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哲学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8286130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8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体育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体育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体育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体育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哲学(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育哲学,问题1 体育哲学的学术进展,最早的体育哲学研究起源于欧美。19世纪末和 20世纪初,不少西方学者开始了对体育哲学的研究,出版了一些著作。 20世纪 60年代开始,体育哲学在欧美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陆续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和专著。 1972年成立了“国际体育哲学学会 (PSSS)”,创刊了“体育哲学期刊 (JPS)”,并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体育哲学国际学会。经过体育学者们 40多年的努力,体育哲学在欧美各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欧美的体育哲学,问题1 体育哲学的学术进展(续1),早在20世纪40就有学者使用过体育哲学,然而,体育哲学的真正起步

2、和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 1985年体育哲学活动被正式纳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领导之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我国学者发表了不少有关体育哲学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龙天启编著的体育哲学基础和惠蜀的体育哲学等。总之,经过广大学者的努力,在短短的十几年中,我国的体育哲学从无到有,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体育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二、我国的体育哲学,问题1 体育哲学的学术进展(续2),美国学者把体育哲学看作是哲学以及教育哲学的一个分支。侧重哲学思想的研究。 日本学者认为体育哲学是与教育哲学等相并列,主张解释说明“什么是体育”这一体育的最基本问题。

3、我国的学者认为体育哲学哲学与体育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学科。 美国和日本的体育哲学中把体育和竞技运动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而我国的体育哲学中则是二者合一。因此,我国体育哲学研究对象的外延大于美国和日本体育哲学的研究对象。 三者认同体育哲学是研究体育最根本问题的一个领域。,问题2 体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体育哲学的定义反映了其研究对象,即体育的本 质和价值。 本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属性,体育的本质也就是体育本身固有的决定体育这一事物性质的根本属性。 价值一般是指满足主体欲求的客体的有用性,因此,体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体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一、研究对象,问题2 体育哲学

4、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体育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研究领域,一个是体育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个是体育哲学的现实问题研究。 在我国,长期以来在体育的根本性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体育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二、研究内容,问题2 体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第一,体育概念、术语的研究。 第二,体育的目的、目标的研究。 第三,体育与教育的研究。 第四,体育与文化的研究。 第五,体育与身体的研究。 第六,体育本质属性的研究。 第七,体育的价值、功能的研究。 第八,体育与竞技运动的研究,二、研究内容,问题2 体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体育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又置身于体

5、育学之中。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在漫长的哲学史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著名哲学家,他们在对真理进行追求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思想流派,如,自然主义、实存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现象学等。这些哲学流派在对世界的起源、物质与精神、存在与发展、知识的获得、人生价值以及道德理念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三、研究方法,我们不应当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哲学观点。正是由于不同哲学观点的存在及其相互批判、相互继承,才促进了哲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和科学地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正是在批判的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和黑格

6、尔哲学的辩证法这一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哲学体系。,问题2 体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南勉旗制朝玻绑订汲瀑削厢耀狰洗岿施牛慨姥上芍孺涵单干趴韶屉咽窑润体育的人文观和社会观2体育的人文观和社会观2,演绎法,归纳法,唯物辩证法,范畴论,三、研究方法,问题2 体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演绎法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推理的形式之一,也称作演绎推理。所谓推理是指根据一个或者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判断就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态。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向个别的推理方法。,1、演绎法,三、研究方法,与演绎相反,归纳法是从各个特殊的事实得出一般普遍性结论的推理

7、。 虽然演绎法和归纳法其推理的形式和方向不同,但是两者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双方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的。,2、归纳法,三、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思维最一般的运动法则和发展法则的科学。 其基本含义是:世界始于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是相互关联和不断发展变化的。 唯物辩证法中的三条 最基本的规律,即“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3、唯物辩证法,三、研究方法,哲学中的范畴是指最根本最一般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关

8、系的概括。” 。 德国哲学家康德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提出了四大范畴,各自包含三个子范畴:1.量的范畴(统一性、多样性、全体性);2.质的范畴(实在 性、否定性、限制性);3.关系的范畴(实体性与依附性、原因与结果、能动性与被动性);4.样态(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非存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列宁称范畴是“认识世 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之结”。 范畴不仅是人类理论活动的“凝结 物”,同时也是实践活动的“凝 结物”。,4、范畴论,三、研究方法,逻辑推理着眼于其推理的妥当性,而不是推理内容的真理性。逻辑学是关于正确推理的学问,并不是关于真理的学问,我们

9、要将推理的妥当性与其推理内容的真理性严格的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逻辑推理方法和唯物辩证法在认识事物中是相辅相成的,不可缺少的。没有正确的逻辑方法就会使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失去条理性,就会妨碍我们对真理的探求。同样,没有唯物辩证法就不可能保证认识事物的正确性。因此,两者都是我们认识事物必不可少的方法。,总结,三、研究方法,问题3 体育哲学的地位,为了明确体育哲学在体育学中的学科地位,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体育学”。 川村英男认为,把体育学分为狭义体育学(理论体育学)和体育教育学(实践体育学)。,问题3 体育哲学的地位,为了明确体育哲学在体育

