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人语言赏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8193758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9.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之人语言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古诗词鉴赏之人语言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古诗词鉴赏之人语言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古诗词鉴赏之人语言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古诗词鉴赏之人语言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之人语言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之人语言赏析(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古诗词“语言” (一)理解古诗词的语意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而准确理解词语的关键是要结合语境。例如,刘禹锡的秋词:“山明水静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如果对该诗三、四句作这样的分析:“写秋色不如春色繁华浓艳,凄清入骨的悲秋之感溢于言表”,这便是对诗中“清入骨”的意思理解不当,“清入骨”应是不冷不热、凉爽宜人的清幽之感,而不同于“冷入骨”、“凄清入骨”,因为这首诗不是悲秋,而是赞秋。,诗贵含蓄。含蓄就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注重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

2、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诗歌的含蓄,往往就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感情,有时甚至采取曲笔的形式,“正话反说”,“指桑骂槐”,那就更应注意仔细体会诗中的“潜台词”。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看,此诗似乎在指责酒家卖唱的歌女,实际上诗人抨击的对象却是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因为商女

3、所唱,正是这帮上层官僚所点。看不到这一点,就难免会错怪那些原本值得同情的“商女”们了。,(二)鉴赏古诗词中的“诗眼”和句法 中国古代诗人很重视炼字,往往“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他们主要是锤炼诗句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使句中有“眼”,称之为“诗眼”。 1从诗句内容上鉴赏诗眼 例:身轻一鸟过,枪疾万人呼。 此为杜甫送蔡都尉诗中的一句,原本是虞世南的“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燃”。从全诗看,杜甫所写诗句是赞美蔡希鲁的武艺高强的。上句讲他善于腾越的轻身功夫,跳得又高、又快、又轻,像一只鸟飞过那样毫无声息。“过”虽然是一个平常的字,却是此联的诗眼。它把蔡的高超本领写出来了。据说有一个本子

4、,“身轻一鸟”后边的一字,漫灭难辨,有人说是“疾”字,有人说是“落”字,有人说是“起”字,有人说是“下”字,还有人说是“度”字等等。待找到一个善本后发现,原来是个“过”字,大家遂叹赏诚服,以为无一字可替代。,分析起来,“过”字主要指快捷,“落”、“起”、“下”,重在指动作的开始或结束,杜甫的诗句显然不是讲他纵跳的开始或结束,所以用这些字皆不够恰当。再把“横空一鸟度”与“身轻一鸟过”这具有渊源关系的二句加以比较,就觉得“过”字是对“度”字的一个发展,一个创造。 2从词性上鉴赏诗眼 古诗词中的诗眼,以动词为多。因此古诗中的炼字,特别重视对动词的推敲、提炼。如果是名词或形容词,则往往改变词性,活用词

5、语。或把名词用作动词,或把形容词用作动词。,(1)运用动词,神灵魄动。 例: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此为周邦彦词苏幕遮燎沉香中的名句。一个“举”字最为人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气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2)名词用作动词。 例: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此诗句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潜的时运(其一),是该诗的尾联。写的是田野风物:阵阵和畅的南风吹过来,吹拂着田野上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色新苗,苗儿们欢欣鼓舞,好像鸟儿扇动着翅膀一样。“翼”字在这里,是此联的诗眼。它是名词作动词用,“翼”本来是名词,指鸟儿的翅膀,用作动词,“南

6、风吹拂,有如鸟翼之爱抚新苗”(陶渊明诗文校笺)。因此,新苗在南风吹拂下的形象和神态跃然纸上,使人感受到它们富有感情和灵性,充满勃勃生机,从而反映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归隐田园的愉悦心情。,(3)形容词用作动词。 例: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这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五律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的颔联。 元丰年间,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建楼于城东门上,称为黄楼。陈师道于元祐三年(1088),即任徐州教授的次年,登楼作此诗。负山居士为师道友人张仲年的别号,故此诗是登高寄友之作,前六句写的都是登高所见。,此诗首联写的是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净的图画,颔联描绘的是楼头远眺所见雪景,我们单看第一句就可以发现作者运用诗眼的

7、良苦用心: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显得格外明亮;溪水流淌的山间吹进晚风,又带来了阵阵寒意。此联中上句“日”是“云日”,“雪”是“松雪”,作者将一个形容词“明”用作动词,使得此句诗既表现了薄云遮掩的日光照射松雪的静态,又描绘出青白交映的松雪在阳光照射下明亮耀眼的动态。着一“明”字,全句皆活,令人如见雪景。,(4)虚词也能成为诗眼。 应该说,古诗中的诗眼的确主要是实词,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虚词就不能成为诗眼,虚词用得好,同样可以产生超强的表现力,同样可以令读者久久回味。 比如杜甫的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

