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校本课程余三胜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119672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校本课程余三胜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年级校本课程余三胜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年级校本课程余三胜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一年级校本课程余三胜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一年级校本课程余三胜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校本课程余三胜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校本课程余三胜新(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艺术经历 艺术特色 艺术地位 代表剧目 重大贡献 艺术影响 目录个人履历 艺术特色 代表剧目 性格特点 主要弟子 主要剧目 程长庚的戏德简介 家庭成员 学艺经历 艺术生涯 艺德双馨 艺术成就 桃李芬芳 灭顶之灾 书画作品 活动年表 马连良舞台艺术特种邮票 贴吧相册 简介家庭成员学艺经历艺术生涯艺德双馨艺术成就桃李芬芳灭顶之灾 书画作品 活动年表 马连良舞台艺术特种邮票 贴吧相册 余三胜百科名片余三胜,湖北罗田县九资河镇人,(18021866)本名开龙,字启云,著名京剧老生演员。艺术经历原为湖北汉戏末角演员,于清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改唱老生,时为春台班领衔主演,同治二年(1863)入广和

2、成班。 艺术特色原唱汉调,清道光年间为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台柱。他通文墨,口才便捷, 常自创新腔。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余三胜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余三胜的表演也很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感情、神态。 艺术地位道光、咸丰年间,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或梨园三鼎甲。其子余紫云,是“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其孙余叔岩为京剧“余派”老生

3、创始人。 代表剧目他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或称当锏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四郎探母双尽忠、捉放曹、 李陵碑、琼林宴、朱痕记、乌盆记、摘缨会等。 余三胜腹笥渊博,上演剧目非常丰富,其他如沙陀国、让成都、阳平关、伐东吴、白帝城、磐河战、太平桥、空城计、金水桥、金沙滩、盗宗卷、黄金台、状元谱、造白袍、取帅印、桑园会、五彩舆、南阳关、黄鹤楼等,为后人所效仿传唱。重大贡献奠定徽剧以生为主的关键人物自汉戏进京之后,演男性角色的剧目日多,尤以老生为主之剧目数量最大。于是徽剧由旦行为主迅速演变为以生行为主。都门纪略所载演出的剧目计有80余出,而以老生为主的剧目则占一半

4、以上。这其中余三胜所演见于记载的有定军山、当锏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探母、双尽忠、捉放曹、碰碑、琼林宴、牧羊卷、乌盆记、摘缨会等,计13种。在徽剧由旦角为主转为老生为主的变化过程中,余三胜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皮簧声腔曲调的主要改革者西皮调,一般人认为是清初甘肃、陕西一带的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汉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而演变成的。据说当时湖北人称唱词为“皮”,因而称从陕西而来的腔调为“西皮”,余三胜、王洪贵、李六将这种汉调带到了北京。由于进京后与徽班同台演出,余三胜等艺术大师得以在徽剧的基础上吸收汉调的优点,对徽剧进行改造和提高,从而最终完成了徽、汉合流。 对京剧语言的改造现在的京剧

5、演唱语言实际上是以“湖广音”读“中州韵”为基础的。而余三胜等汉戏演员进京之后,同徽剧演员一起,在演唱上以“中州韵”为准,使徽班的演唱统一在这种语言标准之下,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北京字音,为京剧在唱念上的谐调、统一奠定了语音基础。由于这种舞言具有独特的韵味,且与当时北京观众语言有相通之处,因而时间愈久,影响愈大,最终成为京剧的规范语言。 四、子孙承祖业,使“汉派”成为京剧主流 余三胜不仅从上述三个方面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培养了京剧事业的接班人,尤其是培养了其子余紫云继承了自己的事业。余紫云又培养了三子余叔岩为“汉派”传人,使京剧中主流派“汉派”后继有人。此亦当是余三胜的又一贡献。 艺术

6、影响谭鑫培即是更多地在继承余三胜的演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创造。 梨园佳话中有关余三胜的记载程长庚百科名片程长庚(18111880),名椿,谱名程闻檄,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文武老生,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曾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他曾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他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他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长庚名列三鼎甲之首。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7、。个人履历程长庚,名椿,谱名程闻檄,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于潜山县王河镇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幼年在徽班(三庆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 艺术特色程长庚出科于徽班,自然他所学的同样具有徽班演员的特点,那就是文武昆乱不挡,十门角色都能拿起来。由于他有这样扎实的根底,所以

8、能演剧目十分丰富,不仅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都会,而且武生戏、净角戏也都能演。即以他的靠把戏来说,五种颜色靠戏的角色,他都能演。 代表剧目有文昭关、捉放曹、战长沙、华容道、战太平、群英会 、取成都、龙虎斗、八大锤和昆曲钗训大审等。性格特点他为人正直,戏德高尚,技艺精湛,备受同行的推崇,并能以身作则,班规严整。他为维护演员的人格,力主废除站台(开戏前旦角演员站在台上应酬看客)陋习。 周信芳百科名片周信芳(18951975)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浙江慈城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8

