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禹:《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206166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彭禹:《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彭禹:《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彭禹:《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彭禹:《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彭禹:《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彭禹:《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彭禹:《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人教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彭禹()本课是人教版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一单元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第二节。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这样规定的:“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课程标准的要求反映了课标制定者在观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的两个聚焦点。从课标的表述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其观察的方式和角度:一方面是对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过程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在全球视野下对历史影响的关注。这两个聚焦点构成了本课内容的两块基石,而且也给出了本课设计时的框架性的建议:即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最终在全球视野下完成对“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审视。但是对于课

2、堂教学的设计者来说,这还仅仅是一个起点。课程标准提供了立足点与骨架,但是要使一节课“活”起来,还必须有其脉络与血肉,尤其重要的是,必须赋予这节课以“灵魂”。课堂的“灵魂”源于对现实的关注。马克布洛赫说“我是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课程标准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对现实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教师需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机械的关联。而是意味着对现实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是因人而异的。钱穆写作国史大纲的时候,思考的可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还有没有继续生存的价值与可能?”胡绳在写作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思考的可能是“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些思考造就了

3、通史的“灵魂”,使得这些作者虽然观点各异,但是都写出了活的历史。对我来说,历史课堂的“灵魂”同样是一个永恒的追问:在无尽流转的时间舞台上,人究竟在扮演什么角色?而本课的“灵魂”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一次局部回答:人为历史所造就,但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当下,而未来则由新的历史所创造这就是我通过新航路开辟者们的故事想要告诉学生的。由此出发,本课的脉络大体由三个关键问题构成:15世纪的欧洲是特别的,这是一个“充满饥渴”的欧洲,这个欧洲将要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这种“饥渴”从何而来?为什么独独是他们完成了开辟新航路的伟业?这是本课设计上所要探讨的第一个关键问题。15世纪的欧洲弥漫着一种“黄金热”,这是当时所有欧洲

4、人在心态上具有的共同特征。但是何以唯独迪亚士、哥伦布等人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完成万世伟业?这是本课设计上所探讨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新航路开辟者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不同立场与视角下对此的不同看法?这是本课设计上所探讨的第三个关键问题。本课大体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展开,从15世纪欧洲的危局与困惑开始,渐次展现新航路开辟中的人与事,以期学生能够在历史概念的辨析中探寻英雄与凡人的分野,在西班牙与菲律宾对麦哲伦的对立评价中发现地理大发现的双重影响,并由此感受历史中的人,人所改变、创造的历史。过程设计导入:开辟新航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甚至可以被视作是人类历史上

5、最为重要的“事件”。何以开辟新航路获得如此崇高的历史评价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审视、反思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展示课题:新航路的开辟一、何以是他们?中世纪欧洲的故事展示材料1:T&O Map教师提问:(1) 你知道这是一幅什么图像吗?依据是什么?(2) 你能够解释为什么这幅图像呈这样的格局吗?这显示了什么历史因素的影响?(3) 在这种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欧洲人是如何看待图中的各个部分的? 这幅图像上的“ASIA”、“EUROPE”、“AFRICA”显示这是一幅地图。这幅地图与我们今天常见的地图相当不同,三个大洲的布局极为规整,根据我们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了解,可以推测这一图像背后天主教因素的

6、影响。实际上这这是一幅“T&O 地图”,反过来叫“O&T地图”也可以,根据维基百科,这种地图最初出现于8世纪,是一名僧侣创作的。而所示的这幅地图则已经经过了简化,出版于15世纪后期。可以代表中世纪时期一般有阅读能力或者接受了宗教宣传的人对世界的看法: 这个世界由亚洲、欧洲、非洲构成,分别是诺亚的三个儿子闪、雅弗与含的后代居所,被顿河、地中海与尼罗河分隔开来;亚洲因为是基督诞生与殉难的地方,因而具有神圣的意义,耶路撒冷处于世界的中心,在东方遥远的地方,是伊甸园的所在,在一些地图上,有六翼天使手执火剑保护的标识。在罗马看来,非洲是未开化之 地,而东方则在异教的统治下沦陷,天主教徒有不可推卸的将基督

