动一: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一、图片二和图片三)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

9、的美活动二: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展示课件图片四、图片五和图片六)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活动三: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七和图片八)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学生回答完后再欣赏课件九和课件十。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10、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活动四:教师请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 。也美丽。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活动五:请学生欣赏肌理图片。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展示课件十一到最后一张)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

11、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学生讨论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活动六:作业设计学生作业提出要求,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法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指导,并要求给作品起名字。作业完成后,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课 题 泥浮雕课 时 2课 时学习领域 手工制作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

12、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或者景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浮雕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2、技能: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3、情感: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制作泥浮雕。教学难点 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浮雕的资料、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示范用材料。学具准备 陶泥、泥塑工具、报纸、画稿、抹布课件内容 1、浮雕图片2 浮雕的概念3、制作步

13、骤教学评价 1、大胆想象,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泥浮雕2、装饰方法多样,作品突出3、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教学过程:活动一:欣赏1、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雕塑馆去参观,想去吗?(生答:想)2、 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如:中国唐朝的昭陵六骏,人民英雄纪念碑、非洲浮雕、青岛沿海的浮雕柱子等或者是其他学生的浮雕作品这不仅有中国的雕塑还有外国的,看还有我们家乡的雕塑呢!欣赏到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教师拿同学以前做的泥笔筒或完全立体的雕塑(本地特有的雕塑)与我们欣赏的这些雕塑有什么不同?(生答: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3、揭示“浮雕”的概念我们知道,从背景中凸

14、出形象的雕塑称为浮雕。根据凸出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浅浮雕。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为什么我们说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呢?(学生回答:因为浮雕和普通雕塑一样是凸出的,但却又和绘画一样只能从一个方向进行观察,所以我们这样说。)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欣赏,认识、了解浮雕,先由学生揭示浮雕的概念,然后老师给以总结活动二:学习制作泥版浮雕1、 看到这么多的浮雕作品,我想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了,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浮雕呢?(生答:动物的、人物的、植物的、太阳的等)2、 那怎样做呢?来看书上下方的步骤图,请同学说出制作泥版浮雕的步骤,师生共同演示制作一条鱼的泥浮雕制作泥版浮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揉泥2、拍泥板3、割边4、画形象;用铅笔或者自己的泥塑工具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