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二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268752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第二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第二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第二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第二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第二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第二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第二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第二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济南市棋盘街小学 郭洪超一、 全组教材分析第二组共有三篇课文,一则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一个积累运用。三篇课文中包括两篇精读课文白杨桃花心木,一篇略读课文乌塔。正如教学参考书中所说,本组三篇课文从内容上看都是有关育人的,白杨一课借物喻人,表面赞颂白杨的高大、坚强,实则热情歌颂扎根边疆的建设者;桃花心木则借事言理,借种树告诉我们在艰苦的不确定的生活中,经受生活的考验与磨砺,才能独立自主的道理;乌塔通过写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表达少年儿童要在独立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克服依赖思想的主题。三篇课文看似写人记事,实则蕴含深刻的道理,安排“阅读要有

2、自己的见解” 作为本组的训练重点,也恰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收获,在争执中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学生思想认识。二、分课教材分析 下面我就本组三篇课文,分别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白杨(一)教材分析白杨是一篇老课文,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情歌颂他们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为了西部开发“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课文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扎根边疆的白杨”的顺序描写,实则明暗两条线索叙述。明线写白杨,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

3、口礼赞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暗线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也是本文主旨之所在。(二)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学习点 1、 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介绍、新疆”等词语。注意“戈壁、介绍”的读音。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能力训练点1、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2、 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德育渗透点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

4、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的崇高思想。(三)学习重点、难点本文学习重点有三:一,了解白杨的特点,这是后面体会边疆建设者崇高品质的铺垫;二,结合后面内容理解爸爸的言外之意,明白爸爸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声,体会文章最后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三,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并在小练笔中尝试运用。其中理解爸爸的那番话及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既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四)预习工作1、 师生都要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课文的熟悉是学习的重要前提。特别是教师要反复朗读课文,基本成诵,以便于课堂的灵活深入及对学生朗读指导。2、 师生搜集关于戈壁、白杨及西部开发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戈壁的荒芜和恶劣,更能有利于体

5、会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和坚强意志。了解西部大开发,是对课外知识的扩展,目的让学生今昔对照看到祖国的发展进步,同时更树立起对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不方便使用多媒体学校,教师在了解资料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自己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把画面展现给学生。3、 准备文章重点语句:爸爸的那段话及文章最后一句话。把重点挑出便于学生知识点的明晰,重点掌握。4、 学生对文章内容加以质疑,教师备课要在学生角度思考学生理解难点。学生预习内容:1、 生字。熟读课文。书写生字,分析字形结构,同音字、形近字组词。2、 解词。查找难理解词语意思。可采用查字典或练习上下文、生活实际的方法解词。如“戈壁、浑黄一体、表白”等词语。3、

6、课文理解。(1)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对主题的把握可宽松。(2)回答预习中问题及思考练习2、3题。教师注意把预习问题明确化。(3)总结写作手法或者摘抄优美、深刻的词句。4、 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如作者、背景等等。5、 质疑。(五)、教学建议。1、 导入新课开课前教师可先出示中国地形图,寥寥数语让学生了解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有平原,有高原,也有丘陵,东西部地形不同,发展差异较大,特别对荒凉大戈壁的描述,以体现戈壁景象的荒芜和环境的恶劣。稍一停顿,教师即把话题转到白杨的介绍上,给学生以眼前突然一亮的感觉,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以“生长在这荒无人烟,茫茫戈壁的白杨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转入对

7、文章的学习。这部分导入的设计,主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首先学生对戈壁几乎一无所知,即便知道也是只指毛发。另外从学生心理特点来看,学生对故事性、感情性强的叙事、写人类文章较感兴趣,对于以“白杨”植物类为题的文章,往往兴趣不大,所以我就想从东西差异,戈壁荒凉与白杨苍绿的对比上吸引学生,激发起他们学习欲望。此外,学生对环境的恶劣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才有可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像白杨树那样的人的高尚情操。当然,这部分如能配以图画的逐步展示,教师的动情描述,增加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新奇性,将更能吸引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2、 重点研读就我个人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重点只需掌握三方面:一,白

8、杨高大挺秀,适应性、生命力顽强的特点;二,爸爸那段话表白了怎样的心声;三,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和体会。根据本课特点,前面内容可以朗读代过或直接自读,寻找白杨特点的方式,直入文章学习重点,也使学生对文章重点把握更明晰。对于这部分内容老师们参考教学用书即可。这部分教学建议大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和联系文章上下文理解语句的阅读方法。因为一篇阅读文章,往往含义深刻反映主题的就文章中的个别段落,甚至只是几句关键话语,只需从整体把握文章,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几处重点语句,即可领会文章主旨。就如白杨这篇文章,重点明晰,只要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所说话的意思,再联

