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目标(课件)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8179916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课程目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二、课程目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二、课程目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二、课程目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二、课程目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课程目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课程目标(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课程论,第二节 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1、课程目标的概念 aim goalobjective 教育宗旨(包括教育目的或教育方针)。 培养目标(又称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含:科目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 它们以文本的形式分别存在于教育法、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之中。,课程目标指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结果。 课程目标的功能。对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具有导向、调控、评价功能。,二、课程目标的基本类型,1、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按照目标取向分)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定的哲学思想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

2、一般性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目标。 “普遍性目标”取向为课程目标设计提供了一般性原则,但它比较模糊,不够清晰。,(2)“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是将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作为课程所要达成的结果的目标陈述方式,它以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为指向。 “行为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但创造性、个性化目标难以行为化,且忽视教学过程。,(3) “展开性目标”取向(或称“生成性目标”取向) “展开性目标”取向是对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的描述方式。 “展开性目标”关注教学过程,主张在教学情境中生成学习内容与目标,

3、而不是事先规定学习结果。 展开性目标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4)“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 “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反映的多样性,而不是反映的同质性。但运用范围有限。,2、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运动技能领域目标(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1956年)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目标分类(1965)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运动技能领域目标分类(1972) 知觉、

4、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动作、适应、创作(辛普森),二、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来源: 对学生的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两个筛子:(为什么筛选,过滤什么?) 教育哲学与学习心理学,1、对学习者的研究,学习者身心发展水平;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习者的需要(马斯洛的分类;泰勒的分析:健康、直接的社会关系、社会公民关系、消费者方面的生活、职业生活、娱乐活动。 ),2、对社会的研究,(1)研究“现存社会需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需求”。社会生活领域的划分,泰勒的分类是: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 (2)对“学校课程能够满足的社会需求”和“学校课程只有通过

5、社会上其它各种机构的合力才能完成的社会需求”做出明确区分。 (3)重点突出,区分层次。,3、学科的发展,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典型的学科知识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如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人文科学,等等。 学科知识内含着自身的逻辑体系,包含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探究方式、学科发展趋势、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对学科专家的提问:“你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儿童的教育有什么贡献?你认为这门学科对于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来源1 学生,来源2 社会生活,来源3 学科专家,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筛子1:教育哲学,筛子

6、2:学习理论,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三、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和环节,1、基本思路: (1)根据社会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进行社会调查,向社会各方面征询意见。 向有关的社会学专家征求意见。 (2)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向学生调查。 向有关专家征询意见,主要是向熟悉学生情况的教师和发展心理学专家进行调查。,(3)从课程内容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4)对课程目标各类需要进行整合 考察课程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注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协调各类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2、基本环节,(1)确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 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 (2)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

7、来源。 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三者是怎样的关系? 课程目标或课程开发究竟应以什么为基点?,(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在“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取向之间作何选择? 怎样处理这几种目标取向之间的关系? (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多种人员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便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并确定各种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步骤:系统阐述试验性目标,确定优先的目标;判断学生达到每一种课程目标的可能性;根据目标优先顺序编制明确而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设计,(一)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1

8、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2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 3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 4过于注重了“教程”而忽视了“学程”,(二)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A: (1)认知性目标 (2)技能性目标 (3)体验性目标 三维课程目标B: (1)知识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知性目标,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2)技能性目标,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写、缩写等。

9、独立操作:完成、制订、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3)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同化):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课程目标的阐述方式: 学习领域+学段。如语文、数学、艺术 学习领域+水平。如体育与健康 目标领域+等级。如英语 主题分级。如化学、生物、科学、历史、地理。,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

10、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1)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

11、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3)科学知识,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