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复习资料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436478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事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公事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公事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公事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公事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事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事复习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公共事业的内涵与特征(P13-15)所谓公共事业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高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活动。本书将“公共事业”的范围确定在教、科、文、卫、体五个领域。在中国,公共事业是一个专有名词,并与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密切相连。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中相当一部分是、准公共物品。据此,公共事业的特征有:第一, 公共性;第二,公益性;第三,非营利性; 第四,服务性 。2、 公共事业管理的三种模式、演变、特点。(P88-91)(1). 公共事业管理的保护模式 时间: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时期基本特点: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统筹,但其职能是极

2、有限的,有限的公共事业产品基本上由社会和自行提供,市场起到间接作用。(2). 公共事业管理的干预模式 时间: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60年代前后达到高峰。基本特点:政府依靠庞大的官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并垄断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或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市场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是间接而非直接的,社会的力量的参与是极为有限的。(3). 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模式 时间: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对公共事业管理干预模式改革的产物。基本特点:在政府的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负责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分权,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

3、供给过程,市场和社会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 3、 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P94-96)(1)公共需求 一个社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随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公众公共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公共需求是决定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发展演变的根本因素。 (2)主体意识 这里的主体意识,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问题的认识,其中的核心是一定的主体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力。(3)政府能力 在可能涉足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主体中,作为社会中最具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组织,政府能力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地位。所谓政府能力,如果从社会产品的角度看,就是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产

4、品的能力。 (4)社会发育程度 这里主要是指作为社会组织载体的非营利组织等的发育程度。4、关于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P97-99)(1).私人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必要在公共产品领域,虽然政府机构日益庞大,财政支出日益增加,但由于生产方式单一、生产与供给缺乏竞争,使得资源配置和生产低效率,公共产品生产数量不足,品种和质量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相伴随的是政府的贪污腐败盛行。这样,政府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事务,满足不断增长变化的公共需求,政府自身反而成为了一大社会问题。这一切,昭示着以往政府全面干预,垄断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福利国家出现了危机,相当程度上就是既有的政府

5、垄断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已难以维系。(2).关于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可能性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公共产品消费的外部性可以得到解决,其生产的成本能够得到补偿,因而私人生产和提供是必然的。5、 私人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条件(P99-101)(1)是纯公共产品领域私人一般不进入。(2)是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3)必须有产品的产权制度安排。这是私人进入公共产品领域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最重要的制度安排。(4)可以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作为两个环节分开。6、当代公共事业产品提供方式(P101-103)1. 区分提供与生产服务的供应是指一系列集体选择行为的总称,它就下述事项作出决定:需

6、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需要筹措的收入数和如何筹措、如何约束和规范公共产品和服务消费中的个人行为、如何安排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服务的生产则是指如何将一系列的输入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技术过程。 (一)公共提供公共产品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的需要。(二)市场提供 由市场提供生产公共产品单位的经费。(三)混合提供 政府以成本价格为基础,通过政府补贴和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从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公共产品可以是公共生产,也可以是市场生产,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可以是公共提供,也可以是市场提供或者混合提供。因此

7、,其生产方式与提供方式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模式,如图: 7、NGO的地位与作用(P134-137)非营利组织(NPO,也被称为NGO,第三部门)通常指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西方,非营利组织已成为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关键加入者”和政府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提升了政府的管理形象,也为政府的合法性注入了新的资本,更为重要的是,它壮大了公民社会,提高了社会自治程度。 作用:(1)提供服务。(2)社会沟通。(3)社会评价。(4)社会仲裁。(5)影响决策。(6)民主价值的训练营。(一)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

8、位非政府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必要的组成部分且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非政府组织是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过程中的必然参与者。 2、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第一,非政府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也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必然主体。 第二,非政府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第三,非政府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如从整个现代社会运行来看,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还具有扩大就业渠道,增强社会保障制度能力,以及提高公民民主意识,增加社会公民化程度等作用。8、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P152-158)(一)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现阶段

9、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2、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问题(1)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大,人头费比例高,使国家财政负担十分沉重。(2)社会效益不高,官僚作风严重。(3)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4)内部机制不活。5)各种吃空饷、招聘猫腻问题。3、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投资主体单一;(2)法人地位不实;(3)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4)政事不分的格局没有打破,管理手段不适应。(二)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目标取向1、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简单回顾与改革有待深入的原因分析 第一,由于同时期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以及社会非政府组织的改革没有同步,社会长期形成的对“事业”的思想的转变也要有

10、一个过程。 第二,更主要的是因为在实际改革中出现了目标不明、盲目扩大产业化、法制不全、配套措施滞后等,相当程度上无法打破政事不分的格局。 第三,对事业单位涉及领域产品属性的简单化定位。即将这些产品简单地定位于完全纯公益的产品,或者是视为市场商品。2、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定位第一,事业单位社会化。其一、社会事业社会办。除必须由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之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或直接创办各类公益性事业单位。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并切实

11、加强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赠公益事业。大力倡导和发展志愿服务。其二、资源配置和服务的社会化。完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环境,通过改革,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第二, 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加强公共事业立法,建立和完善包括科学技术立法、教育法、文化法、卫生法、体育法等方面的公共事业法律法规体系。同时,作为进行公共服务与管理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仅需要在其内部进行法律的基础上民主化运行,更必须向社会公开,接

12、受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9、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重点)(一)、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1. 政事分开所谓政事分开,从根本上说,是要解除政府与各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但具体事务则完全由事业单位自主解决,同时,要根据中央有关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的精神和指示,有步骤地取消现行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在这一基础上,重点进行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职责分开、管理方式及手段分开工作。其一、职责分开。职责分开的主要内容,是指原来政事一体化情形中由事业单位承担的政府行政职能,应交回政府由政府承担,而原来各级政府机构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务性的工作,则可以交给事业单位去完成。 其二、管理方

13、式及手段的分开。主要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实行简政放权,对事业单位在宏观上按有关法律进行行政监督管理,而在事业单位的人事、工资、计划、编制、财务、项目、职能等方面事务的具体运行上,由事业单位自己管理。2. 管办分开管办分开在行政机关内部将对事业单位的宏观监管职能与微观举办管理职能进行分离,避免同一部门既办又管的现象。有完全分开及适度分开两种模式。(1)完全分开模式 是由一级政府组建新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将政府和政府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资产完全注入这个机构,由这个机构举办事业单位,并从出资人的角度行使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权,其他行政主管部门从法规政策、行业规划、标准规范、监督检查等角度对事业单位

14、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政府对事业单位单纯的行政命令方式管理向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多种方式管理转变;事业单位的部门隶属关系向行政契约关系转变;公益性资源由部门所有、分散配置向政府集中所有、整体配置转变。(2)适度分开模式政府责成其财政部门作为出资人代表与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组建新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资产剥离注入这个机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仍隶属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负责人由该行业行政主管负责人兼任,但决策层实行委员会制,有财政部门等其他部门派出的代表,事业单位监管机构独立做出决定,不受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命令。这种模式实行起来比较简单易行,不需要单独

15、成立新的机构,只需要在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一个相对独立机构行使该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管理权,但这种模式不能完全保证事业单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二)、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

16、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对公益一类,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第一,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监测检验、许可管理部门、带有较强执法性质的部门) 总体方向是让其转变为政府部门。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