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辅导(地理部分).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113475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辅导(地理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辅导(地理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辅导(地理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辅导(地理部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辅导(地理部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辅导(地理部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辅导(地理部分).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辅导(地理部分)第一专题 地球概况和地球运动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家学习自然科学基础这门课,根据教学大纲,在这里作一些辅导教学。在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的基础上,针对教材的重点内容作简明的剖析,同时结合对思考与练习中个别习题的分析,希望学员能够把握。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有关地球的知识,即地球的基本状况及其运动。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地球概况”,二是“天体的运行”。在教材上分别是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三章第二节。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该认识地球,懂得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自然现象往往都与地球的状态有关。先提学习要求,再针对重点难点部分作一些分析。一、 第一部分 “地球概况”,即教材上的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2、。这部分内容是地球的基本状况。学习中可以遵循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方式,首先是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从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到地球逐一认识,在对地球起源简单了解后重点放在地球自身的圈层结构上,包括从外部圈层到内部圈层各个层次的特点,最后回到地球表面,因为这与人类密切相关。学习要求:这一部分的学习要求是:重点掌握和理解太阳的结构、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海陆分布、陆地的形态。对恒星、银河系、地球的超外圈磁层、地球表层、海洋的形态作一般的了解。而对地球的起源、地球的演化,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内容这次不作教学要求。要点分析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这里分别列

3、出这一部分的要点,特别是一些重点、难点的部分,并加以分析,同时结合一些习题作讲解,以利学员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主要内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在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懂得天体系统,即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这一由大到小的组成系统。关键在于几个概念的理解:首先了解宇宙这一概念,宇宙是天地万物,是一切存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随后应了解恒星的概念和性质,其中恒星的光度和亮度是个难点,要搞清两者间的差别。恒星的光度指恒星本身的发光程度,即它表面发光量的强弱,用绝对星等表示;亮度是指在地球上的受光强度,即肉眼所见恒星明亮程度的大小,用视星等表示

4、。应该有对银河系的认识,太阳就是其中的一颗恒星。可以对照教材上36页上“银河系的结构”图来认识银河系的特征,同时要搞清太阳在其中的位置。银河系的形态是如同铁饼状的圆盘体,中部较厚的部分称为核球,四周较薄,叫作银盘。太阳位于银盘的一个旋臂上,距银心有一段距离。 2、太阳及九大行星 这是本节的第一个重点内容。要求记住的是太阳外部的三个圈层,记住九大行星的名称和相对位置。太阳外部是指太阳大气,由三个圈层组成,即光球、色球和日冕。底层为光球,最外层是日冕,中间是色球。人们所见到的太阳实际上是光球,强烈的光辐射就是从这一层发出的。而色球和日冕由于亮度远小于光球,是不容易见到的,这反映了不同圈层的性质差异

5、。太阳是地球能源的真正来源。这三个名称和相对位置要求掌握。学习九大行星时要求掌握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和相对大小,请参看教材上39页“太阳系的组成图”和“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几个参数表”。要求分别认识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在位置和特征上的差异。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除了地球外还有水星、金星和火星,它们是地球的近邻,其特点与地球类似。这四颗行星距离太阳较近,它们的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表面温度高,同时自转速度慢、卫星少。类木行星则相反。行星的运动规律有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即行星运行轨迹几乎近于圆形,所有行星公转轨道面大体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绕太阳公转的方向都与太阳自转方向一致。在回答“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6、”的问题时,要分别加以说明:太阳系的组成是太阳以及行星、卫星及彗星、流星和星际物质,主要是太阳和九大行星;其质量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太阳上,光和热也来源于太阳。行星中有九大行星,包括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太阳系的特征是以太阳为中心,行星、卫星及彗星、流星和星际物质环绕太阳公转。太阳系大体上是个球体。此外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要求掌握并能填绘在图上,如水星离太阳最近,地球离太阳第三位远,金星和火星是地球的近邻。 3、地球形状和大小 在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抓住两点:一是要知道地球的形态,即简单讲是球形,具体讲是椭球体,准确描述应为“梨状体”,并识记住地球的半径数据,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二是应该认识地球特

7、征的意义,即距太阳距离适中、球状的形态、巨大的质量和体积所起的作用等,这是地表自然环境产生的基础,也是生命产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这一距太阳适中的距离不致使地球如水星那样受太阳光过大的辐射,也不是远离太阳,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在地球表面形成了适宜的温度,这对生命圈的出现十分重要。木星、土星等外行星因离太阳较远,所受到的太阳光照和辐射热就要微弱的多。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当。从绝对量看地球质量仍是巨大的,足以形成强大引力避免地表大气逸散到外层空间,形成了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圈。另一方面地球的质量不是过于庞大以至保持太厚的大气和太多的有害气体。地球是一个球体并有快慢适当的旋转,这一适度的旋转速率使地球原

8、始物质产生分化,形成地球的圈层构造,出现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造成地球的磁场,并导致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使地表热量平衡,有利于生物正常生存。球状的形态使地球各处太阳高度不同,造成热量的带状分布和自然现象的复杂多样。4、地球的外部圈层 这是这一节的第二个重点,尤其是外部圈层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要求掌握概念、组成和作用。先搞懂同心圈层的概念,这有助于对地球圈层的总体结构的理解。所谓同心圈层是指以地心为共同球心,但物质成分和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圈层。请参看教材上44页上“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以固态的地球表面为界,它以外部分是外部圈层,以内部分称为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如教材上44页“地球

