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一.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202005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一.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合滚动练1邓稼先同步延伸练延伸关注点: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在课文中, 我们学习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现在, 我们来了解另一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2015年1月9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耀。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

2、发表。直到1999年9月18日,于敏才重回公众视野,作为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代表发言。在这之前,因为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他隐姓埋名长达28年。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于敏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讲课更强调知识的运用,而他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1946年,他转到物理系,将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他本科毕业后考取研究生,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

3、子核理论”研究。这期间,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彭桓武称赞于敏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有位日本专家来中国访问,听了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国产的!”日本专家赞叹:“你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1961年初,于敏奉命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研究。当时,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也要尽快进行。但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唯一没有留过学的。他拼命学习,在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外相关信息,勤奋而艰难地进行探

4、索。理论研究,离不开繁复的计算。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有5%的时间用于氢弹设计。记忆力惊人的于敏领导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9月,于敏带领科技人员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继而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1967年6月17日早晨,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上空。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多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他是“中国的氢弹之父”。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

5、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当时,我国正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操劳过度的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1971年10月,上级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又突然休克,幸亏妻子在身边,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出院后,他又奔赴大西北。由于连年极度疲劳,1973年,他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在急诊室输液时,他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他说,他是个和平主义者。正因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在他家客厅

6、的墙上高悬着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中国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如今,89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摘自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作者:王建柱)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新年伊始,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喜讯使劳苦功高而长期隐姓埋名的于敏重回公众视野,成了新闻人物。B于敏读大学时就痴迷高深的物理学,喜欢研究“纯粹”的物理学理论,这为他后来成为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C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是于敏与杨立明合著的原子核理论讲义,但由于所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于敏的著作未能公开发表。D从氢弹开始预先研究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个重大突破与于敏密不可分。E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对于敏极为推崇,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多年后,玻尔访华时,当面称赞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画线句的含义。(4分)(1)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国产的!”_(2)日本专家赞叹:“你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_3于敏进行热核武器原理研究面临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概述。(3分)_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解读:概括文章的主要

8、内容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对所写人物、所叙事件、所说道理等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题思路:首先,我们一定要细心品读文章,弄清文章的大意。其次,我们要分清这篇文章以写什么为主。如果以写事为主,要弄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事件的主要人物;如果以写人为主,要大致了解写了哪些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个怎样的人,他(她)有哪些主要表现,通过这些表现可以反映出他(她)怎样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如果以写景状物为主,则要了解写了哪些景和哪些物,这些景、物与别处的景、物有什么不同等。最后,要以“准确、清楚、简洁”为原则,对其进

9、行概括归纳。答题模式:“谁干什么”和“什么怎么样”。前者一般适用于概括写事和写人的文章,后者一般适用于写景的文章。4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于敏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_非连文本课外拓展练艺术大家吴冠中【人物简介】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在巴黎进修油画。1950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博物馆、巴黎塞纽齐博物馆等处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后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巴黎市金勋章,入选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已出版画集和文集近百种。2003年被中国文联授予金彩奖,2006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

10、学博士”头衔。2010年6月25日病逝。终生探索中西艺术结合之路,兼作油画与水墨画。【人物语录】1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2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3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4无论绘画、文学,我都不愿就别家的规范,不入其腔。作/(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人物故事】11983年,吴冠中来到石塘,为这里的石屋、礁岩、大海、渔船激动不已,跪在地上一口气画了3个多小时,连吃饭

11、都忘了。后来又一连画了10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石塘,期间创作了石塘补网等优秀作品。21991年,吴冠中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31993年,“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邀请吴冠中担任评委会主任。吴冠中给大赛题词:“自家真情,勿效东施。”42006年,吴冠中将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及水墨画江村石榴3幅作品无偿捐赠给国家,并永久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两年后,他又将个人113幅,当时价值约6 600万新元的画作捐给新加坡美术馆。【人物评价】2010年7月7日,“吴冠中精神”公众恳谈会在中国美术馆报告厅举行。以

12、下是恳谈会上部分代表的发言:袁运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先生是一个努力、勤奋地进行艺术实践的普通艺术家。他常常开玩笑说自己是“布衣艺术家”。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画家,他几乎没有任何个人物质上的要求。有一次我和他到了乌镇,没住旅馆,而是住了大车店。吴先生说在这种环境里更能体会做人的感受,能画很多速写,可以了解普通人的生活。朱清生(北京大学教授):吴先生当年就意识到一个问题,他1947年到巴黎,学到“巴黎画派”精华时,正好是西方艺术发展到顶峰以后,经过自我革命,出现了变化和自我突破。吴先生把这一特点带到中国,他要把东西方艺术结合起来他也完成了这个工作。因此我们在讨论吴冠中精神在艺术史上贡献的时

13、候,要注意一点:在吴先生的画上,你看不出他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融合成一种精彩的、统一的整体存在。赵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先生的艺术和艺术市场,近年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可以称之为“吴冠中现象”。“吴冠中现象”究竟是什么?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现象,而且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新发展新推进。从这个情况看,我讲两方面:一是吴先生是改革开放后一位_的艺术家;二是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很好地展现中国艺术的新发展的面貌。这在新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尤其是美术交流上,很有特点和代表性。在市场方面的影响并不直接表现为价格,我觉得80年代以来吴先生的艺术影响力推动了收藏趋势和价值观念的变化。5吴冠中擅长的艺术领域有哪些?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3分)_6综合以上材料,请你分点简要阐述“吴冠中精神”的内涵。(5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