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8158722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语 文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

2、,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

3、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 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

4、然冥同大化之境。儒家孔子的 “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虽不排斥客观外象直接作用于感官认知,但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

5、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

6、国文化概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B. 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全摒弃了语言,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C. 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响了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D. 庄子“得鱼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完全得靠直觉和顿悟,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就是无用的。B. 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性之自然,这

7、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顿悟而成佛,他人不能替代。C. 儒学大家张载、陆九渊都主张抛弃知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身心与道德本体的契合。D.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他们提倡排除杂念,保持心灵的虚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 最相近的一项是( )A.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B.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元鼎绝句)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D.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答案】1. B 2. C

8、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结合文本内容“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分析可知,“完全摒弃了语言”有误,过于绝对。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

9、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都主张抛弃知觉思虑”错误,原文为“扬弃知觉思虑”,混淆概念。“扬弃”的意思是抛弃坏的而发

10、扬好的。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相近的,原诗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反复理性思维基础上产生顿悟。B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写出了作者如释重负的心境,和题干要求的思维状态相近。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祭父贾平凹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年初

11、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六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其时中秋将近,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我并没有想到父亲的最后离去竟这么快。一下班车,看见戴着孝帽接我的堂兄,才知道我回来得太晚了,太晚了。父亲安睡在灵床上,双目紧闭,口里衔着一枚铜钱。他再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听见我的脚步便从内屋走出来喜欢地对母亲喊:“你平回来了!”也没有我递给他一支烟时,他总是摆摆手而拿起水烟锅的样子,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守坐在灵堂的草铺里,陪父亲度过最后一个长夜。满院的泥泞里人来往作乱,响器班在吹吹打打,透过灯光我呆呆地望着那一棵梨树,还是父亲亲手栽的,往

12、年果实累累,今年竟独独一个梨子在树顶。父亲的病是两年前做的手术,我一直对他瞒着病情,每次从云南买药寄他,总是撕去药包上癌的字样。术后恢复得极好,他每顿已能吃两碗饭,凌晨要喝一壶茶水,坐不住,喜欢快步走路。常常到一些亲戚朋友家去,撩了衣服说:瞧刀口多平整,不要操心,我现在什么病也没有了。看着父亲的豁达样,我暗自为没告诉他病情而宽慰,但偶尔发现他独坐的时候,神色甚是悲苦,父亲多半是知道了他得的什么病,他只是也不说出来罢了。在贾家族里,父亲是文化人,德望很高,以至大家分为小家,小家再分为小家,甚至村里别姓人家,大到红白喜丧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纠纷,都要找父亲去解决。父亲乐意去主持公道,却脾气急躁,往往

13、自己也要生许多闷气。时间长了,他有了一定的权威,多少也有了以“势”来压的味道,他可以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竟还动手打过一个不孝其父的逆子的耳光,这少不得就得罪了一些人。为这事我曾埋怨他,为别人的事何必那么认真,父亲却火了,说道:“我半个眼窝也见不得那些龌龊事!”当他活着的时候,这个家庭和这个村子的百多户人家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好处,似乎并不觉得什么,而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间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我守坐在灵堂里,看着多少人来放声大哭,听着他们哭诉“你走了,有什么事我给谁说呀”的话,我欣慰着我的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父亲只活了六十六岁,他把年老体弱的母亲留给我们,他把两个尚未成家的小妹留给我们,他

14、把家庭的重担留给了从未担过重的长子的我。对于父亲的离去,我们悲痛欲绝;对于离开我们,父亲更是不忍。当检查得知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毫无医治可能时,我为了稳住父亲的情绪,还总是接二连三地请一些医生来给他治疗。我知道他们所开的药全都是无济于事的,但父亲要服只得让他服,当然是症状不减,且一日不济一日,他说:“平呀,现在咋办呀?”后来他预感到了自己不行了,却还是让扶起来将那苦涩的药面一大勺一大勺地吞在口里,强行咽下,但他躺下时已泪流满面,一边用手擦着一边说:“你妈一辈子太苦,为了养活你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只说她要比我先走了,我会把她照看得好好的往后就靠你们了。还有你两个妹妹” 按照乡间

15、风俗,在父亲下葬之后,我们兄妹接连数天的黄昏去坟上烧纸和燃火,名曰“打怕怕”,为的是不让父亲一人在山坡上孤单害怕。冥纸和麦草燃起,灰屑如黑色的蝴蝶满天飞舞,我们给父亲说着话,让他安息,说在这面黄土坡上有我的爷爷奶奶,有我的大伯,有我村更多的长辈,父亲是不会孤单的,也不必感到孤单,这面黄土坡离他修建的那一院房子不远,他还是极容易来家中看看;而我们更是永远忘不了他,会时常来探望他的。(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中秋将近,天降大雨”看似闲笔,却通过“中秋”“大雨”等特定的时间和环境的交代,于冷静的笔触之下隐含着作者波澜壮阔的心事。B. 第一段中父亲对母

16、亲的喊话(你平回来了)以及“我”递烟时他“摆摆手”等都是细节描写,极真实地描写了“我”与父亲比较生疏的情况。C. 作者父亲的去世对村里人来说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同乡人都到灵堂来悼念老人,以表达他们对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的去世的无限悲痛。D. 作者的情感抒发虽然十分隐忍、节制,但也用了大量直接抒情的语句,再加上对父亲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文章情景交融,情感抒发自然。E. 最后一段通过“我们兄妹”给父亲上坟烧纸的描写,真实、真挚地表现了作者及其家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父亲的魂灵交流、让父亲不再寂寞的情感。5. 请简要概括作者的父亲的形象特征。6. 文章第段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答案】4.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