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233405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1)木棉花开 坐在办公桌前,不经意的向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顿时令我惊呆了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搬到政府大楼上班已经半年多了,原以为每日与我隔窗相望的是一棵枯老的树:虽然挺拔,却仅有一般粗细的躯干;叶子稀稀拉拉,枝干也不繁茂;终年不见开花、结果,对此,我总觉得有些沮丧。院子里还有许多常青植物,虽然欣欣向荣,却总觉得没有些许的变化,似乎有些呆板。看着灰白色的枝干笔直地冲向云霄,我在认知里仔细搜寻:我曾把它当作是作家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我也曾把它当作是鲁迅 秋夜 里枣树默默

2、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它虽光秃秃的一叶不挂,但骨子里却透着精气。然而,冬去春来,这毫不起眼的枯树,竟喷出了“火焰”,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这突如其来的绽放,似那腾空而起的火树银花定格在咫尺之间,好美! 这棵毫不起眼的枯树就是木棉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了它。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早春二、三月,木棉萧瑟的枯枝上先是绽故了满树火红,接着新芽才萌发。木棉树花落后长出长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英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雪一般,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木棉树因其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

3、群,以争取阳光雨露,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明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有记载最早的“英雄花”见于清人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 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正当我陷入沉思,“啪”的一声,一朵碗大的木棉花猛然地跌落,掷地有声、干脆利落。拾起木棉花,我突然觉得有些惋惜,那还是开的正盛的花朵,娇艳欲滴的花瓣里饱含着充足的水分,通体透红的花朵仍完好无损。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安静的,默默无闻地积蓄着力量,而后这一树的灿烂,迸发了参天的无限辉煌。一年的精华沉淀,一年的淡定从容,直到此时此刻 , 满树的红花见证了它的存在,满堂的喝彩彰显了它的内力。 我手捧落花,泪流满面

4、木棉花落在了树下的草坪上,还是很美。花开花落之间,你已向世人展现了最华美的乐章,用心、用情精心谱写。这,就已足够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成就一项人生事业名垂青史;“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保家卫国的士兵们在平时,同样是普普通通的匹夫,而在某一场战役中,因着心中爱祖国爱人民的无限赤子情怀,他们将毕生追求化作祖国锦绣河山。其实各行各业的人们也一样,他们都是国家建设的基石,都是人民生活稳定的护卫者,他们同样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你火红的木棉花,一年一次在天地灰蒙蒙的四月展现自己,你的高冠艳花将一切漠视甚至耻笑你的狂徒温柔的扫荡。何须追

5、求永世的绚烂呢?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生活所给予每一个生命的尊重都是一样的,所得所失何苦斤斤计较。不追求个性张扬,却愿如你默默无闻,始终透着那般无视权贵又不谐峰蝶的傲然正气,最后给人一种惊喜,生命也同样精彩。(选自 闽南日报 2008年4 月28 日,有删改)1阅读第段,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惊呆”? (请用原文回答)2请根据 一 段的内容,概括出木棉的特点。(答出4 个即可)3文章行文流畅,语言出彩。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子加以赏析。4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答案:1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2木棉树属速生、强阳性树种

6、;树冠高;躯干挺拔;叶子稀拉;枝干不繁茂;花朵硕大且红艳,花落后会长出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英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3、示例一:句子: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木棉花鲜艳、美丽的特点。 示例二:句子: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即写出了木棉花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又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凝练。4、示例:读了本文,我认为每个人都要脚踏实地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生命才会精彩,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2) 生活如椅子 王清铭

7、梭罗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凳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时用两张,社交时用三张。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张凳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如果还有其它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有四张,想凑一个麻将桌或牌桌;如果是五张,其中一张必是“名”正襟危坐的座位,“利”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跻身其间,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郎腿。对过着纯粹的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他是一个从社会结构中分离出来的原子,五张椅子会让他回到他原有的生活状态。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那么简单。 有

8、趣的是,我的目光穿过历史,又在居里夫人的客厅里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居里夫人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简化,比如

9、减掉多余的椅子,不让“身外之物”有落座的机会。椅子以舒适为标准,过于豪华,就变成一种装潢了,结果不是人坐椅子,而是椅子成为盘踞你生活的一中累赘了。 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伟大和崇高;坐上虚伪和暴戾,纯真和善良就无处坐落;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有了多余的椅子你就回想到与之协调的华丽房子,想到许多人苦心钻营的位子,想到那轻飘飘而又沉甸甸的票子于是你忙忙碌碌,心情也沉甸甸的,没有了坐下来的轻松和欢乐。 泰戈尔说,翅膀下挂着沉甸甸的金钱是飞不高远的。同样,有了多余的椅子,你不但不能飞翔,连静坐沉思的乐趣也

10、消失了。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得只需一把椅子,供心灵坐坐。 (选自中华散文 2005年第3期,文字略有删改)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作者在本文中阐述的观点是:“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 文章开头即表明作者的观点,然后引用名人事例进行阐述。 文章中所提到的椅子都是指实物。 全文共选了梭罗、居里夫人、和泰戈尔三位名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2、你认为文中“多余的椅子”指的是什么?(2分) 答: 。 3、文中所说的“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具体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3分

11、) 答: 。 4、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答案一、1、A 2、答:“多余的椅子“是指安逸的生活和世俗的名利。 评分标准:提到两方面内容的给2分,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3、答:梭罗的纯粹表现在喜欢简单生活,厌恶追名逐利。 居里夫人的高尚表现在“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 评分标准:能抓住要点回答的,每点1。5分,共3分。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4、开放题。例一。同意。我们中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要实现理想,必须要专注于学习,如果过早地考虑名利等身外之物,有了这些“多余的椅子”,势比就如泰戈尔说的“是飞不高远的”。所以,作为中学生来说

12、,也应去掉“多余的椅子”。 例二:不同意。人们追求正当的名和利无可厚非,如果满足现状,无所追求,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所以生活中各种“椅子”可以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3) 文章为思想而写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

13、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他时候留下的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道德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

14、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 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 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 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可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

15、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选自光明日报1999年7月23日,有删节) 13.文章的题目就是作者行文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2分) 14.结合上下文,第二段加线句的“种籽”指 ,“枝干花叶”指 。(2分) 15.参照第二段开头有关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文中方格内应填写的词语依次是: 、 和 。(3分) 16.请写出第三段加线句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2分) 1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