7、教的圣帜插向远方的义务。(设计说明:一幅与当下迥然不同的地图带出的一个与今日迥然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在这种特殊世界观背后的特殊时代。也为说明宗教在新航路开辟方面的作用埋下伏笔)13世纪马可波罗的游记却在事实上将要颠覆这样的观念。展示材料2:马可波罗游记插画教师提问:(1) 你能以简单的语言描述为大家介绍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吗?(2) 在这幅14世纪版画对“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大汗”的描绘中,有哪些不合乎史实之处?你能对当时画家“犯错”的原因加以解释吗?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生活在13世纪,他曾经到过中国,后来他的经历整理成书,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马可波罗游记。在这幅版画里,忽必烈和他的大臣们都穿着中世

8、纪欧洲的服饰,服饰中的一些部分可能与土耳其人相似。实际上,人常常只能用自己的旧知识来理解新的事物。马可波罗的书出版以后大受欢迎,在欧洲相继出现了175个不同语言的版本,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可是另一方面,整个14世纪里,佛罗伦萨的街头都有被起名为“马可波罗”的小丑,说着没有人相信的大话以博众人一笑。教师提问:(3) 你能够理解为什么马可波罗既受到欢迎又受到嘲笑吗?(4) 结合我们之前叙述的中世纪欧洲世界观,欧洲人可能会相信马可波罗对东方描述的哪些部分,拒绝相信哪些部分?在马可波罗的笔下,东方是富庶的,在异教君主的统治下井井有条,那里使用黑色的石头作燃料,那里充满黄金与白银,那里有被称为“

9、天堂”的美好都市。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欧洲人相信东方的富庶,因为那里是耶路撒冷与伊甸园的所在,但是他们不相信世上有不信基督的英明君主,他们宁肯相信忽必烈是凭借魔法师军团而非理智统治国家。马可波罗带给欧洲人的冲击,是观念上的。(设计说明:上海中学薛建平老师就马可波罗在欧洲的遭遇曾经有一句话的概括:“马可波罗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才认识了东方,认识了中国,但欧洲人却用了近二百年的时间去认识马可波罗及其游记” 薛建平、孔繁刚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实录【J】 历史教学问题;1993,04这里利用了一幅插图来具象化地说明欧洲对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误读,在其背后的仍是历史造就的世界观的限制。同时这里的描述也与之后

10、将要教授的“黄金热”形成呼应。)真正的冲击来自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在土耳其人的军事压力下,大批的学者从拜占庭帝国逃亡到了西欧,他们带来了西欧久违了的古代希腊、罗马知识。展示材料3:托勒密地图这幅地图给西欧 的知识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托勒密最初于公元2世纪绘制,描绘了当时人所认知的世界,14世纪末,一些僧侣对地图进行了改制,添入了当时的新的地理学知 识,仍以托勒密的名义在15世纪初刊行。因为托勒密是教廷承认的地理学权威,而现在,托勒密地图的重现,使得罗马对世界的描述出现了裂痕。奥斯曼土耳其并不仅仅简单地使欧洲人重新接触了旧的知识,而且带来了战争,战争使得传统的香料贸易大受影响,欧洲被迫付出成倍于

11、过去的黄金来和东方易取香料,对于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初生的欧洲来说,最需要黄金的时候,却在经历历史上最严重的黄金外流,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出示板书:困惑、危局与“转危为机”困惑:宗教世界观 转危为机?危局:黄金荒阅读课文,欧洲人当时是否具备转危为机的条件?君主专制制度、日渐成熟的航海技术、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强烈的宗教狂热给实现突破提供了条件,而黄金荒下的“黄金热”则成为欧洲人踏上征途的最主要动力。马可波罗游记所描述的东方,托勒密所勾勒出的世界给“充满饥渴”的欧洲人指明了方向到东方去。(设计说明:以上重点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而新航路开辟得以进行的具体条件,课本有非常清晰而详尽的说明,学生在理解

