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气血津液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8180372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5.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气血津液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三章-气血津液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三章-气血津液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三章-气血津液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三章-气血津液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气血津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气血津液(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气血津液,主讲 王德海,气、血、津液是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学说:研究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成、输布及其生理功能的学说。,气: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血:是循行于脉内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在机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范畴。,第一节 气,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以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一、气的基本概念,1、人是天地之气

2、交感的产物,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素问:“言人者求之气交”,“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2、精气是生命的基础,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精气(精)是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在人体中形成的精微物质,不仅指人的生殖之精,即男女之精,而且泛指人体一切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是人体生命的基础。,(二)气是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

3、自生。”,二、气的生成,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1、先天之精气 这种精气先身而生,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因其禀受与于父母,故称之为先天之精气。,(一)气的来源,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2、后天之精气 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气的生成与肺、脾胃和肾等关系密切。 1、肺为气之主肺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浊气,实现气的交换。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是生成宗气。,(二)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生化精气。脾升胃降,化生精气,脾转输散精,上输于肺,肺宣发肃降,

4、营养全身。,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肾有贮存先天和后天之精气的作用,乃元气之根。,3、肾为生气之源,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总之,人体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是:物质来源充足(即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即肺、脾胃、肾等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三、气的运动(气机),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1、“气机调畅”是对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的描述。 2、当气的运动失去了这种平衡时,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出现异常而成为病理状态,即“气机失调”。,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气的运动形式是多

5、种多样的,所以“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也是复杂的。,气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作“气机不畅”。 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淤滞不通时,称作“气滞”。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气逆”。 下降运动不及,称为“不降”。 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 气的外出运动太过,称为“气脱”。 出入的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气结”、“气郁”、甚则称为“气闭”。,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一)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血液循环和水液代谢赖气之推动。,四、气的生理功能,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二)温煦作用:阳气气化生热,温煦人体的作用。,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三)防御作用:气有卫

6、护肌肤,防御邪气的作用。一方面可抵御外邪入侵,另一方面可驱邪外出。,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四)固摄作用: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不使其无故丢失的作用。,1、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脉中的正常循行。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 3、固摄精液,防止妄泄。,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五)气化作用: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 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六)营养作用:主要指由脾胃运化食物而化生的水谷精气的作用。此气与津液结合而成为血液,经脉管运往

7、全身而发挥营养作用,故称之为“营气”。,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五、气的分类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一)元气,1、基本含义 元气又名原气,所谓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2、生成与分布,生成:元气根于肾,统称肾中精气,又名原气。肾中精气,虽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之气的培育。所以元气充足,必须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分布: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在。,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3、主要功能,元气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

8、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二)宗气,1、基本含义: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谓之宗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上气海”,又名“膻中”。,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2、生成与分布,生成:宗气主要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所组成,与肺、脾胃的关系密切,积聚胸中,以贯心脉。 分布: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向下注于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其贯入心者,经心脏入脉,在脉中推动气的运行。,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3、主要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凡言语、声音、

9、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贯心脉而行气血:“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三)营气,1、基本含义: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营气。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化生为血,营气与血可分而不可离,故常称“营血”。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在外者属于阳,在内者属于阴,故又称“营阴”。,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2、生成与分布,生成: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10、,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分布:营气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不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3、主要功能,化生血液:营气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营养全身:营气循经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营运全身上下内外,流乎于中而滋养五脏六腑,布散于外而灌溉皮毛筋骨。,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四)卫气,1、基本含义:卫,有“卫护”,“保卫”之意。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行于脉内的营

11、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卫气亦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性票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2、生成与分布,生成:卫气同营气一样,也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所以灵枢“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分布:营气与卫气运行路径和分布部位不尽一致。一般而言,其运行路径,即营气行于脉内,卫气运行于脉外。,第三章 第一节,中医学导论,3、主要功能,温养作用:卫气者,热气也,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 调节作用

12、:卫气司汗孔之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调和气血,从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 防御作用:“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第三章 第二节,中医学导论,第二节 血,第三章 第二节,中医学导论,一、血的基本概念,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于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离经之血: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第三章 第二节,中医学导论,二、血的生成,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是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谓血。”,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3、脾胃、心、肾,第三章 第二节,中医学导论,(一)、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二)、心:心主血脉 (1) “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 (2)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第三章 第二节,中医学导论,(三)、肾: (1)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奉心化赤为血。 (2)肾藏精,精血可互化,即“精血同源”,第三章 第二节,中医学导论,三、血的循行,“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脏,气归于权衡。”,血液循行的途径:营气与津液结合而成血,在脉中周而复始,运行不休,故营气循

14、十四经运行的道路,实乃历代多数医家所公认的血行途径。,第三章 第二节,中医学导论,附:血液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血液要充盈 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 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血液循行与脏腑的关系 1、心主血脉 2、肺朝百脉 3、脾主统血 4、肝主藏血,第三章 第二节,中医学导论,四、血的生理功能,一是营养,二是滋润。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精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第三章 第二节,中医学导论,(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

15、基础 “血者,神气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第三节 津液,第三章 第三节,中医学导论,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在机体内,除血液之外,其它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范畴。,第三章 第三节,中医学导论,(一)、津: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的水液。,(二)、液:性质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水液。,第三章 第三节,中医学导论,(三)、津与液的区别,第三章 第三节,中医学导论,二、津液的

16、生成、输布和排泄,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以肺、脾、肾三脏为要。“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惟畏土,故其制在脾。”,第三章 第三节,中医学导论,饮食,脾胃,肺,清中之浊肃降作用,肾,汗,浊中之清气化作用,吸,全身,呼,膀胱,尿,浊中之浊气化作用,清中之清宣发作用,精微上输,肾阳暖脾,第三章 第三节,中医学导论,(一)津液的生成,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一起上输于脾,通过“脾气散精”作用而布散全身。,第三章 第三节,中医学导论,(二)津液的输布,1、脾气散精 2、肾主津液 3、三焦决渎 4、肝主疏泄 5、肺主行水,第三章 第三节,中医学导论,(三)津液的排泄,1、汗、呼气 2、尿 3、粪,第三章 第三节,中医学导论,三、津液的功能,(一)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津滋润作用明显。液其营养作用明显。 (二)化生血液 灵枢“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齿为血。”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