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西师大版(2018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256413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西师大版(2018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西师大版(2018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西师大版(2018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西师大版(2018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西师大版(2018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西师大版(2018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西师大版(2018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时 解决问题u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

2、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内容“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3、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材第100101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三第9题。u 要练说,得练看

4、。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提示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复习课上的内容和练习往往都是学生已经见过和练过的,因此,往往缺乏新意,在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安排一些题目给学生做,学生往往在复习课上提不起精神,感觉没有兴趣。复习课上,老师的练习设计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练习层次要清晰,适当的拓展,适当增加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u 教学目标知识

5、与技能:加深对乘、除法意义和倍概念的理解,会解决乘、除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初步感悟数学模型思想,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情感与态度: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u 重点、难点重点求几个几是多少、平均分、倍的问题。难点倍的问题。u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学生准备:圆片(每人9个)。u 教学过程(一)比赛引入,激发兴趣。1.口算比赛(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9题。)(1)独立完成(只写得数)。(2)集体订正,并说说是怎样算的?(3)小结: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加减法则是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2.摆圆片,说意义957283.板书揭题教师:乘、除法的意

6、义和乘法口诀,孩子们学得真不错。今天,咱们复习乘除法的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注意通过口算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摆圆片中,直观形象地理解乘除法意义和倍概念。(二)自主整理,形成网络。教师:我们学习了乘法和除法的解决问题,你会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会解决?1.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回答:学生1:我认识了倍,会解决有关倍的问题。学生2:我还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许多平均分的问题。学生3:我会用乘法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3.整理板书。(1)“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2)平均分问题。(3)倍的

7、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整理,弄清了乘除法解决问题的不同类型,建立了乘除法问题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整理学习的习惯。(三)合作学习,加深认识。1.教科书第100页第7题。(1)5双拖鞋要多少元?(2)布鞋的价格是拖鞋的几倍?(3)买一双皮鞋的钱可以买几双拖鞋?(4)加上“一双凉鞋54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想法,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第(1)题:求5双拖鞋要多少元,就是求5个9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画圆圈、摆圆片等解决。第(2)题:求布鞋的价格是拖鞋的几倍,就是求36里面有几个9,用除法计算。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画圆圈、摆圆片等解决。第(3)题:求买

8、一双皮鞋的钱可以买几双拖鞋?就是求72里面有几个9,用除法计算。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画圆圈、摆圆片等解决。第(4)题: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都用除法计算。2.教科书第101页第8题。(1)读题,获得哪些信息?(总数35,每份数5,求份数。)(2)独立思考解决。(3)展示、交流解法。(4)小结:求可以分几组,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用除法计算。)设计意图:教师从了解学情出发,顺学而导。在此基础上,创设学生熟悉的买鞋生活情境,让学

9、生从生活情境中独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之后,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四)综合应用,拓展延伸。1.基础练习。(1)4个8是();3的6倍是()。(2)把3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63里面有()个7。(4)48是6的()倍;54是()的9倍。2.拓展练习。森林公园的动物聚会。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看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1)独立思考,口头提出问题。(2)独立解答。(3)全班交流,重点交流思考过程。3.小结。解决乘除法问题,首先要读题弄清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问题。如果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10、用乘法计算;如果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有层次,针对性强。教师创设“森林公园的动物聚会”这一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牢固建立乘除法问题的模型,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u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略u 教学反思“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传统的复习课,我们总是习惯于以典型的练习题引

11、路,教师进行梳理归纳,学生完成综合练习。这样的复习课,教师主宰整个复习过程,主观性强,缺乏很强的针对性,很难解决各层次学生的疑难问题,忽略了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相当被动。一不小心,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又成了“做题的机器”,积极性受到压抑,甚至挫伤。这样的复习课模式呆板,形式单调,复习课没有新意,课上气氛沉闷,缺乏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复习效果当然不理想了。在上复习课前一天,我要求学生把平时的作业里易出错的、稍困难的、有趣味的题目整理出来,我原来设计是让学生人人先课前动手准备,通过看书,找疑难,设计问题,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课堂上所反映的结果却让

12、我的心凉了半截,那些习惯了让我“喂养”的孩子们现在已经不会主动去自己“寻找食物”了。本时的复习课上,习题的完成本来是放到课堂上的,后来我发觉老是如此进行,复习课还是走不出练习课的模式。因此,我在教学环节方面设计了先让学生在课后出题并预先完成,把练习的任务作一个调整。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他出的练习题和本单元的哪个知识点挂钩,然后让其他小朋友找一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设计让学生评议哪个小朋友出的题目好,好在哪里,你认为哪些题还要补充这一些教学环节,感觉收效还是不错的。差距大,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集聚效应等问题,同时充分考虑到该地周围已形成成熟建材商圈的商业价值,因地制宜的进行家居建材广场的建设。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环境、提升服务,该项目必将切实发挥商业区在引导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促进该县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