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8191008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5.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唯物论,认识论,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唐.戴嵩,斗牛图,斗牛图,纸本,墨笔。卷4441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 戴嵩为韩滉的弟子,专擅画牛。这幅斗牛图曾为清宫御藏。乾隆曾在此图上题跋:“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关于戴嵩画斗牛在画史上有一段趣闻:戴嵩画了一幅斗牛,神态生动,连尾巴上的毛都给一根根画出来了。众人看了都叫好,惟独有个牧童不已为然,戴嵩很奇怪,就问牧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牧童就笑着说,蛮牛打架的时候,一用力,尾巴是紧紧夹在屁股下面,是看不见的。,1.上述材料中是谁在

2、从事活动? 2.这些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探究活动,农业生产,科学工作者搞实验,归纳: 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含义,(一)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主体:人 (不是动物),对象: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 (不是主观世界),性质: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注意,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克隆羊“多利”问世。,5、“争论克隆人”,随堂检测,思考:实践有哪些特点?,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教师讲课,农民播种,人,自然界或 社会关系,工具和其他设备,都是客观的,实践的构成要素,运用,改造,主体,手段,对象,决定,客观物质性的,(1)实践是 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发射“天宫二号”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2)实践具有能动性。 (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

4、的活动。),实践主体(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表现,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是能动性活动,原因,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物的 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课堂演练,社会性:,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

5、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不是孤立的活动。,(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社会 各方面的改革,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如革命、改革等),科学实验,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等,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 中,主要表现为阶级 斗争,不下水, 怎么学会游泳,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6、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因为:,华佗和麻沸散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减轻痛苦。可有的大手术,光用酒来麻醉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洋金花会人事不省。他亲自冒死尝试,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镜头一:走进医学,(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

7、识的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区分认识的来源,途径?,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镜头二:走进科学,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

8、了大大的提高。,思 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新问题和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是成功之母,名言示例:,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 12 岁 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 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 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声。 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

9、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证明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这则事例给了我们认识论的什么 哲学启示?,镜头三:走进自然,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客观事物,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科学理论,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实践,受主观认识指导,联系主观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联系客观事物,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符合,客观世界,认识,指 导,改造,不符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

10、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名言示例:,寓言里的哲学,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 吗?”“不懂。”船夫说。“你 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 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2)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知行,精通的目的

11、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名言示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梳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把实践引向歧途。,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认识,基础,反作用(双重作用),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原理:,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

12、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 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C、医生治病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C,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C,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13、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B、 C、 D、 ,C,5、“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14、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