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精神实质的目的是什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8202233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精神实质的目的是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的精神实质的目的是什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的精神实质的目的是什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的精神实质的目的是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精神实质的目的是什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综合部分简答: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求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论述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是培养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三、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教育。四、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一、加强学前教育并

2、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四、高等教育的形式多样化。五、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七、教育制度的交流国际化。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启发学生独

3、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开展民主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学生。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课程的意义:(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的是人而不是学科。

4、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1)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2)现代教育评价由关注总结性目的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的发展。(3)现代教育评价对象主题由一元向队员发展。(4)现代教育评价对象由被动向主动参与发展。(5)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1)明确目的性,(2)选好学习的榜样(3)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4)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班主任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1)确立班级的培养目标,(2)组建班级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简述个

5、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人的发展主要有遗传因素,社会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他们既不可混同,也不可替代。其中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学校教育则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使人得以顺利发展。简述怎样进行科学的复习:(1)及时复习和经常复习相结合。(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3)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4)复习方式多样化(5)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教学的意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表现在

6、:(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的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如何更具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1)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2)强调词与形象的配合(3)应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1)良好

7、的道德素养(2)专业素养1、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2、教育专业素养3、一定的研究能力(3)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4)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综合和分科课程(2)高中设置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必须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1)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3)引导学生将广泛的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5)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新型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 民主平等, 教学想长 心理相容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一定的组织结构班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