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血液病研究概述,血液病是指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都属于血液病范畴。 血液病学是研究造血系统疾病病理状态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西医内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以其专业内容深、知识更新快为医学同道所瞩目。 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造血系统生理病理和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血液病研究概述,17世纪发明显微镜,19世纪完成血细胞的形态观察,以及创造了
2、血细胞的计数工具 建立了临床检验诊断技术,进而形成了血液病的临床医学,其内容涉及到生理、生化、病理、药理、遗传、免疫、放射和肿瘤等多门学科。,血液病研究概述,基本特点:多属临床疑难病,证情变化多,涉及范围广,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其中许多疾病曾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 发病情况:逐年增高,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血液病的发现逐渐增多,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疾病分类: 临床分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等。 遗传分类:先天或遗传性血液病和后天获得性血液病两大类 性质分类:良性血液病和恶性血液病,血液病研究概述
3、,基础学科(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及干细胞工程等)的进步,带动了血液学科的迅速发展,使得血液学内容不断更新,丰富多彩 病因和发病机理认识不断深入 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如白血病的MICM等 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案逐渐出现,以及综合性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手术、中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的联合使用 临床缓解率、治愈率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血液病患者彻底治愈、重获新生。,血液病,先进的诊断技术,有 力 的 支 持 治 疗 方 法,输血支持,抗感染,止血措施,规范的诊疗常规,能 描 述 机 理 治 疗 药 物,免疫治疗,化疗药物,干细胞移植,客观评估的临床疗效,基因治疗,生物制
4、剂,西医诊治血液病现状,?,毒副作用较大,针对性较差,价格相对较贵,复发率较高,白血病化疗问题,MDS、MPD等治疗问题,生物细胞因子等,ITP治疗、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等,西医治疗血液病存在的问题,二、中医学发展历史,历史悠久 理论独特 经验丰富 我国多民族文化遗产中之瑰宝,中医学发展历史,内经奠定中医血液病学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形成了血液病辨证论治体系 晋隋时代形成了中医血液病证候病源学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证候 唐宋时代形成了中医血液病证候治疗学 备急千金耍方、太平圣惠方、济生方记载的归脾汤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虚 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促进了中医血液病学的发展: 金刘完素主火热论说、张之和的攻邪学说
5、、李杲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的相火论说 明清时期中医血液病理论体系日臻完备与发展,中医学发展历史,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诊疗模式及体系,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探索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途径,逐步寻求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 6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血液病、发展血液病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及手段上,以及多层次多途径的结合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自成的体系。 近年各地根据中医理论,运用中医药治疗贫血、血液肿瘤和出血性疾病等
6、取得了较好疗效,初步探索了中医证候的本质,阐述了中医药疗效机理。,中医学发展历史,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一些疾病得以治愈,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显示出中医治疗血液病的较大优势和特色。 运用现代科学新知识、新技术研究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疗效机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如中药青黛及其提取物靛玉红、甲异靛治疗CML,三尖杉(粗榧)属植物提取物三尖杉酯碱治疗AML等,砒石中提取的三氧化二砷(AS2O3),雄黄(AS2S2)治疗APL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外所公认,这大大丰富了中医血液病的基础理论和治疗学内容,从而使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与实
7、验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三、血液病病因病机,发病因素 机体内环境 免疫状态 遗传因素 机体外环境 生活环境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感染因素等,中医血液病的病因,外感六淫 外感疫毒 药毒内伤 先天因素 情志变化 饮食起居失调等,中医血液病的病理,出血 贫血 发热,贫血的病理,脾胃亏虚 气虚不足,无以化生营血,或脾虚统血无权,阴血亡失,导致贫血的发生 肾精亏损 先天禀赋不足或早婚多育,房劳过度或久病及肾,耗伤肾精,生化无源、营血不足,发为贫血 肝血不足 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邪毒入侵、留恋肝经,相火妄动,暗耗精血,肾精亏损,无以藏精化血也可出现贫血 邪毒伤脏 伤脾及肾,影响气血化生,或直接侵入骨髓,
8、灼血阻络,伤精耗髓,而致精髓枯竭,血生乏源 瘀血内停 气滞则血行不畅;痰湿阻于经络,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煎熬血液,或失血之后,离经之血蓄积体内,均可形成血瘀,甚则血液瘀结,久致髓海瘀阻,无以生化气血,出血的病理,血热妄行 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均可灼伤脉络,逼血妄行而出血 阴虚火旺 久病邪恋,或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肾阴亏损,虚火妄动,损伤血络;此外烦劳过度,耗伤心阴,心火亢盛,移热小肠,灼伤脉络,血入膀胱出现尿血。 气不摄血 饮食劳倦或思虑过度可损脾胃,导致脾气虚衰,气不摄血,血上逆则吐血、鼻衄,血下注则尿血、便血,渗于肌肤则肌衄,衰枯于下则虚劳 瘀血阻络 因外伤、手术
