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完整复习题--简答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395545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完整复习题--简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传染病学完整复习题--简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传染病学完整复习题--简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传染病学完整复习题--简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传染病学完整复习题--简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完整复习题--简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完整复习题--简答(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如甲肝、乙脑。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如伤寒杆菌、志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冰山一角”)。(4)病原携

2、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

3、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动物(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麻疹、结核病、禽流感)2、消化道传播(菌痢、霍乱、伤寒3接触传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钩虫病、破伤风) 4、虫媒传播(疟疾、黑热病、恙虫病5、血液、体液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

4、发生该传染病流行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3)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散发: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一般发病水平流行: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季节性:时间上分布地方性:空间上 (地区分布)、人群:年龄、性别 、职业 (4)有感染后免疫力:人体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 (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

5、包括哪几种?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l2h上报。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

6、管理的传染病,要求于发现后12h内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 )为监测管理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和临床分型?病原学分型: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临床分型:急性肝炎 (包括急性黄疽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疽型肝炎),慢性肝炎 (再分为

7、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传播途径、治疗原则充足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急性患者隔离期:甲、戊肝病后3周,乙肝HBsAg阴转,丙肝HCV RNA阴转慢性患者/病毒携带者(乙、丙型):加强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甲、戊型:重点搞好卫生措施乙、丙、丁型:重点防止血液/体液传播保护易感人群主动免疫:甲肝减毒活疫苗、乙型肝炎疫苗被动免疫:甲肝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乙肝HBIG (高滴度抗-HBV IgG)急性期黄疸性肝炎的分期和临床表现?(1)黄疸前期 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平均热程3天,突出症状为全身

8、乏力、胃肠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等)和尿色逐渐加深。此期血清转氨酶,尤其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已明显升高。本期平均57天。(2)黄疸期 尿色继续加深呈浓茶状,巩膜、皮肤出现黄染,全身乏力和胃肠消化道症状可有所好转。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等指标升高。可有肝脏肿大,部分可出现轻度脾大。本期持续26周。(3)恢复期 症状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平均1月。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 ,常有过度疲劳、精神刺激、营养不良、妊娠等诱因以急性黄疽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出现极度乏力,高度胃肠道症状,迅速出现

9、度以上的肝性脑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 PTA低于40%,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迅速加深,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有时黄疸很浅或尚未出现黄疸有上述表现者应考虑本病可有肝臭,可存在肝肾综合征、脑水肿表现。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1)轻度慢性肝炎。乏力和胃肠道症状轻或无无黄疸等阳性体征肝功主要显示转氨酶的升高,胆红素在正常上限2倍内,白蛋白正常(35g/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肝活检仅有轻度肝炎(相当于原慢迁肝和轻型慢活肝)病理改变,可有轻度纤维组织增生。(2)中度慢性肝炎存在不同程度的乏力不适、胃肠道症状和尿黄可伴有黄疸

10、、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病容,可有肝肿大和进行性脾肿大等慢肝体征肝功转氨酶升高,胆红素为正常上限的25倍,白蛋白32.134.9g/L,PTA 60%70%。可伴有肝外器官损害,自身抗体升高肝活检有中度慢活肝(相当于原中型慢活肝)的病理改变。(3)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和尿黄等可伴有黄疸、蜘蛛、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病容,脾肿大,无门脉高压的表现肝功能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大于正常上限的5倍,白蛋白32g/L,PTA40%60%肝活检呈重度慢性肝炎(相当于原重型慢活肝)的病理改变,还可具有早期肝硬化的病理改变。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1细胞毒淋巴细胞对表

11、达HBcAg的肝细胞的攻击作用。2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衰竭-感染3肝功能失代偿致内毒素血症及肝内微血栓形成,加重肝细胞的坏死4肝内枯否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蔓延而加重肝功能衰竭5重症肝炎还与细胞凋亡有关。6急性重型肝炎:强烈的T细胞毒反应,特异性抗体远多于特异抗原:Arthus反应7.亚重型肝炎和慢重型肝炎:内毒素细胞因子轴-肝损伤,以肝坏死为主:急性重型肝炎、亚重型肝炎和部分慢重型肝炎,以肝功能失代偿为主:部分慢重型肝重型肝炎(肝衰竭)病因及诱因包括:重叠感染(如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机体免疫状况、妊娠、HBV前C区突变、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

12、他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临床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17.1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等。分为:急性肝衰竭(ALF):又称暴发型肝炎,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无食欲,恶心,频繁呕吐,鼓肠等),常有高热,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

13、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亚急性肝衰竭(SALF):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15天至26周出现症状。首先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晚期科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WBC升高,血红蛋白下降,低血糖,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一旦出现肝肾综合症,预后极差。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慢性肝衰竭(CLF):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酶功能障

14、碍和肝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极度乏力及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每天上升=17.1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有出血倾向,PTA40%;末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中期:早期表现基础上,病程中有以下二者之一者:有II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侵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在20-30%之间.晚期:在中期基础上,出现以下三者之一: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II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严重出血倾向,PTA20%。(重症肝炎的4大并发症:肝性脑病,上

15、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继发感染。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正常值为75%-100%,PTA40%时为肝细胞大量坏死的有力证据。)诊断:急性: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恶化,2W内出现2度以上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15D-26W出现上述表现为亚急性,慢加急性: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慢性: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重型肝炎。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原则: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损肝诱因。急性1、休息,卧床休息至病情缓解2、饮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3、药物治疗(1) 维生素类:维生素B6、C、E等。(2) 保肝药物:12种口服或肌注。(3)消化道症状重、呕吐者可补充10%

16、葡萄糖+VitC。(4)黄疸明显、上升快,可静点清开灵,茵栀黄注射液等。(5)有重肝倾向者及时按重肝治疗方案进行。4、抗病毒治疗:适用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常用:-干扰素300万,隔日一次肌注,疗程36月。同时合用利巴韦林8001000mg/日,口服,疗效可达70%左右。慢性肝炎:1、休息:急性发作适当休息,好转后动静结合2、饮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禁饮酒3、改善肝功能:。轻度:维生素类和一般保肝、降酶药。中重度:加强保肝、支持治疗(人血白蛋白、肝安等)。4、免疫调节治疗:胸腺素、胸腺肽、香菇菌多糖片等5、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相当首选干扰素,也可先用拉米夫定将病毒由高复制转为低复制后再用干扰素抗病毒,抗纤维化,并辅以苦参素升白细胞及抗病毒。(1)干扰素是目前治疗乙、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抗病毒药,能够刺激单核巨噬系统产生防御性的细胞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保护肝脏抗纤维化,抗肿瘤(2)核苷类药物: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