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形成和发展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8209756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4.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的形成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汉语的形成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汉语的形成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汉语的形成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汉语的形成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的形成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的形成和发展(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壹,贰,叁,肆,伍,汉语的历史分期,汉字的发展,古声母的研究,古韵母的研究,古声调研究,如何给汉语发展史分期,主要有两种看法,依据两种标准。 吕叔湘先生根据“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的出现和使用情况,以晚唐五代为界,将汉语发展史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阶段。,汉语的历史分期,王力先生原则上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因为“文体的转变不等于全民语言的转变。”“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去定出语言历史分期。”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看,“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质。而语法结构比基本词汇变化得更慢。如果语法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可以证明

2、语言的质变了。语音和语法有密切关系,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我们主要参照王先生的观点,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1上古期 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3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这一时期的汉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前期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又各按音高和音长分为两类,没有去声。 (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见”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

3、类标志。 其中前、中、后期又各有特点。前期以甲骨卜辞为代表,词汇数量不大,复音词不多,语法比较单纯,虚词也少;语音系统还不十分清楚。中期诗经等韵文材料丰富,上古韵部系统得以建立;词汇数量大大增加,并有20左右的复音词;产生了一个完整的虚词系统。后期齿头音精组声母逐渐分化为精、庄两组声母;复音词数量增加;系词“是”开始出现。,2中古期 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其中六朝为中古前期,在这一时期里,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北方,中原士族迁居江左,引起汉语和北方民族语言的融合以及汉语方言的变化。唐代是中古中期,宋代是中古后期。这两个时期,经济、文化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促进了以中原语

4、言为基础的汉族共同语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但到了南宋,汉语又开始酝酿着新的巨大变化。,中古汉语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大量古入声字(长入)变为阴声(去声)。 (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量增加;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产生;“动词+否定副词+动词”式的反复问句产生。 (4)出现文言

5、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模仿上古汉语的文言占有统治地位,同时,反映口语的白话开始形成,并在变文、语录中广泛应用。,3近代期 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这一时期汉语的特点是: (1)语音上,浊音声母清化;舌上音和正齿音合并,并变为卷舌声母;后期尖团音逐渐相混;韵部系统简化,-m尾消失,并入-n尾;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阳两类。 (2)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新词。 (3)语法上

6、,时体助词“着”、“了”的用法进一步固定;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先后产生;结构助词“地”、“的”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4现代期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汉语在上述各个发展阶段中,语音、词汇、语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语言的变化不是通过突变,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而实现的;同时一种语言现象从开始出现到普遍应用,往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因此汉语史的分期不是绝对的,很难确定出一个分期明确的日期。每一阶段形成前都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有的过渡期其至可以长

7、达二三百年。某一阶段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可能在上一阶段已经出现。,壹,贰,叁,肆,伍,汉语的历史分期,汉字的发展,古声母的研究,古韵母的研究,古声调研究,上古声母系统,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学者们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比上古韵部的研究晚得多,成就也小得多。主要原因是可供声母研究的文献资料太少。,上古声母的研究,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1谐声偏旁。谐声偏旁是考求上古韵部的依据之一,例如,“扮”从“分”声;“悲”从“非”声,由此可以推知“扮”跟“分”、“悲”跟“非”的声母相同。 2异文。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字写法不同的情况。例如:“匍匐”,谷风篇写作“匍匐”,礼记檀弓写作“扶服”,左传昭公十三年又写作“

8、蒲伏”。由此可以推知“匍”、“扶”、“蒲”的声母相同。 3反切。同一个被切字而其反切上字不同。例如诗经大雅云汉“蕴隆虫虫”中的“虫”,经典释文记载有两个反切:直忠反和徒冬反,可见,“虫”、“直”和“徒”的声母应该相同。,4读若。读若是反切产生以前的注音方法,因而能够反映出古人的读音。例如:“扮,从手,分声。读若粉。”从而可以推知“扮”与“粉”的声母相同。 5声训。声训的特点是“同声为训”,即用来解释的字与被解释的字读音相同或者相近。例如:“邦,封也。”(释名释州国)从声母的角度考察,“邦”与“封”的声母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 6现代方言。方言口语中往往保存着古音,可以用来考证上古的声母。,王

