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教案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436121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教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教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教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教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教案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教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教案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 大自然的语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三、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

2、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感知文意;整体

3、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

4、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5、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

6、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

7、“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

8、”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17 奇妙的克隆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

9、步骤 1、导入新课 2、交流查找的资料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问: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

10、子、列数据) 问: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问: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 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第 二课 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前课内容,展开辩论。 二、教学步骤 1、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奇 妙 的 克 隆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实验对象 研究成果

11、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底到高)克隆造福人类 鱼类 鲫鱼 1979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 黑斑蛙 1978 哺乳类 鼠 多利羊 1996 2、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投影幻灯片,指出辩论要求: 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 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3、布置作业 把文中好的词、句抄在资料册里,增加知识的积累。 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它的特征。

12、 附:板书设计 克隆的含义 奇妙的克隆 克隆实验 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好处 人类对克隆技术的思考 教学后记:学生对克隆的事情较有兴趣,但对克隆技术的理解有难度。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二)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

13、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二、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四、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

14、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 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1)hi zh nns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