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专题4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98382762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专题4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届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专题4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届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专题4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届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专题4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届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专题4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专题4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专题4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一、选择题1.“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2.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边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文化大革命结束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1993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2、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4.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5.学习了“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后,同学们对该改革的评价争论不休。学生甲认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应该肯定为主。学生乙认为改革是对农奴的一次剥夺,应全盘否定。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两人观点都错 B.甲对,乙错C.甲、乙两人观点都对 D.甲错,乙对6.历史专题复习课上,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了商鞅、北魏孝文帝、明治天皇、

3、亚历山大二世等人物画像,那么这节历史课的复习专题应该是 ( )A.改变社会性质的变革 B.科技改变生活 C.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 D.战争与和平7.土地问题是古今中外备受国家政府关注的问题。下列有关土地问题的组合搭配正确的是( )商鞅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大化改新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1861年改革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无偿得到一块份地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A. B.C. D.8.某班举行辩论会,右下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罗斯福新政的利弊C.马歇尔计划的利弊D.斯大

4、林模式的利弊9.1932年春,美国面临经济危机时,美国总统胡佛曾对一名歌手说:“如果你能唱出一支使人们忘记经济萧条的歌,我便送你一枚勋章。”最终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是( )A.移民海外、开发西部 B.实行“新政”、干预经济 C.专制统治、蓄谋战争 D.发动战争、转嫁危机10.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是 ( )商鞅变法 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1861年改革A. B. C. D.11.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都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对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下列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A.三次改革都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B.

5、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列宁的改革,形成了后来苏联的经济模式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焕发了生机12.下列主题中,最符合20世纪50-90年代初苏联、匈牙利等国历史的是(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C.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二、非选择题13.改革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相伴而生,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一起探究古今中外改革。(1)改革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战国时期,我国曾有一次成功的变革,确立了封建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你认为这次变革是什么?而在当代,我国改革开放已持

6、续三十多年,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请指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什么。这次改革首先开始于农村,当时在农村进行的改革是什么?(2)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振兴;但是改革不当也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国家的分裂。19世纪中后期日本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的历史是最好的印证。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日本实现民族振兴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是在谁的领导下进行的?(3)当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时,改革承载着民族振兴的希望,但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19世纪末,我国进行的一次重大而不成功的改革是什么?请指出这次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上述成功的改革除了顺应历史

7、潮流之外,你认为成功的共同原因还有哪些?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解析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让鲜卑人使用汉语,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此正与题意相符,故答案选择D项。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

8、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4.【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通过大化改新,学习隋唐的先进制度,实现“汉化”,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选B。5.【解析】选B。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改革是对农奴的一次剥夺。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全盘否定。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治维新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分别使日本和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选C。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比较能力。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

9、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据此分析,搭配错误,正确答案选择C项。【概念链接】农奴制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又称封建领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农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劳役地租,辅以少量的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8.【解析】选D

1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中,重点发展重工业,经过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但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使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给出的时间是1932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题干的关键信息是 “最终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采取新政,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拓展延伸】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这是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即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无政府(自由资本主义)状态;第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

11、;第三,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第四,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第五,美国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第六,罗斯福的个人优良素质。1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进入封建社会;戊戌变法没有改变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的,没有改变美国的资本主义性质;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选A。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评价能力。对亚历山大来说,其

12、改革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列宁来说,其改革没有使国家性质发生变化,也没有形成后来苏联的经济模式;对戈尔巴乔夫来说,其改革导致苏联解体,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据此比较、分析,正确答案为B。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20世纪50-90年代初,苏联、匈牙利等国为克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纷纷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但改革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所以D项符合题意。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比较、归纳和认识能力。第(1)、(2)题依据教材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戊戌变法失败的

13、原因,可从变法对顽固派利益的影响、顽固派与维新派力量的对比等方面思考。第(4)题第一问可从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支持改革的力量、改革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等因素综合归纳,第二问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商鞅变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明治维新。戈尔巴乔夫。(3)戊戌变法。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改革力量弱小等。(4)共同原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领导策略方针得当等。(言之有理即可)启示: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活力;改革要与时俱进,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善于创新;改革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改革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