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426589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己复礼-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克己复礼-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克己复礼-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克己复礼-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克己复礼-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己复礼-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己复礼-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己复礼第一、二课时一、解题:克己复礼: 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这一章节讲孔子的礼治主张。(德治)l 121(一)字词一日:古今异义。一旦/一天。非礼:古今异义。不合礼节/调戏(妇女)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敏:聪明事:从事,照着去做。(二)分析1颜渊:颜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死时孔子痛苦,说“天丧予,天丧予”子曰:贤哉回也!一

2、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一般人都会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忧愁,颜渊却能持续地保有他的快乐。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2. 圣经 旧约有摩西十诫,佛门也有八戒,儒门有四戒。3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已复礼是仁。这里就讲到了“仁”与“礼”的关系,只要做到礼,就能达到到仁。孔子具体讲到四点,“视”“听”“言”“动”, 都紧紧抓住那一点来写?这里的四个字,要抓住“克已”这一点来写。3要义:克己 要约束自己,克己复礼为仁,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4成语:克已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乎礼。l

3、3.14 7.5两章75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都是什么句式?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吾衰也甚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吾不梦见周公,久矣。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话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远较书面语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如: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甚矣,汝之不惠!贤哉,回也!2总结3.14 7.5两章周公是

4、孔子敬仰的古圣人之一。孔子把周公视为周代文化的代表,把梦见周公视为盛世有望的瑞兆。孔子把自己的命运与世道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两章讲的都是崇古 崇古的重点内容是推崇周礼。联系12.1“克己复礼”,复是回归的意思,那么要回归于什么的“礼”字,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

5、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l 读31 62531(一)字词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于庭舞八佾。孰:疑问代词,什么(二)要义:秩序(无序) 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n)越。625(一)字词觚不觚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后者:动词,像个觚。(二)要义:秩序 (无序) 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三)分析1孔子为什么说“

6、觚不觚”,后人有两种较为近于情理的猜想:(1)觚有棱角,才能叫做觚。可是做出棱角比做圆的难,孔子所见的觚可能只是一个圆形的酒器,而不是上圆下方(有四条棱角)的了。但也名为觚,因之孔子慨叹当日事物名实不符,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类。(2)觚和孤同音,寡少的意思。只能容酒两升(或三升)的叫觚,是叫人少饮不要沉湎之意。可能当时的觚实际容量已经大大不止此数,由此孔子发出感慨。2孔子说“觚不觚,觚哉!觚哉!”字面意思是什么?其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觚是一种饮酒器,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其背后的含义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不符实的现象发出的感慨。3总结前五章:121 3.

7、14 7.5是总纲,谈理想。3.1 6.25 这两章讲的都是现实社会的礼崩乐坏,名实不符。(无序、无道)l 读162 133 1211162(一)字词礼乐:名词作动词,制礼作乐。盖:大概,大约(二)要义:正名(无道) 主张政治有道。(三)分析1.礼乐征伐指对内对外的各种政令。“礼乐”代表对内的权力;“征伐”代表对外的权力。2在这段文字中,“天下无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孔子这里讲的,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在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在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治。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为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3.这一段话

8、是孔子考察历史,尤其是当日时事所得出的结论。“自天子出”,孔子认为尧舜禹汤以及西周都如此;“天下无道”则自齐桓公以后,周天子已无发号施令的力量了。鲁自季氏专政,五世希不失矣。季氏家中有阳货之流,都不曾到过三世。4此处讲的“庶人不议”与“钳民之口”是否相同?不一样,“上无失政则下无非议,非钳其口使不敢言。”朱注133(一)字词在高温或低温情况下进行的高处作业。高温是指作业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2及以上时的温度。低温是指作业地点的气温低于5。7待:等待子将奚先:奚:什么先:这里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奚先,即先奚,宾语前置。于斯三者何先:即先何正:纠正

9、迂:不切实际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奚其正:宾语前置,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正,纠正。其,加强反问语气。(如之何其彻也)野哉,由也!主谓倒倒。野:粗鲁阙:缺,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中:适当苟:马虎已:罢了成语:无所措手足没有地方放手放脚。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二)分析1请两位同学朗读这段对话,仔细体会孔子和子路说话时的口吻。2从子路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直率,淳朴,很有个性,有意见毫不隐晦,多次顶撞老师。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译:孔子去和南子相见,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道:“我假若不对的话,天厌弃我罢!天厌弃我罢!”南

10、子:卫灵公夫人,把持着当日卫国的政治,而且有不正当的行为,名声不好。所:如果,假若。假设连词,但只用于誓词中。3要义:正名 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4孔子为什么把正名放在首位呢?卫出公与父亲争位,引起国内混乱。孔子针对他,提出要治理卫国,必先“正名”,以明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4这段文字中含有一个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请指出来。名正言顺:原指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能。后谓指名分正当,道理也说得通。5小结:因为现实社会的“无序” (3.1 6.25)“无道”(16.2),孔子提出要“正名”(13.3)。孔子认为针对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社会现状,只有“正名”才能纠正与礼乐制度

11、的规定相违背有各种名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旧的等级制度也就是孔子理想中的“周礼”(3.14 7.5)。1211(一)字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指出这几话中的词类活用: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个“君,臣,父,子”是名词;第二个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个,按照的样子去做。君,行君道,臣,尽人臣的职责,父,像个父亲,子,要像儿子。2“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用法跟上句一样。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一个“亲,子”是动词,意动用法,把后在的宾语视作,当作看待。第二个“亲,子”是名

12、词,父母,子女。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子焉,臣焉”中的“子,臣”,作动词,做人儿子,做人臣子。“父其父,君其君”中,第一个“父,君”是意动用法,把后面的宾语视作,当作看待。第二个“父,子”,是名词。虽有粟:虽,即使。吾得而食诸:诸,之于,语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吗”(二)要义:正名 要各守本分。(三)讨论问题:1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

13、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是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地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译: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各应怎么样?”孔子答道:“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愚忠)2为

14、什么孔子那么看重君臣父子的“名分”问题?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份受到破坏,弑君杀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像这个卫出公,他与父亲争位,引起国内混乱。孔子针对他,提出要治理卫国,必先“正名”,以明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总结以上三章:这三章讲的主要是正名,其实也就体现了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礼的核心。“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有仁心,才会尊从礼节,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三课时小结回顾:总纲:理想(12.1 3.14 7.5)为国:现

15、实(礼崩乐坏)(3.1 6.25 16.2)和对策(名正言顺)(13.3 12.11)为人:根本(孝弟)和表现(色难和守丧)提问:针对个人,要做到什么?l 读1.2 2.8 17.2112(一)字词弟:同“悌”,敬爱、顺从兄长。鲜:少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感叹(二)分析1要义:孝悌 孝悌是仁之本2思考:为什么说教悌是仁的根本?有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儒家认为,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现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就能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孝与礼的关系:“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儒家认为,家是国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