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名胜古迹.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311844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名胜古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云南名胜古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云南名胜古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云南名胜古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云南名胜古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名胜古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名胜古迹.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城昆明远在旧石器时代,滇池地区就有古人类居住。一九七七年,在呈贡县龙潭山洞穴中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这是目前昆明地区所发现最早的居民遗物。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滇池周围已经有许多人类文化遗址。此时,昆明地区的居民从事农业,种植稻谷,制造陶器,捕捞鱼螺。尚无阶级分化。西汉时期,滇池地区出现了滇国。这个奴隶制国家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滇族建立的,以制造精美的青铜器而著称。滇王并接受了西汉中央王朝赐发的金印“滇王之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一零九年),汉武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该郡所辖谷昌县是现今昆明市辖区内建立最早的郡县。三国时期,云南属蜀汉管辖,谷昌县改隶蜀汉建宁郡治理。隋代,在

2、滇池地区设置昆州,今昆明属昆州所辖之益宁县。唐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建南诏政权,统治中心在洱海地区。为了开拓东疆,皮罗阁之孙凤伽异在今昆明建“拓东城”,后来又称“鄯阐城”,这是唐代云南第二大城(第一大城是南诏首府太和城、羊苴咩城,即今之大理城)。宋代,云南出现了农奴制地方政权大理国。昆明属大理国鄯阐府管辖。唐宋时期的昆明城拓东、鄯阐在今昆明市区南部,遗迹已压在今昆明市地下而不可寻。元代建云南行省,省会设在今昆明,称“鸭池城”或“押赤城”,并正式使用“昆明”作为滇池地区的城市名称,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在今昆明地区置昆明县,作为云南府府治所在地。昆明圆通寺圆通古寺,坐落在圆通山南,前

3、临圆通街,后衔圆通山,属圆通公园一部。始建于唐代南诏王异牟寻时代,原名“补陀罗寺”,元延祐年间(公元一三一四至一三二零年)扩建,更名圆通寺。圆通寺是我省古代优秀艺术建筑之一。主体建筑有圆通宝殿、八角亭、“圆通胜境”牌坊等。布局严谨、对称,主体突出,要而不繁。殿宇结构彩重檐“歇山式”,屋面用琉璃宝顶,飞藻、挂落、吊檐皆为镂法雕刻,肥梁胖柱,富丽堂皇。八角亭伫立池中,前后以桥津相接。圆通宝殿气势雄伟,殿内有元塑佛像,明塑青黄二龙。龙各盘一柱,高十来米,二龙相向,舞爪咧须,作欲斗状。殿后为圆通山峭壁,名“衲霞屏”,其上多有古人题咏石刻;有“咒蛟台”,相传是清初大观楼著名长联作者孙髯翁卖卜糊口的地方。

4、解放后,圆通寺曾一度作为“云南省博物馆”,近年翻修彩绘,增设了曲廊、花架、假山,面貌焕然一新,已于近期开放,供人们游览。圆通山圆通山位于昆明市区东北隅,因山色深碧,巨石盘旋,有如螺髻,故又名螺峰山。“螺峰叠翠”为明、清时昆明八景之一。元代的圆通山在城外,延祐七年(一三二零年)在其南侧建圆通寺,因寺而得名;明初改建昆明城,山被划入城内,开始成为登高赏景的地方,清初建“衲霞亭”于盘坤、补陀罗二崖之上。崖壁上的前人题刻颇多。山下有潮音、幽谷二洞(今已淤塞);相传元时潮音洞有蛟为害,盘龙寺僧念咒而平息,清代诗人孙髯翁曾隐居于此,卜易为生,号“咒蛟老人”。今咒蛟台遗址尚存。解放后拆除了圆通山北面的城墙,

5、扩大了园址,将山辟为动物公园,饲养动物多达一百一十多种。此外,还增建了亭台阁榭、假山水池。每年二月底三月初,满山的云南樱花、日本樱花、垂丝海棠和碧桃一齐怒放,灿如云霞,游人如织,争相观赏,真个是花山人海,热闹非常。昆明五华山五华山古称悯忠山,位于昆明市中心北面,海拨一千九百二十米,东接祖遍山,北连螺峰山,面临翠湖,秀拥五华。公元一二七七年,云南王忽哥赤、平章事赛典赤,在山上建五华大殿称悯忠寺,内塑如来佛像,至公元一三六三年毁于战火,一三六八年重修,改名五华寺。百年前的五华山,古木参天,古刹红墙掩映林中,成群白鹭盘旋树梢,成为昆明著名的八景之一“五华莺绕”。五华山为昆明市区最高点,从元代开始,历