9、力先生早先把上古声母分为28个,在他的汉语史稿中又列为32个声母,在汉语语音史里又把上古声母分为33个。32个声母与28个声母的区别就是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4母如何处理。32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28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去了。33个声母,是在齿音增加了 1个俟母。下面是王力汉语史稿(1980年修订本)中的上古6类 32个声母及其拟音:,上古声母拟音表 唇音: 帮p 滂p 並b 明m 舌头音: 端t 透t 定d 喻 泥n 来l 舌上音: 章 昌 船 书 禅 日 齿头音: 精ts 清ts 从dz 心s 邪z 正齿音: 庄 初 崇 生 俟 牙音: 见k 溪

10、k 群g 疑 喉音: 影o 晓x 匣,古无轻唇,钱大昕作古无轻唇音中提出“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这就是“古无轻唇”说,指两汉以前没有唇齿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个称轻唇音(即唇齿塞擦或擦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可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等,“扶、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

11、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古无舌上,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提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就是“古无舌上”说,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母称舌上音(即舌面前塞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子”,“古音直如特”,“但直声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琢”,等等,上述冲、直、追等字,在中古读舌上音,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舌头音。古音无“知彻澄

12、”三纽,后世读“知彻澄”三纽的那些字,上古读“端透定”三纽之音。钱氏还认为古音“知”纽“照”纽不分,“知”纽上古读“端”纽,“照”纽上古亦读“端”纽。只是他还不知道“照”纽有二等三等的不同,上古同“知”纽不分,也读为“端”纽的都是“照”纽三等字。,娘日归泥,章太炎作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考明古音没有“娘、日”二纽,后世读“娘、日”二纽的那些字,上古都读“泥”纽。这就是“娘日归泥”说,指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章氏认为上古没有娘母(舌尖后鼻音)和日母(舌尖后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章氏也举出了大量例证,如章氏说

13、:“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男”,“古音而同耐、能,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古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无娘纽也”。,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乾作喻母古读考,又考明“喻”母三等字(称“于”母)上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四等字(仍称“喻”母)上古隶舌声“定”母。这就是“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指中古喻母在两汉以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认为中古喻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

14、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他举的例证很多,如:“古读瑗(yuan4)(属喻三母)如奂,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奂,公羊作陈孔瑷。按:奂,胡玩切(玩字中古读去声),匣母。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古读余(属喻四母)如荼,易升来徐徐,释文子夏作荼荼,翟同,音图,王肃作余余。按:荼,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照二归精、照三归端,黄侃根据钱大听、陈澧、邹汉勋、章太炎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经过他自己从各方面的验证,提出古声十九纽的说法。这是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古声母系统的学说。他提出“照二归精”“照三归知”说,指两汉以前舌

15、叶塞擦音(照二组,即庄组)声母与舌尖前塞擦音(精组)声母同类;舌面前塞擦音(照三,即章组)声母与舌尖中塞音(端组)声母同类。,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床审”四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这四个声母在中古当分为照二(舌叶塞擦音)和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床审”)表示,照二组用“庄初崇生”表示,黄氏认为中古照二组在上古与精组“精清从心”(舌尖前塞擦音)同类,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黄氏赞同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舌上,那么“照三归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钱大昕、章太炎、曾运乾考证古声纽的材料,主要是根据古籍中的异文、形声字的谐声偏旁以及声训、假借、读若、直音、重文、反切等现象。 黄侃又利用了“连字”、“对字”等材料。,关于复辅音问题 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复辅音声母,英国人伊特金斯(Edkins)、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中国学者林语堂、董同龢、吴其昌、陆志韦、严学宭等。但还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承认。不过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在上古汉语里有几个复辅音声母是完全可能的。,中古声母的研究,(一)研究中古声母系统的主要依据 1.广韵等韵书的反切 2.宋人韵图 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 4.外语对音材料。日语、朝语、越语 5.现代汉语方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