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摘要(同名105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156342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摘要(同名1053)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摘要(同名1053)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摘要(同名1053)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摘要(同名1053)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摘要(同名1053)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摘要(同名105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摘要(同名1053)(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文由天意人心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有一种习惯叫对你好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就 算 已 一 无 所 有 ,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世界上最遥远 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却不能说: 的距离不是生和死 , 而是站在你面前却不能说 : 我爱 “ 。 你” 小时候,看着满天的星斗,当流星飞过的时候, 小时候,看着满天的星斗,当流星飞过的时候,却总是 来不及许愿,长大了,遇见了自己真正喜

2、欢的人, 来不及许愿,长大了,遇见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却还 是来不及。 是来不及。 假如有 我吗. 假如有天 w丢了你会 iang 我吗 丢了你会 原来有一分贼纯的爱情搁在俺面前,不知咋的, 原来有一分贼纯的爱情搁在俺面前,不知咋的,让俺整 没了。这时,俺寻思着俺在乎它, 没了。这时,俺寻思着俺在乎它,如果老天能再给俺匀 个空儿,俺会对那个女娃儿说:俺稀罕你 个空儿,俺会对那个女娃儿说:俺稀罕你! 喝了你酿的爱情酒,如果没有续杯, 喝了你酿的爱情酒,如果没有续杯,我情愿渴一辈子 有一种温柔叫做我知道 有一种温柔叫做我知道 就算你说你不好,我会一样对你好 就算你说你不好 我会一样对你好 有一种快

3、乐叫做看你笑 就算中乐透,也不会比这样更好 就算中乐透 也不会比这样更好 -1- 还 是 改 不 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 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五要素 五要素 学生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 学生 教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 师教学中起关键作

4、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 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 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 教 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 学环境 (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 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三过程 三过程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 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 学习过程 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5、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 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 评价 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 学与教相互作用: 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 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相互影响。 (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实践具有描述、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 解释、 教育实践具有描述、 解释、 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 世纪

6、 20 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 年出 桑代克事件: 桑代克事件 版了教育心理学 ,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版了教育心理学 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 (二)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 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 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布鲁纳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 布鲁纳 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 年) 我国第一本 我国第一本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7、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 、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 、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 岁14、15 岁,初中阶段) 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 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 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心 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 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关心

8、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 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青年初期(14、15 岁17、18 岁,高中阶段) 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 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 刻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 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2-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 学习准 、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

9、 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 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动态) (二)关键期 、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 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 2 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 岁是学习书面 语言的关键期等。 、 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 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0、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内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 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 表现。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 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前运算阶段(27 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 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 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

11、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 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 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教学应 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关于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最近发展区 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 渡状态。 意义:、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 形

12、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 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的发展 、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 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 P20-21)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发展阶段:生理自我(1 岁末开始,3 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 (3 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心理自我

13、(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 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认知差异表现: 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常根据自 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 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

14、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 -3- 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 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 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 、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 测定的分数(智商 IQ)来衡量; 、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 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差异表现: (见书 P27)个体差异,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 、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采

15、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差异表现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差异 (外倾性和内倾型; 独立型和顺从型) 、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 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 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 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说明: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 的变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 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 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 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 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定义: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