6、代在上面造寺、庙、庵、祠、亭、坊。相传南诏时高智升宅建于其上,后改建万寿宫,即明永历帝驻滇故宫。公元一六六二年,吴三桂在逼死坡(今华山西路)逼死永历皇帝,因有功而被封平西王,将故宫址改为王邸,增饰宏丽。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出长沙,抗命十七年,戊午称伪周,当年称昭武,王邸又改置“龙延”,并有朝房。每逢清帝“万寿”之日或元旦,文武官吏,例行齐集朝贺;光绪戊申(一九零八年)于其地改造成两级师范学堂时,曾掘出永历帝玉玺。此外,山上还有拜云亭,系总督范承勋于康熙二十六年建,为地方官员初一、十五习仪之所。辛亥革命成功,云南省都督府衙门由制台衙门(现在的胜利堂)迁至五华山办公,原优级师范学堂大楼改称光复楼,

7、历届云南海里政府就设在这里。一九四七年,光复楼被大火毁尽,一九四八年卢汉任省主席时修复。解放后,为云南省人民政府驻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设于光复楼内。赛典赤.赡思丁纪念冢在今昆明市拓东路五里多小学的操场上,有一座立方体的石砌高冢,这就是元代第一任云南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职务)赛典赤.赡思丁的纪念冢,是昆明地区的一项重要历史文物。冢的正面刻着“元咸阳王赡思丁墓”,左面刻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右面刻袁嘉谷撰写的重修咸阳王陵记,冢上有石刻屋檐盖板。赛典赤.赡思丁是西北回回人,于至元十一年(公元一二七四年)到云南任职五年间,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发展工商业和文教事业,史书载,公元一二七九年,

8、赛典赤.死于昆明,“王葬之日,百姓巷哭”。元帝追封他为“咸阳王”。他的真墓在北郊马耳山。五里多,旧名“兀尔朵”。元时,这一带是统治者梁王别墅,其形如蒙古包,故蒙语为“兀尔朵”。因“滇人思慕于王”为便于“赡拜凭眺”,在旧梁王别墅地立庙建冢,以纪念对云南的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的赛典赤.赡思丁。人民胜利堂在昆明市光华街中段北侧、云瑞东路和云瑞西路之间,矗立着一座庄严壮观的建筑物,这就是人民胜利堂。它是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举行重要会议的场所。人民胜利堂于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动工修建,一九四六年底建成,当时称抗战胜利堂。原址系清朝云贵总督所在地。一九五零年十二

9、月云南省第一次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召开期间,经代表提出方案,并得到大会一致通过,将抗战胜利堂改称为人民胜利堂。这次大会还决定将原拟建于近日公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改建在人民胜利堂公园内。一九五一年一月二日会议闭幕后,就在公园花圃中间立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基石。人民胜利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厅堂造型典雅,琉璃瓦屋面,飞檐凌空,是一所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宽阔的花园内,竹木葱茏,绿树挺拨,四季花卉争妍斗艳,环境清幽宜人。筇竹寺及五百罗汉塑像筇竹寺在昆明市西郊玉案山上。寺内的五百罗汉塑像,是我省古代泥塑艺术珍品,早已名闻遐迩,著称于世,是我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相传,宋代(大理国)时,

10、有鄯阐(今昆明)侯高光、高智两兄弟狩猎,从西山追逐一头犀牛至玉案山,犀牛突然失踪。这时只见几位僧人从云中飘然落地,往前一看,见僧所持筇竹杖数根插立于地,力不能拨,随后生笋成林,故在此建寺,取名筇竹寺。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是元代有名的佛教学者、第一个传播佛学禅宗到云南的高僧雄辩法师创建的;明永乐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被毁,永乐二十年(公元一四二二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重修,现存的殿宇是清光绪九至十六年(一八八三至一八九零年)重修的。就在这次重修时,有四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字德生),应邀来寺,带着六个徒弟,历时七年,完成了驰名中外的五百罗汉泥塑像。五百罗汉塑像分别塑在寺内的大

11、雄宝殿和天台来阁、梵音阁两庑内。每殿六排,每排三层。塑像高约一米,髹以彩泥,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它虽是宗教题材,但能摆脱塑造佛像的固定程式。众多的罗汉形象源于当时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的人物性格、神态和思想感情。有面容慈祥的菩萨,有骠悍怒目的金刚,有勤劳的赤足行者,有袒胸诙谐的弥陀,有俯首沉思的比丘,有欣然相顾的尊者。入堂观览,真切动人,形象逼真。塑像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元筇竹寺圣旨碑在昆明筇竹寺大殿内左侧,竖立着一块石碑,它就是著名的筇竹寺圣旨碑。元延佑三年(一三一四年),仁宗皇帝从大都(今北京)发来一道“圣旨”给筇竹寺,寺僧便把它刻文。此碑在历史、地理、