8、,通过虚词“自”以及“空”的运用,渲染涂抹出情感层次,将自然美景同失落怅惘的情感对立起来,抒情效果极为突出。与台阶相映的草再碧也没有人欣赏,隔着树叶传过来的黄鹂的叫声再动听也没有人听。这不仅写出了诸葛亮死后的寂寞,表现了杜甫对一代伟人死后寂寥的不平,而且也间接地写出了杜甫自己当时的失落惆怅之感,他是由诸葛亮的身世想到自身的境遇,从而产生共鸣的。,刘禹锡也是运用虚词的高手。比如其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的“还”这个虚词就很有味道。其实,潮水还是当年的潮水,它的涨落来去还是一如既往,“寂寞”的只是周围的环境。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人声

9、,没有了车马。现在“夜深还过女墙来”是与当年曾过女墙来相对的。当年的明月深夜照过女墙来看到的是繁华的都城,是夜深仍如同白昼的热闹;而今却只有荡来荡去的潮水,潮水的荡漾声更显得整座石头城寂寞冷清,繁华不再。,3从句式变化上鉴赏诗眼 例: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这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颔联。首联写的是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景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表现出了诗人仕途失意、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颔联的上句写新春伊始,下句写早春绽放的花木。 颔联两句诗的语法结构和词法运用巧妙,突出了诗眼“出”字和“渡”字,对开阔、优美、深远的意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看句子成分的颠倒

10、错位和省略:“云霞出海曙”成分补全应是“曙(旭日)出(于)海,(映得)云霞(灿烂)”;下句“梅柳渡江春”应是“梅柳(枝头)春(闹),渡(至)江(北)(又成春)”。,一般人写太阳会用“升”字,而作者用“出”字,显得非常准确。“出”与“升”原是一对概念差别大的动向动词,“升”指太阳正升上天空,天已大亮了;而“出”则指太阳刚露出海面,还未升上天空,比“升”的时间早。作者用“出”而不用“升”,这就强调了“新春伊始”、“江南春早”。用心何其良苦!再看下句“渡”字亦写得极妙,既有力量,又显得生动,它不但把“梅柳”拟人化,而且把生气勃勃的江南春意写活了:梅花凌寒怒放,垂柳抽芽吐绿,原应在江南,但借着旭日金光

11、的照射,这梅柳之色已映到了江北,使长江两岸都春意盎然了。一个“渡”字与“江春”巧妙配合,意为梅柳似有情,殷勤渡江送“春”,更表示了作者对江北的无限情意。,4赏析古诗词的句式特点 (1)省略。古诗词中省主语、宾语、动词、介词、连词等是常见的现象。如:“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其中,“遥招手”的主语“蓬头稚子”就被省略了。 (2)对仗。律诗一般由八句组成,其中颔联与颈联一定要对仗。,(3)倒装。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有语序倒置的现象:一是定语与中心词倒置,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12、“水清浅”即“清浅水”,“月黄昏”即“黄昏月”;二是主语与宾语倒置,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上句即“危石咽泉声”,下句即“青松冷日色”;三是动词和宾语倒置,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即“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4)互文。古诗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章节、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读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拼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都是互文见义。 三、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

13、要应该掌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和风格流派。 (一)理解古诗词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抒情和描写,考查重点是抒情、描写。,(二)把握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四)了解古诗词的结构技巧 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篇幅不长,诗中的意象呈现跳跃式组合。与散文有所不同,一首诗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古代诗论就有“起、承、转、合”的说法,意味着诗歌的结构层次有规律可循。 诗的开头如何,关系到全诗的布局。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起句大致有如下几种样式:以自然景物起句。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起句用“红花”“春水”引出,来比拟下联

14、中的“郎意”和“侬愁”,整首诗浑然一体。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起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诗歌好的结尾,在古典诗歌中相当普遍。以周邦彦的词风流子“新绿小池塘”为例,写诗人想望的人见不到,所以羡慕燕子能飞到那人住处去。他在想象那人也在等他。结尾说:“天便教人,霎时厮见妨!”这是情语,从中反映出诗人的迫切心情,也透露出无法相见的苦闷,话也比较直率。结尾的方式有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

15、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喻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古诗的结构技巧还有意象组合、首

16、尾照应等。 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而成的生活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并列的名词,它们被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景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首尾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五)体悟古诗词的风格与流派 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即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每一个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己的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