12、上一般不会存在障碍,在与背景形成关联之后,也可以在学生头脑中自然构成知识网络,形成较为牢固的记忆。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并以课堂发言的形式检验阅读结果即可。)二、何以是他们?新航路开辟者的故事1. 简介新航路的开辟展示材料4: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一切打破僵局的条件都已经具备,只等有人上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葡萄牙与西班牙航海家率先开拓了前往东方与美洲的“新航路”。教师提问:(1) 你能够利用这幅地图为大家介绍新航路开辟的简要情况吗?结合课本,我们知道15世纪末迪亚士、达伽马开辟了绕过非洲前往印度的航路;而哥伦布开辟了通向美洲的航路;16世纪初麦哲伦带领西班牙人首次进行了全球航行。(设计说明:此处仅

13、对新航路开辟作表面的概述。一般来说,利用单张世界地图以及概括性的讲授使学生理解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脉络乃至得到相对牢固的记忆是不可能的。因此这里仅作为一个过渡环节,更高的目标则通过更加具体的材料、故事与问题来加以完成。)2. 知识与信仰的力量哥伦布发现美洲展示材料5:哥伦布航海日记片段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远非一帆风顺。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扬帆西向,计划从另一侧抵达东方,招募船员如此之难,以至于西班牙国王不得不请求教皇给予上船者宗教免罪的担保。漫长的旅途中,船员们越来越难以忍耐,哥伦布便用经济与政治的利益来诱惑他们,对他们加以影响。面对困难,哥伦布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坚定于勇气,他的

14、勇气源于他对地圆说的了解,而由知识生出的勇气是最为坚定的。展示材料6:哥伦布航海日记片段结合这两则材料来看,哥伦布个人体现了十分明显的时代烙印,宗教、金钱,这是推动哥伦布走上发现美洲之路的强大动因。进一步阅读这两则材料,我们也可以发现,时代同样在那些普通的船员身上打上了印记,对金钱的渴望,宗教的许诺诱使他们成为哥伦布的伙伴。然而,哥伦布敏感地察觉、并且利用了时代的潮流,而普通船员却在惰性与时代的召唤面前徘徊,只能被动地接受时代的推动、哥伦布的诱使、煽动。这个差异,大概可以算是大时代下的英雄与凡人的分别所在。(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借具体的材料与故事深化学生对时代背景的认识,知道时

15、代背景会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发生怎样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几乎不加分别地施加于每一个个人的;再则是提出英雄与凡人的区别。奴隶们创造了历史,而英雄则要改变历史。伟大人物的身上总是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3. 新航路开辟与地理大发现的影响展示材料7:新航路开辟组图 教师提问:你能够辨认这三幅地图的大致绘制时间吗?请说明依据。这里的三幅地图显示了迪亚士、哥伦布与麦哲伦航海之后欧洲人对世界了解的变化。图仍与托勒密地图相当接近,印度被绘制成一个巨大的岛屿, 非洲仅仅显出西部轮廓,可见这时地图的绘制者尚不知道达伽马航行的成果,但是应在迪亚士抵达好望角之后。而图中仍未能准确绘制印度,但已出现了与非洲遥遥相对的美洲,可见这幅地图绘制于哥伦布航行之后,达伽马航行之前。图对世界的描绘已经相当完整而且正确,应是在麦哲伦全球航行之后的产物。在葡萄牙与西班牙之后,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航海家接踵而行,连续进行了两百多年的航海探索,之后的探索与较早的新航路开辟结合在一起,被称为“地理大发现”。和托勒密地图结合在一起,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地图的逐步完善,我们还能看到欧洲人对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