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建构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816472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建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建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建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建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建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建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建构【摘要】阐述了关于生命化教学的有关认识;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生命化教学的缺失现象;提出了构建生命化教学的五种策略:激励自信,突出主体;学会学习,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展示科学过程,陶冶科学情操;重视思维训练,提升内在素质;弘扬理性精神,形成健全人格。【关键词】生命化教学缺失建构素质理性生命是人的根本,从古至今,关注和完善生命始终是教育的必然选择。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一项具有建构生命意义的活动,理应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和学习生活的乐趣;理应始终关注生命的差异,关注个体素质的提高,关注人格的健全,始终以成全

2、所有生命中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对于 21 世纪来说,生命化教学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一、生命化教学的有关认识“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足。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不是单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基础上,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使师生双方生命都得以生

3、成,实现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陈旭远在文中还就生命化教学的本质进行了揭示,提出生命化教学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命的体验性,人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它在生活世界的存在中需要获得自我生命的确认感和生命力量自由绽放的愉悦感。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师生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为终极目标。二是教学的交往互动性,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属性,教学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矛盾等都是教学交往的不同表现形式。三是教学的生成发展性,生命化教学是一个不断自我出新、自我繁衍、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学作为一个生命体,是在一定的时空中由教师与学生

4、交互作用而生成的。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个体” ,其品质、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相互联系与配合,互相影响与制约,这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教学过程就是这些“生命体”合成和发展的过程,生命化教学就是以培养师生的“生命活力” 为核心,在“成就性动机”维持下进行持久性学习活动,实现生命的次次超越,使学生个体的智慧生命得以延展,并使教师在驾驭新鲜而动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能得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升华。二、课堂教学活动中生命化教学的缺失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其优越性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课

5、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所有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同样,在我国,目前课堂教学也仍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基础教育最经常、最普遍、最稳定的活动。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具有现代观点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生命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生命的完善与运动的过程。然而,今天的课堂教学,极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教师教的是知识,评价的

6、是知识,知识成了课堂教学的一切,学生的情感、人格被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被挤占,学生的灵性、人格僵死在程式化的课堂里,人文精神和生活意识只成了某些学校的标签,甚至成了应试教育的护身符。事实上,“知识的本义是服务于智慧的人生,而不是作为对人生无意义的材料和点缀品,人生绝对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知识,相反,个体获取知识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取知识背后的智慧,在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传统课堂教学中,只见知识不见人,过分看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形式体系,抽掉了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和人格培养。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

7、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常常只是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教学中学生几乎成了知识的“填鸭” 对象,大胆尝试、实践动手、独立思考、判断选择、个人见解、自主建构及自信心、个性、兴趣、师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价值观等在书本知识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只能退居其次,甚至无一席之地。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气的泯灭。既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也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在我国,由于基础教育的应试性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功利

8、性的教育价值观使学生们都仅仅是为了迎考而学习,仅仅是追求通过考试,却全然不顾各学科的教育效果。仅仅是强记许多问题的解答,关于学科知识所蕴涵的根本精神、思想、方法,几乎一无所知,而教师也从不注意讲授这些东西。事实表明:在目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结合“双基” 学习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健康发展的有效环节,通过思想方法、史料、文化、审美等层面赋予学科课程对人的品性及人格养成方面的价值和功能都还未能充分展示。这种缺乏生命关怀的教学实践,不仅是学科教育的缺憾,对肩负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来说,也实在是一种悲哀。三、课堂活动中生命化教学的建构学科教育与人的社会发展、人的社会生存、人的人格发展、人的

9、社会责任等等这些体现“人本位” 的目标已成为当今学科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生命化教学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必然选择。那么,作为一种教学实践,生命化教学理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呢?下面提出了构建生命化教学的几项实施策略,作为一种研究探讨,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希望能推动生命化教学的开展,希望能对具体的生命化教学实施具有指导作用。1激励自信,突出主体生命化教学理念能否得到落实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学习主体是否获得了某种建构。以学生为本,始终不渝地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善待每一个学生,启迪每一个学生的智慧,相信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意义,这都是

10、教育生命化思想的表现。生命化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切感到对他们的重视、关怀与期望,让学生活得充实,活得有价值感、有意义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各国教育在体现学科教育价值上极为关注的方面。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冲破牢笼,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剖析疑难,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促使学生自读、自理、自析、自用、自创,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以达到让学生会看、会写、会读、会识、会想、会做的目的,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全体

11、学生动起来,使教学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2学会学习,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英国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弥尔顿指出:学习是青年人最美的装饰,是成年人的有利后盾,是老年人的安慰和荣誉。终身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学校教育不是整个教育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育的过程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应当是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基础教育应促进学生获得其基本的自学能力,以足以维持个人的终生生涯,并能无限期地支撑其今后的职业。自学可以被看作是终身教育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本身不仅仅牵涉到发展学习能力,而且还牵涉到发展从事工作的能力。学会学

12、习,意味着受过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地和很准确地找到所不知道的东西。在基础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青少年,我们必须培养他们加强社会的责任感,特别是要让他们关心他们自己的成长。对于这些青少年,基础教育不应也不可能试图提供一个完善无缺、今后不再改变的知识体系,而是应该向他们提供钥匙、方法,以便他们在一生中继续进行必要的学习和不断地运用他们最初所学的知识。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如何创造为作为未来终身学习者的青少年学生作好准备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人的一生会有许多变化和机遇,学习者要学会生存,首先应学会学习,令自己能受用终生。学生从课程中学会如何有

13、效地学习,掌握好学习的技巧和内涵就是为了将来学得更好,更懂得如何学习新知识。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就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师要主动协助学生学习,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引发其学习动机和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及技能。注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积极实行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获得良好的学习方式,赋予学习者的发展以

14、更丰富的内涵和动因,使课堂成为有活力的、生态的教育“有机体” 。3展示科学过程,陶冶科学情操知识作为认识的结论,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每一门类知识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本世纪最伟大的科普作家和科学教育家卡尔萨根指出:科学是在犯错误并一个一个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会经常做出错误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都是非确定的、实验性的结论。科学家们总是先设立假说,然后对这些假说进行证伪试验。假说是否成立完全取决于试验和观察的结果。科学在不断加深对事物真相的了解的征途上探索着,踉踉跄跄地蹒跚前进。当一种假说经过验证实为不可行的时候,假说的所有者的情感当然受到伤害,但是,正是这种反证被认为是

15、科学事业的精髓所在。“科学,作为一种在艰难困苦中探索未知的事业,需要的是献身精神和非世俗的幸福观。尽管在后人看来,历史上的科学成就简直好像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任何有才智的学生不要碰到太多的困难就能掌握它,但是,在黑暗中焦急地探索着的年代里,怀着热烈的希望,时而充满自信,时而精疲力竭,而最后终于看到了光明 所有这些,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所以,科学上的后来者不仅要用前人创造的知识丰富自己,还要用先辈的精神武装自己。”布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设中反复强调,所谓学科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学生理解、内化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运用比较

16、、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过程。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的前提或原因、知识概括或扩充的经过以及向前扩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在重演、再现知识发生过程的活动中,内化前人发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重知识结论的教学,使学生占有的只是精神产品本身,而重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占有的却是镌刻于精神产品中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正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4重视思维训练,提升内在素质思维意味着从知识的一个层面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学科思维训练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居于核心的位置。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思维,就是粗鲁和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思维做为一种技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来大大提高自己这方面的技能。当然这种训练的过程可能是艰苦的,但是,当你真正掌握了这些技巧并能够运用自如、立竿见影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趣味无穷了。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