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1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2018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124785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1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2018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1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2018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1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2018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1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2018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1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2018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1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2018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1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2018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口算除法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分彩色手工纸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借助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算法,再通过优化,最终把它转化为表内除法来算,同时结合直观操作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掌握简便的口算方法。本节为后面学习笔算除法、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同时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1.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

2、学生的应用能力。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重点】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难点】理解口算算理。第课时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掌握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难点】理解整十

3、、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算理。【教师准备】PPT课件、小棒、彩色手工纸等。1.口算。8462633551829382442464972.口答。80里面有()个十;400里面有()个百。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根。把4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十。把60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个百。【参考答案】1.23279341472.8446393.221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及除法的平均分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方法一师:教师出示情境图:介绍每沓10张,每盒100张。师演示,生口答。1.1盒里面有()沓手工纸,10

4、沓有()个十张。2.2沓纸有()张,有()个十张。3.80张纸有()沓。【参考答案】1.10102.2023.8师:我这里有6沓手工纸,要平均分给3位同学,应该怎样列式呢?预设 生:603。师:603怎样口算呢?要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来源:学科网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方法二师出示小棒。(60根小棒)师:这里有几根小棒?(学生数,并口答)师:如果要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师: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5、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师: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设计意图结合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一、探究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1.师:想一想,603应该怎样口算?学生拿出一盒手工纸或小棒自主操作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说一说。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预设 生1:60张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刚好分完。这样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生2:60张纸就是6沓,6沓平均分

6、给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PPT课件演示)生3: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板书:63=2,603=20)生4:由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生5:60-20-20-20=0共减3次,所以603=20。生6:20+20+20=60,所以603=20。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来源:Zxxk.Com练习:把8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4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张?指名学生再说一说计算方法。(找不同算法的同学分别汇报)师:你认为哪种方法算起来更简捷?哪一种算法比较好?为什么?请与预设生3相同的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与同桌再互相说

7、一说。设计意图教材在这里的编写意图是以直观为支撑,数形结合。教师要尽量地多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内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在自主探索中运用新知转化成旧知即表内除法的思想方法,化难为易,理解算理。4.揭示课题、巩固方法。师:刚才我们计算了603=20(张),它就是口算除法。抢答题(卡片出示正反两面)。55429384505402根据前两组的规律,让学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组算式,口算后说出算理。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有信心再解决一些问题吗?二、探索一位数除整百和整千数的商(PPT课件出示)6003=1.利用603的计算方法迁移,让学生自己想出计算方法,然后在小组

8、内交流。预设 生1:2003=600,6003=200。生2:63=2,6003=200。生3:把600看成“6个百”,6个百3=2个百,2个百也就是200。教师追问:60003等于多少?2.引导小结:口算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把整千数看成几个千,转化成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较为简便。设计意图在603和6003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类推出口算方法和结果。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2.名称数量玫瑰400枝百合600枝康乃馨900枝这些花最多可以配成多少束?3.根据下面的信息回答问题。(1)小明带了30元,如果只买熊猫玩具,能买几

9、个?如果只买铅笔,能买几支?(2)如果给你40元,你可以买哪些物品?说说你的购买方案。4.比一比。300649200451306300660610052035005【参考答案】1.2330102030300100200300300010002.4002=200(束)6003=200(束)9009=100(束)最多组合100束3.(1)305=6(个)30元=300角3005=60(支)(2)答案不唯一。4.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预设 生: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师:怎样口算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10、?预设 生:像这样,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在口算时可以把被除数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去除以一位数,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十、百、千。作业11.直接写出得数。402600690940054008500052.判断对错,错的请改正。3003=180004=200402=20 5005=103.思考题。来源:学*科*网Z*X*X*K6903=作业2【基础巩固】1.(基础题)口算。802=306=2005= 8002=404= 7007=40008= 80004=【提升培优】2.(重点题)一辆汽车5小时行了3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重点题)车队向灾区送一批救灾物资,480千米的

11、路程,已经走了180千米,剩下路程要在6小时内到达,车队至少要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思维创新】4.(探究题)小丽和王平进行跳绳比赛。小丽说:“我3分钟跳了300下。”来源:Z。xx。k.Com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

12、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王平说:“我5分钟跳了400下。”谁跳得快?每分钟快多少下?【参考答案】作业1:1.2010010805010002.10020001003.230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

13、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作业2:1

14、.405404001010050020002.3005=60(千米)3.480-180=300(千米)3006=50(千米)4.小丽跳得快20下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63=2603=206003=200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