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作业--养老问题论文.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231253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作业--养老问题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特作业--养老问题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特作业--养老问题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特作业--养老问题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特作业--养老问题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特作业--养老问题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作业--养老问题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农村的明天在哪里-浅析当代中国农村养老问题 专业:药物分析 学号: 姓名:冯孟鑫摘要农村老年人作为我国社会一个特别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解决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一直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主要的养老形式、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形式和问题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重视道德教育,继续倡导家庭养老;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通过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通过老年组织建设,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希望以此来改善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1. 前言 中新网1月24日电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今日

2、指出,中国现在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5岁,据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4.83亿。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的数量将以年均800万以上的规模激增。数据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02亿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但是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仍不容乐观。家

3、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等,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边缘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养老堪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从观念、体制等多方面入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的老年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事实是全国的老年人口当中就有将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而能

4、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2. 目前农村养老形式分析 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依然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养老模式,即建立在土地保障基础上的家庭养老,虽然有其它的一些养老形式作为补充,但是农村家庭养老依然是主导,农村养老是家庭养老占主导、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格局。养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2.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一种私域内的非正规约束制度,也是我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模式,它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在传统农业社会,老年人对家庭资

5、源有控制权,加上传统的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由家庭为老年社会成员提供物质保障、服务保障和亲情关照,这是我国普遍而且经济的养老方式。这种保障模式具有非公开性的特点,靠家庭成员的道德选择和自觉来实现。它所具有的优势是能提供比较亲密的亲情关照和陪护,家庭成员可以根据家庭生产安排和具体情况提供照顾,这一点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目前经济水平条件及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2.2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哦并、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是五保制,这种制度开始于1956年农村合作化时期,由农村基层组织负责协调供养

6、无依无靠、无劳动力的老人、残疾人和孤儿,集体出资为主、政府救济和补贴为辅,使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五方面得到保障。在一些经济发达、集体经济基础雄厚的地方,实行养老院制或农民退休,由集体把养老金全额支付给养老院或者从集体积累中列支养老基金,对已进入老年的农民按月支付一定的养老金,建立了范围较窄、标准较低、不很规范的农民退休养老制度。这样的集体养老需要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做基础,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加上农民的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影响,使得这样的集体养老难以普及化和规模化。2.3养老保险 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

7、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政府虽然也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但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难以实现。对此,提出对于稳妥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议,政府应该考虑:(1)坚持因地制宜与自愿原则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坚持强制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3)坚持保值和增值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3. 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3.1

8、经济问题 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缺乏保障。主要体现在空巢老人经济来源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就业水平不高,就业收入有限,工作意愿不强,支出水平低,主要消费呈刚性,医药费支出占重要比例,可支配收入极为有限,经济基本上处于收支平衡状态,积蓄很少。对于有工作意愿的老人,就业机会有限。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对经济状况不满意,且对经济保障的可靠性缺乏信心。总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而农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的费用。因此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资金。3.2养老保险问题 首先,

9、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

10、实意义。3.3医疗保险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粉碎了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支持。导致合作医疗制不断衰落。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凸显出很多焦点问题。主要体现在:(1)相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来说,政府投入太少;(2)农村老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医疗需求强烈;(3)医疗费用盲目的,无截止的上涨,让“看病难”现象在老年人中泛滥;(4)在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上,缺乏专业性受过训聊的医疗人员,医疗卫生条件差,不能满足病人对其的需求,医疗设施落后;医护人员缺乏对疾病和药品的知识。其次,农村在治疗上投入的资金比较多,提防性不够警惕,

11、预防能力较差,治疗起来有点措手不及。3.4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问题 受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不仅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与舆论基础,更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据有关部门调查估计,在1000名被调查了解的老年农民收入来源构成中,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79.68%,子女供给占12.4%;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日常生活照料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97.6%,感情抚慰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92.8% 。可见,在农村,家庭养老仍处于主体地位。与此相对比,农民对社会养老模式缺乏了解和认可。4.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4.1重视道德教育,继续倡导家庭养老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孝”文化在我

12、国仍然根深蒂固,养儿防老依然是大多数农民的首要养老模式。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却冲击着传统的尊老、养老观念,青年人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甚至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4.2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3、首先,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还要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4.3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

14、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经过一段时期、在一定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应当及时将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或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第三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只有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鉴于目前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

15、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应该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即农村应实行与城镇一样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统一模式。当然,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还有许多方面难以实现城乡全面接轨。就全国而言,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政策。4.4通过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 法制是实现养老保障的重要保证手段。发达国家基本是在建立养老保障之前就进行了相应的立法,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都有专门的养老保险法。而我国直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综合性社会保障法律,也没有一部单独的养老法,

16、有关农村养老方面的法律规定散见于5婚姻法6、5老年人权益保护法6、5继承法6、5保险法6、5民法通则6等之中,这样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没有关于养老保障的配套法律体系,直接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实践中的许多问题也无法可依。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起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把5养老保障法6作为社会保障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的各种权利得到宪法和法律的切实保障。4.5通过老年组织建设,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农村老年组织是农村老人加强彼此联系的组织,又是党委、政府联系农村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农村老年组织的成员直接来自农村老年群体,他们最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需求,也最关心老年人。在农村建立一定的老年组织,可以促进老年人的相互交流与交往,在开展尊老爱幼教育、签订赡养协议、调节家庭赡养纠纷、落实老年保障政策等方面都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