9、、或失血之后,离经之血积于体内,蓄结成瘀,或血细胞过多,血粘度过大等引起瘀血内停,血脉阻滞,流行不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发热的病理,外感发热 新感风寒之邪,卫阳郁闭,或寒邪侵袭,由表而里,邪正相争或寒邪内伏,伏气化热,邪热炽盛,由里外发,从而发热;风温之邪上受,卫气失于宣泄,或邪热疫毒内盛,气分蕴热或邪入营血,热毒炽盛,伤及骨髓,则发热不已(如急性白血病);外感湿热或湿从热化,留恋三焦,湿热熏蒸而发热(如溶血性贫血、肝炎后再障、恶性淋巴瘤等) 内伤发热 情志不遂、饮食失节及劳倦过度等因素,引起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致发热,包括虚证发热、实证发热,血液病中医发病机理,本虚(体质因素) 先
10、天禀赋薄弱(肾);后天失于调养(心、肝、脾、肺) 标实(病邪因素) 火热、邪毒、气滞、瘀血、痰湿等,四、血液病诊断辨证,血液病诊断方法 血液病辨证要点,血液病诊断方法,四诊诊断 望:神、色、形、态、舌诊、舌象分析 闻:闻声音、嗅气味、听诊(心肺) 问:贫血、出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切:切脉 、按诊(淋巴结、肝脾触诊 ) 实验检查 血象 骨髓象 贫血检查 出凝血检查 免疫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血液病辨证要点,辨缓急以明轻重:起病、来势、高热、出血 辨寒热以明病性:发热不退、口渴便干、苔黄脉数为邪毒内盛; 辨虚实以明标本:邪实多见于体质壮实、发病较急、病势较盛者;本虚多见
11、于重病久病之后、体虚不足、虚弱劳损疾病 辨气血以明深浅:初病在气、久病入络、病深入血 辨脏腑以明病位:明确病变脏腑,指导临床治疗,五、血液病治疗原则,调整阴阳,综合论治 掌握标本,随证施治 权衡缓急,分期治疗 扶正祛邪,补虚泻实 动态观察,个体治疗,六、血液病治疗纲要,解毒祛邪法:适用于血液肿瘤、急性再障、各种血液病感染发热等 活血化瘀法:腹内瘀血积块、内脏瘀血疼痛、肢体疼痛、皮肤瘀斑、肝脾肿大,如真红等 理血止血法:滋阴止血、益气摄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 软坚散结法:痰核结块、癥瘕积聚,如MF、CML之巨脾症等 清热利湿法:黄疸,溶血性贫血等 补益气血法:气血两虚证,早期再障、IDA、MA等
12、 益气养阴法:气阴两虚证,再障,ITP、AL等 温补脾肾法:形寒肢冷,腹胀便溏,腰膝酸软,遗精滑精等 滋养肝肾法:再障、ITP所致出血、低热、五心烦热等 化痰涤痰法:淋巴瘤、白血病引起之瘰疬 、痰核、马刀夹瘿等,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现状与特色,血液病,宏观化诊断思维,灵活性治疗方法,注重临床症状的改善,巧 妙 运 用 辨 证 论 治 原 则,望诊,问诊,闻诊,补气血,调阴阳,和脏腑,高 度 体 现 个 体 化 治 疗 观,攻邪毒,切诊,中医药治疗血液病不足,诊断技术相对滞后 临床对照相对较少 中医辨证较难统一 疗效评价尚未完善 临床疗效难以互比 机制研究不够深入,七、中西医特色优势,相互取长补短
13、辨证辨病结合 扶正祛邪结合 增效减毒作用 调整机体功能 增加临床疗效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疾病预后,中西医结合研究成绩卓著,构建了病证结合诊断模式:中西医结合血液病的辨病诊断与辨证诊断、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实现了对疾病和病人机体状态的综合诊断,促进了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临床诊断学。 形成了病证结合治疗模式:血液病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与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同病异证而异治、异病同证而同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临床治疗学,提高了临床疗效。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
14、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药或单纯中医药的疗效。 研制开发中药新药出成果:首创从中药青黛研制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靛玉红,从中药砒霜研制成功“癌灵1号”(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从中药川芎研制成功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血栓性疾病,等等,均广泛有效地应用于血液病临床。,八、血液病研究展望,我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事业,在近60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应该认识到现阶段的中西医结合是初步的、探索性的。要达到中医和西医在学术上的结合,即在理论上融会贯通,在疾病防治实践上总结出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科学规律,还有很大的距离,任重道远。,研究对策,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目标 构建中西
15、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新模式 寻找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切入点 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定位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思路,1.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目标,最大程度控制病情或达到痊愈 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大努力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 最大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2.构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新模式,克服以疾病为核心或以治人为核心两种不 同理念,在考虑疾病疗效(实验室指标)的同时, 高度重视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寿命,要让患者参与和决定自身疾病的治疗,依据患者选择的治疗 方式制定合理化综合 治疗方案,让患者从 中得到极大受益,明确疾病诊断 选择多种方案,3.寻找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最佳切入点,切入
16、点,预 防 疾 病 并 发 症,针对 优势/难治血液病,重视 康复治疗,解 决 西 药 不 良 反 应,4.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定位,有明确疗效血液病:AA、ITP、MDS(低危)、 IDA、AIHA等(中医药为主) 疑难血液病:RAL、MDS(高危)、CML等(中西并重) 补充西医治疗不足:AL、ML、MM等 综合治疗方案重要组成部分:DIC、BMT等,寻求中西医结合诊断疾病的方法 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治疗方案 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价体系 视触叩听与望闻问切结合 现代检查与四诊分析结合 现代病名与古代病名结合 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结合 西药应用与中药应用结合 客观疗效与主观疗效结合,5.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思路,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思路,要发挥优势特色 要统一理论认识 要科学合理规范 要加强疗效研究 要客观评定疗效 要中西携手合作,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方法,辩证辨病结合 治疗方法结合 治疗方药结合 理论实践结合,小 结,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