9、系后面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又接“我们”到新疆上小学、中学,就会悟出爸爸的话里实际表白着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另外这篇文章是本组首篇,担负着初步落实训练重点的任务,所以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3、 归纳总结学完全课,教师可结合板书做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实则写白杨的高大挺拔,坚强不动摇,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因为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边疆的发展与提高。所以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希望祖国边疆越来越美,希望祖国越来越富强。” 此时,

10、教师不仅总结出本课应掌握的知识点,而且动情的描述使学生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4、 扩展延伸本课的扩展延伸可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深化思想认识,师生畅谈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成就,今昔对照,会使学生更钦佩边疆建设者的崇高品质,既关注了国家大事,又深化了认识,表达了自己的阅读体会,一举数得,当然可以配合手抄报,展板,演讲等活动开展;另外一个扩展从习作入手,仿照本课所学的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小练笔,因为学生初次尝试要求不宜过高。桃花心木(一)教材分析

11、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课文先讲了桃花心木是一种树形优美,高大笔直的树木,但作者老家屋旁空地上种的桃花心木却只及膝高,令作者非常困惑;然后讲了种树的人常不定期,没有规律的来浇水,令“我”更加困惑;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出了育人之道;最后写树苗长大了,种树人也不再来了,证实了种树人道理的正确。文章故事简短,但内容含蓄,寓意深刻,贴合学生的实际行为,是进行思想教育和贯彻本组训练重点的典型范本。(二)学习目标1、 学习本课10个生字,注意“赖、汲、炼”等字的写法。2、 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简单复述课文内容。3、 抓住种树

12、人的一番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借种树喻育人的深刻道理。(三)学习重点、难点根据本组训练重点“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学本课时,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发表见解作为重点。(四)预习准备教师预习准备1、 阅读林清玄作品,了解作品风格,为学生课外扩展做准备。2、 熟读课文,结合教学参考书,深入理解种树人的话,及作者由这番话感悟出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把深刻道理简单化,便于引导学生理解。3、 了解学生预习中的不解问题。学生预习准备1、 生字:认识本课生字,从字形、字义上能独立地对形近字加以区别。注意“汲、

13、赖、番、炼”等字的写法。2、 解词:理解“插秧、莫名其妙、汲水、一旦”等词语的意思。学生还有自己不理解的,可自查解决。3、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故事内容,对课文有整体感知。4、 从预习要求、课后思考题中把握本课阅读重点,预习课后思考2、3题。5、 课文内容质疑。6、 查找作者生平及作品。从生活中寻找印证本课育人道理的事例,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完成课后思考4。(五)、教学建议。1、 导入新课根据本课特点我考虑了三种导入方式。一,由作者入手。作者林清玄,台湾当代杰出作家,30岁前包揽台湾所有文学奖项。曾经名列台湾“十大杀手”之首的死囚在临刑前,最后一个心愿就是见一见林清玄。这位死囚在关押的时间里几乎读

14、完了他所有的作品,并把生命里的最后一次机会给了一个陌生的作家。这一时成为台湾社会的美谈。像这样一位出色、传奇而学生又几乎一无所知的作家,一定能激起学生对他作品的渴望。所以,教学可以以师生交流作者起步。第二种方式,从题目入手。桃花心木,原产于南美洲,中国南部少有栽培,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对这种植物,我们几乎知之甚少,甚至从没听说过。如果询问学生“桃花心木,看到这么一个美丽,又很奇特的称谓,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后,师生交流桃花心木资料,然后转入文章学习。第三,从文章内容入手。教师简单概述故事中让作者迷惑的问题,同时问学生,以问激起学生求知欲望。2、 重点研读这篇文章由一个种树人奇怪的种树方

15、式引起,故事虽常见,却包蕴着耐人寻味的道理。所以确定理解本课种树人的言行是学习的重点,作者由种树人一番话所悟出的道理是学习的难点。教学可以分三步:首先结合预习要求,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然后画出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句子,反复朗读看奇怪在哪儿?鼓励学生质疑。随后读种树人的话从中找答案,小组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阅读的见解。全班交流明确种树人不确定做法的正确性。最后进行第三步,对种树人这种不确定的种树方式,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学生阅读别人的作品,要和阅读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表扬联系生活实际加深认识的学习方式。出示作者感悟的那段话,指导朗读,读中交流从育苗人那里悟出的道理。重难点在学生讨论交流中得以落实。这部分重点研读要注意重点明确,给学生充分读书自悟和发表自己阅读见解的机会。3、 归纳总结回顾全文,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围绕中心总结,人和树是一样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最后教师可送给学生几句俗语共勉,如“不经风雨,难成大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 4、 扩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下读林清玄作品,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