9、外部圈层示意图”所示,是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大气圈存在于整个地球外层,是由气体组成的;水圈指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水。这三大圈中应着重学习大气圈,特别要认识其中最低层是对流层,参看教材上45页“大气垂直分层”图,该层与人类的生活有关:如天气现象就发生在对流层;水圈中的气态水、生物圈的范围也与对流层有关。因紧靠地面,对流层受地球引力最大,大气密度也最大,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七、八成,并集中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水汽,成为一切天气现象的活动场所。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热辐射能等不同影响,造成大气气温、密度、压力等的差异,形成上升下降的对流,引起风、雨、雪、云等各种天气过程的发

10、生。要认识到:外部圈层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既相互区分又紧密相关,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5、 地球的内部圈层 这部分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求理解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内部圈层如教材上47页“地球的内部圈层”所示,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最外部是地壳,地心部分称为地核,其间为地幔。各自又可分为两部分。要认识这三者的含义,尤其是各自的特征。在内部三圈层中地壳部分很重要,这是因为与人类生活有很大关系,如地震现象就发生在地壳中,矿产资源也主要蕴藏在地壳中。地壳也是人类对地球内部相对了解最为详尽的部分。要求认识地壳本身的差异性,即空间分布上陆壳和洋壳的区别,内部结构上又有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区别

11、,要搞清其厚度、组成和成分上的差别。大陆型地壳是双层结构,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大洋型地壳则仅有硅镁层,是单层结构。地幔部分中较为重要的概念是上地幔中的软流圈,具有柔性,并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其上部统称岩石圈,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为坚硬的岩石所组成,板块构造理论所说的板块就是指由岩石圈划分而成的不同块体,并与地幔对流有关。因此在分析“内部各圈层的物理成分和物理性质有何特点”的问题时,就应该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平均厚度35千米,大陆地区厚(双层结构),海洋地区薄(单层结构),质量占全球极小部分,密度小;地幔的成分中,上地幔除硅和氧外,铁和镁的成分增加,下地幔则铁

12、和镍增加,地幔质量占全球约7成,密度向内逐渐增大;地核中外核为铁、硅、镍等物质构成,内核由铁和镍构成,质量占全球3成,密度极高。6、地球的表面形态 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含义和分布,需要知道地球表面以海洋为主,海洋面积占有突出的优势,约占地球表面的七成;由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面积相差悬殊,在任何半球上海洋面积都比陆地大。二是理解海洋和陆地的形态,特别是陆地部分,需要了解大陆的组成和陆地的地貌类型。世界大陆分为六个大陆,即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洲大陆。陆地地貌有五大类型组成,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以上这些是有

13、关“地球概况”这一节内容的一些要点。在这一节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除了上述几点外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内容,特别要重视专用名词的概念和分类。这一部分名词概念很多,分类也很重要。二、第二部分 天体的运行 在教材上是第三章第二节。这部分内容是天体的运行,主要涉及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包括公转和自转,其影响主要是形成了四季和五带,可确定时间和历法。此外还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知识。学习要求:这部分学习要求是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季节和时间。对天气、气候、大气环流的内容这次不作教学要求。学习中应注意以下环节:教材上“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要求认识物质是运动的,地球运动就是物

14、质运动的典型代表;物质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性特别明显。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抓住两点:一是其特征,即规律性;二是影响,即在自然现象上的反映。要认识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的活动带来的重大影响,如昼夜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对指导生活、安排农时有重大意义。务必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与地球自然现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教材上“季节和历法” 这部分内容分别讲述四季、五带及历法、时间,主要是季节和时间,这些都是人类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性作出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规定的,这部分要求理解,并不难;二是为什么要这样规定,是难点,只要求能一般了解。重点难点分析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

15、的要点,把这一部分的重点(包括难点)内容分析如下,同时结合一些习题作讲解,以利学员掌握。 1、地球的自转 要求认识两点:一是自转特征,即规律性;二是自转影响,即在自然现象上的反映。先谈谈自转特征。地球自转的规律体现在方向、周期和速度上。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也就是在北极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转的;地球的自转是周期性的运动,自转的周期是一日,即一个太阳日;自转有角速度和线速度之分,全球各地的角速度是一致的,线速度因所处纬度和高度而各不相同。有这么一个问题:在地球上何处的线速度最大?显然是在赤道上。此外高处的线速度要大于低处,如山顶上的线速度要比同纬度的地面上大,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再分析地球

16、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的影响表现为昼夜变化等天体的周日运动和地转偏向力。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自转概念最好的说明,尤其是太阳造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有利于地表热量平衡。地转偏向力对地球大气和洋流的运动有影响,但这一概念的真正理解是有难度的,这里要求记住这一名称。这是使沿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的的一种惯性力,是由于地球自转时在不同纬度上线速度不同引起的。地球上的物体倾向于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可地球在自转着,相对而言水平运动的物体就发生了偏转。从北极向赤道上的某一点运动的物体,当一定时间后到达赤道上时,由于地球的自转,预定的目标已经向东偏转了,以致物体落在目标以西,这就是地转偏向力的表现。此外,根据计算公式,位于赤道处的偏转力等于零,自赤道向两极偏转力逐渐增大,因此在南北两半球不同纬度带运动的物体,自赤道起始向北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