9、日逝世。人物简介 周信芳,原名士楚,艺名麒麟童,原籍浙江慈溪,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阴市),出身艺人家庭。是我国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继谭、汪、孙三大老生流派之后,受到广大观众热爱的一个新流派“麒派”的创始人。他六岁拜陈长兴为师,七岁登台,十三岁就成为戏班中的主角,到天津、北京等地演出。到北京后搭入“喜连成”科班,曾与梅兰芳同台演出。从这里起,他将七岁登台始用的“七龄童”艺名,改为“麒麟童”。也就是从这时起,“麒麟童”这个名字一直屹立在京剧剧坛上,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 代表作及艺术感染力徐策跑城、乌龙院、萧河月下追韩信、四进士、扫松下书、斩经堂、清风亭、坐楼杀惜、义责王魁、打严嵩等。周信芳的基

10、本功精湛,嗓虽不好而能唱,他声音宽响,沙而不嘶,晚年转具苍醇之音色,拔高示反觉圆润,低音更见出浑厚特色。他的唱以苍凉遒劲为特色,朴而不直,顿挫有力,往往有极富曲折跌宕之处,尤其注意抒发人物感情,高拨子、汉调等唱腔有独特的韵味。 周信芳勇于创造,在继承的基础上多了大量的改革创新,除对传统剧目作去芫存菁的整理改动之外,无论唱、念、左、打与剧目、唱词、服装、扮相、等均有适合于自己风格而与众不同的设计。如对现代化剧艺术中新的表演手段的吸收,以夸张的手段用外部形象与动作塑造人物,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角色介绍斩经堂-饰吴汉徐策跑城-饰徐策 萧何月下追韩信-饰萧何扫松下书-饰张广才 艺术成就全方位地

11、表达 他既全方位地表达了京剧传统,又吸收地方戏、电影、话剧、芭蕾舞、华尔兹、探戈等多种表演方式的精华,对传统京剧加以创新,被公认为京剧海派代表人物。编、导全才 周信芳不但精通表演艺术,而且是编、导全才。自编和与人合编的剧目不下120出。1925年首开京剧导演先河,借鉴话剧导演手法运用到京剧中来,成为首个将“导演制”用于中国戏曲的艺术家。现时代的宣传利器 周信芳强调表演艺术的统一性,重唱、念、做、打的综合整体。早在30年代就已提出戏剧是“现时代的宣传利器。”要求演员通过加强自身审美修养,塑造真善美统一的人物形象。同时代紧密结合 在他经常上演的剧目中不同程度地闪烁着时代的光辉。 把戏演创造出人物

12、作为大艺术家,不仅要选择优秀剧目,同时更必须把戏演好。要创造出人物来,演出性格来,表达出丰富的感情来。 对时代的态度周信芳所处的伟大而动荡的时代和他对时代的态度,决定了他所选择和编演的剧目。 如上所说,这些剧目大都是具有爱国的、正义的或积极的思想感情,并有爱憎分明、意志坚强、大义凛然的人物。重视舞台上的艺术完整性周信芳在京剧舞台艺术上的又一突出之处是他在舞台上决不独善其身,决不只顾自己个人突出,而是十分重视舞台上的艺术完整性。 马连良百科名片 马连良,于1901年2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十)生于北京,字温如,是京剧老生,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是扶风社的招牌人物。拿

13、手戏目有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等。 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3岁自行组班,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简介马连良是与梅兰芳齐名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著名的 “四大须生”之首,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甚至超越了京剧的界限,是我国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学戏,10岁登台演出。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兼蓄各派艺术之长,改革传统老生唱腔,30年代将月琴移到乐队前排,与京胡协奏,加

14、强唱腔力度,逐步创立起柔润、潇洒的“马派”艺术,继程长庚、谭鑫培之后,把老生表演艺术提到新高度。1949年后任北京京剧团团长等职。主演过借东风、群英会、甘露寺、四进士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因海瑞罢官剧被迫害致死。 艺术生涯艰辛的广征博采与不断的舞台实践,使他的表演艺术不断精进。 他24岁演出打登州、白蟒台等戏,发出创新光彩被观众誉为独树一帜。 25岁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1927年26岁时挑班演出,名挂头牌。 1930年组成扶风社。翌年与周信芳同台演于天津,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 1952年7月1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毅然返回内地之举受到周恩

15、来的赞扬。 同年8月建立“马连良京剧团”。先在青岛演出,演期未满即返京主动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演出四进士等剧。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1962年兼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文革”初,马连良因演出海瑞罢官遭受迫害,于1966年12月16日逝世。 艺德双馨马连良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发展自己的所长,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27岁后,他多次灌制唱片,剧目之多,发行量之大,为当时所少有。他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马腔,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艺术。借东风、甘露寺、十道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