10、学中的学科地位,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体育学”。 川村英男认为,把体育学分为狭义体育学(理论体育学)和体育教育学(实践体育学)。,阿部忍认为,任何一门学问体系都应当包含三个方面,即思想、科学和实证。同样,对于体育学来说,这三个方面也是缺一不可的。体育哲学是体育学的思想基础;体育科学是体育学的科学体系;运动科学是体育学的实证体系。,体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由自然、社会和人文这三大研究领域及其下属的分支学科 构成。体育哲学就其学科所属来说,它位于体育人文科学之中,但从体育学中的学术地位来看,体育哲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由于体育哲学研究的内容是关于体育的根本问题,因而在体育学的诸学科中居指导

11、地位。,第一,任何一个学科都必须有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体育哲学不仅可以不断丰富这门新兴学科,而且还可以为不断完善体育学的知识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体育的本质、目的、目标、价值、体育中的身心关系等有关体育的根本性问题,从而可以提高人们的体育基础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体育观。,问题4 学习体育哲学的意义(4点),第三,我们在用哲学的方法探讨体育的过程中可以学会用哲学的视角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并将理论用于指导体育实践,从而有效地认识和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第四,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体育现实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就

12、会站得高,看得远,就会在制定各种 体育政策中 避免重大失 误。精神的严重弊端。,问题5 体育哲学中的焦点问题(4点),1、体育归属问题的探讨,2、体育本质问题的探讨,3、体育功能问题的探讨,4、体育与竞技运动问题的探讨,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不属于教育的范畴。龙天启 第二种观点认为体育只是部分的属于教育。曹湘君 第三种观点认为体育属于教育的范畴。林笑峰 最后,关于体育归属问题的第三个观点,即把体育归属于教育范畴的观点,我们认为是妥当的,因为体育始终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能把教育仅仅理解成为是狭义的学校教育,而是广义教育。,焦点1 体育归属问题的探讨,(一)两种体育本质观 一种是

13、“多质论”,另一种是“单质论”。 存在的问题: 其一,双方都是从体育的功能而不是从体育的本体来分析体育的本质; 其二,双方都没有弄清本质与本质属性的区别。因此,两种观点均未能对体育的本质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焦点2 体育本质问题的探讨,威廉姆斯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的教育。” 川村英男认为“体育是为了使竞技运动和其他运动对人产生理想的影响所进行的活动。” 阿部忍认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培养健康的身体和理想的社会性格为目标的教育。” 佐藤臣彦认为“体育就是加上身体的这一修饰词的教育。” 体育概念的定义在国际体育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但主张把“竞技运动”同“体育”分开,并把体育归属于教育范畴是

14、主流观点。 这里把体育定义为:体育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目的,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二)体育概念的界定,亚里士多德指出,“表现那一事物是什么(本质)的东西叫做属概念,而那一事物的诸属性质叫做种差。” 第一,某事物的属概念反映该事物的本质。 第二,某事物的种差反映了该事物即种概念的本质 属性。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 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脱离了教育就不能成立,这反映了体育的“教育性”。其次,体育与其他种概念的本质性区别在于体育本身的“身体活动性”,离开了身体活动,体育也不能成立。“教育性”和“身体活动性”是构成体育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本质属性。,(三)本质与本质属性,“体育是多功能而

15、不是单一功能”,但是在体育的“本质功能和非本质功能”,“特殊功能和一般功能”等的认识方面仍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本质功能的一元论。“体质派”的观点 第二,本质功能的多元论。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而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技功能等都是非本质功能。 第三,体育功能的“铁饼”。论增强体质铁饼的中部叫做体育的外延功能,即德,智,美,技,体现了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铁饼的边缘是扩展功能,即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建设功能等。,焦点3 体育功能问题的探讨,三种观点,仍需进一步商榷。 第一种观点只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的本质,不能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体育的本质功能。因为体育是教

16、育的一部分,教育性是体育不可缺少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忽略体育的教育功能是不妥的。 第二种观点把娱乐性列入体育的本质功能之中是不妥的,因为娱乐性不是体育的本质属性,而是偶有属性。 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综合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然而,把体育的本质功能只理解成为增强体质与第一种观点存有同样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体育的功能。 首先,体育的“本质性功能”应当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功能”和“育人功能”。而强意志的功能,调感情的功能和增知识的功能等都是体育两个本质性功能 的“派生性功能”。 其次,体育功能的作用方向是向心性的,向着人自身,以人为本。而竞技运动功能的作用方向是离心性的,指向人以外的某种东西。这种情况下,竞技运动只是一种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手段。所以,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外交功能、商业功能、建设功能等都是竞技运动的功能,而不是体育的功能。,(一)竞技运动的几种学说 我国把“Sport”翻译成“竞技体育”,并赋予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的各种能力,取得优异成绩的内涵,已经共识。提到竞技运动,就会认为这是指以“夺标 ”、“争冠”为目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