12、语言学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碑文主要内容是仁宗命该寺住持和尚立教法门,护持藏经;并令地方官府保护寺产,免征赋役。但其中涉及到的材料不少,例如碑文中称昆明为“鸭池城”,它与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录的名称相符。碑文还记载了当时的筇竹寺,是拥有大量田地、人口、马匹、商店、当铺、澡塘等产业的寺院,故在圣旨中规定不论任何人,一律不得依势侵占。它不仅享有官府保护权,而且有置田出佃、经商开店、优免赋役等特权。由此可见,自元代第一次在云南建立行省后,使远在西南而长期闭塞的云南与内地统一起来了。当时从碑的汉文来看,其中有白话汉字,如“龙儿年”,即元延佑五年(一三一六年);有直译的语,如“达鲁不花”,意为“长官”;还

13、有白族语,如“地双”之“双”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亩积单位。这说明了当时蒙、汉、白等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上正在互相交流,互相吸收。此碑在书法、刻工上虽欠佳,且有个别错字,但均无损其价值。象这类用当时通行的白话写出的碑文,在全国为数甚少。昆明大观公园在昆明,大观公园是中秋赏月的胜地。这里临水傍田,地势开阔,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皓月之下,楼廓亭榭、柳堤花坞,衬以湖光山色、田畴农舍,别是一番韵味。每年中秋节之夜,游人云涌而至,热闹非常。这里又名“近华浦”,意为与太华山相近。清康熙二十一年,湖北一个名叫乾印的云游 僧 人在这里盖了一个茅庵讲经,这里遂成了昆明近郊的一处名胜;二十五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倡建大观

14、楼。同治二年,大观楼因军事遭焚,八年重建。一九三一年重修,增设假山长堤,辟为公园。解放后又几经修葺扩建,成了人们喜爱的游乐之地。大观公园以自然风光闻名。前临青草湖,萍藻浮波,菰莆连岸,遥对西山,青翠如黛,风帆沙鸥,出入烟云碧浪间,正是:朝云暮霭,可添画意;风帆堤柳,尽是诗情。大观楼为三层木结桔构建筑,形式古雅。楼前湖中有古鼓三,是仿照杭州西湖三潭映月设置的景物,楼临湖一面挂有清代寒士孙髯翁作的“长联”。全长一百八十字,上联写滇池风物,下联写云南历史,状物写情,令人叫绝,被文人学士和人民群众推崇为“古今第一长联”。“长联”愈使大观楼名扬全国。一九六一年,郭老登大观楼,凭栏远眺,即席赋诗一首,亦兴

15、叹“果然一大观”。昆明市大观公园新建的楼外楼,建在公园东南角大观河入草海口岸原楼外楼旧址。原楼外楼建于一九三七年前后,先建草房,后改建为一楼一底瓦房。因建造简陋,年久失修,被有关部门于一九五二年拆除。新楼外楼建筑群,造型象一巨大船舫浮在水面,“船”头有长方亭,亭外穿拱门,绕过造景假山,沿着柳堤可到东园。“船”身由长廊、临水曲廊、花架组成。“船”尾为二层歇山式建筑,黄、绿色琉璃屋面,飞檐展翅欲飞,梁柱油漆彩绘,具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色。登楼远眺,太华山峰苍翠起伏,浓淡协调;水网河道,交织在风帆、烟树、四围香稻之中。倚栏观鱼,花影、人影、楼影、云影尽映水中。楼外楼的庭园内百花争艳,桂花、兰花飘香

16、。楼外楼占地二千八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七百三十八平方米。它的建成给大观公园增添了色彩,为游客提供了美好的游览场所。翠湖公园翠湖公园原名“菜海子”,又叫“九龙池”。据昆明县志载:“九龙池,即沐氏别业名柳营者也,修于康熙三十一年,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构亭建楼,备极清迥。其池沿五华山之右贯城西南,陬达滇池。”翠湖初建于一三九零年,当时是明代镇守国公沐英的别墅,湖面宽阔,与滇池相通。清初,盘踞云南的吴三桂填湖修筑王府,到他的孙子吴世璠时又把翠湖西部辟为御花园,翠湖面积锐减。康熙三十一年(公元一六九二年),王继文命人在湖中小洲上建“碧漪亭”(即今之湖心亭),还在北岸建了“来爽楼”。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又命人筑了一道贯通南北的长堤。一九一九年,军阀唐继尧再筑横贯东西的长堤。这样,翠湖的轮廓大体上就形成了。解放前的几十年间,翠湖变化不大。解放后,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