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98426995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1明代时,吴地的富有家庭多将太湖边洼芜土地,因地势改为鱼塘和可耕地,并在田堰边角种植果树、蔬菜,所得收入较一般的单一农作物种植高出许多。这说明该地区农业A出现地域性经营特色B坚守男耕女织传统C向着商品化方向发展D盛行雇工劳动制度2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3尚书禹贡将天下划为九州,并对九州的土壤进行了鉴定,其中的冀州、豫

3、州、兖州、青州都处于商王朝活动频繁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反映出商代A统治区域较为集中B中央集权尚未确立C农业生产地位重要D耕作技术有待提高4国语周语中中说:“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意思是说公田埋没在杂草丛中,庄稼熟了也无人收割。究其根源在于:A生产力的巨大进步B劳动者更关注私田C井田制度日趋衰落D国君权威一落千丈5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A农村小农经济日益解体B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C农业生产结构有所改变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6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

4、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7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A注重技术传承B严格制作程序C强化市场垄断D保证产品质量8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A地方分裂势力增强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5、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9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变化可知, 当时的北宋赋税结构变化(单位:万两)租税(正赋)收入征榷收入商税收入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997)2408.11167.740060:40天禧末(1021)2641.22670.0120440:60熙宁十年(1077)2021.34248.4868.828:72A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B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来源D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10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

6、江南地区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11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地区价格地区价格江苏米谷每石1.51.6两白银山西(部分地区)米每石1.52两白银湖广米每石1.42两白银山东(兖州、泰安)米每石1.41.8两白银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区B南北方经济地位逐渐趋向平衡C南北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加强D粮食大量进入市场成为主要商品12清初规定“国俗衣冠,一沿旧式”。但由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于是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钿子”的形成A体现了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

7、B符合满洲贵族维护民族性的需要C反映了服饰变革的政治化倾向D说明习俗变化能够影响政府政策13今珍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内的宋代平江图,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苏州城的原貌。其时苏城以二横四直骨干河道为城市脉络,作坊、民居等临河而设,均匀遍布全城。商业贸易区的中心则在城中央乐桥和利市桥一带,紧靠统治阶级集中之地,便于他们享乐和管理。这说明当时的苏州城A体现城市布局讲究合理与对称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改变C商业活动的限制未被完全打破D商业发展促使官员奢靡风气增长14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奴婢、部曲、工乐户等贱民阶层。宋朝时,这种贱民的数量显著减少。这A主要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完善

8、B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C反映了户籍等级制度的废除D导致了小农经济的加速破产15宋梦粱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朝A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B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C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D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16据史料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当时“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据此材料可知A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社会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C新兴行业中滋生出新的生产关系D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

9、快速发展17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等。可见唐都长安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督B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C城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D城市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18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开始部分征收货币赋税;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9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自给自足封建

10、小农经济的形成B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20如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A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21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22汉高祖时“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明太祖时

11、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能穿绢布。这些规定A使商业发展停滞不前B抑制了土地买卖C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D提高了农民地位23西汉政权建立后,一方面实行重本抑末政策,不准工商者衣丝乘车、不准工商子弟做官;另一方面“弛商贾之律”“轻摇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24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时期规定曹魏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西晋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帛)的课田。北

12、魏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给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农民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娟布麻。A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B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

13、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祜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发展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14、(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会馆和商会是极富中国特色的民间自发组织,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待挖掘。材料一 会馆是中国民间的自发组织,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都设于北京。每三年在京举行一次科考会试,每科应试的人数众多。为方便这些人的食宿,各地在京官员,商人等共同资修建房舍,专门接待本乡本土的举子,此即为会馆。受此启发,工商各行业为协调关系,联络感情,也建立了一些行业会馆。明中叶以后,具有工商业性质的会馆大量出现,但这些工商业会馆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域观念,绝大多数仍然是工商业者的同乡行帮会馆。据王日根中国会馆史等材料二 商会是由商人组成的合法团体。中国商会出现于20世纪初,在1912年后迅速发展起来。下表反映了1912-1918年全国商会数目及其会员数。年份商会数目会员人数1912794196636191374519258919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