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113462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课题: 自然之道科目: 语文教学对象: 六年级课时: 2课时提供者:zhaomaokai单位: 永平县杉阳镇小寨村完小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

2、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适当展开联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启示。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一、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上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二、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

3、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低年级的指读水平。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因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极少数学生成绩较落后。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再加上乡下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许多学生家长忙于劳作,辅导不够,更

4、谈不上精神食粮的溉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与知识量少得可怜。三、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采用多媒体直观法、引导学生想象法、拓展学生思维法等。朗读加联想,自主品读、画重点句等。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导入课题,板书课题,解题1.读题。2.理解“道”的意思。此处对“道”的理解仅仅是对文字本身的理解,适时的质疑,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

5、望,激起学习的兴趣。二、自主学习,感悟“道”课件的直观演示 ,学习第1至4自然段.(课件出示嘲鸫咬啄幼龟图后故作惊讶)咦,你们怎么了?一个个露出那么惊讶的表情!你们看见了什么?赶紧先自由读课文第自然段。然后和同桌演演你看到的情景 。指名表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突出幼龟“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嘲鸫“突然飞、啄、拉”等动作。1. 自由读课文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我们和向导神情的词。学生交流。我们“紧张、焦急”,向导却“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你读懂了“若无其事”吗?向导为什么这样说呢?(明白自然之道)你能若无其事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读。向导的冷淡招来了我和同伴的指责

6、,向导只好极不情愿地把幼龟抱向大海。同学们,看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3.看到眼前发生的这一幕,我们的态度和向导有什么不同?4.“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课件出示这句话)谁读懂了“愚不可及”,我们到底干了一件什么蠢事?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5.我们失落地走在沙滩上,引读“向导一边走一边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个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课件出示)向导为什么悲叹?(心里难过)你能读出向导悲叹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体会向导“悲叹”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着眼学生体验,探微发幽。回归课题,引发话题。A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

7、理,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不能违背的)B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C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和开课导语谈谈: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1. 自读课文1至4段,表演小幼龟“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样子。2. 分角色朗读课文。3.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干的蠢事是什么事。4.小组交流讨论理解向导所说的话,练

8、习通过朗读来体会向导的心情。1.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读文本、活用文本。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多种感官,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感悟课文的内容,课文可理解产生质的飞跃。2.引导学生品词、品句,让“情”由心生,由品词、品句中感悟,让语文课永远姓“语”,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总结拓展,升华“道1.此时的你受到了什么教训,得到了什么启示,你最想说什么?2.你接触过这样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同桌互相交流。1. 畅谈自己的见解及从中受到的启示。2. 说说自己的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的感慨中,总结了全文,感悟了课文内涵,升华了对“道

9、”的理解七、教学评价设计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一课,应该引导学生读懂这个发人深省、给人启示的故事,明白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之道的道理,获得情感体验,思想启迪。新课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核心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大阅读教学观下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三个维度。除了知识、能力的目标之外,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的目标。1.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语文教学规律。课始,教师从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再次读全篇课文,并交流初读后的感受,以此整体感知全文。有的学生从课文内容上谈初读后的理解,有的学生从情感上谈到对绿龟的同情,有的学生从课文

10、中涉及到绿龟的知识上谈自己的收获。应该说,这一次在预习基础上、在第一课时基础上的读书与交流是有效的,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升情感打下了基础。在深入细读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解蠢事入手,进而从四、七、八自然段中体验文中的“我们”情感的变化,明白“我们”所做的一切到底“蠢”在哪里?从而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违背了自然之道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在理解了自然之道后,教师再次引导: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这件事刚刚发生的时候,向导是若无其事地说,极不情愿地做;而现在呢?我们是在极力地补救自己的过错,向导也发出了这样的悲叹。(教师充分利用引导学生课中积累的词语,对全文内容进行归纳。) 这样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把握文章的内

11、容,学生的理解从浅到深,学生的情感态从低到高,学生从不会到学会,从初步认识到深入感悟,体现了较好的学习过程。2.关注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我以为,本节课对于三个维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是成功的。教师不仅关注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关注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以及过程与方法的目标。(1)坚持以读为本课上,教师安排了对全文整体感知的整体读,安排了体现学生个性化理解与表达的指名读,安排了引导学生与文本静心对话的默读,安排了让学生想象情景,产生体验的师生对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学生在读中增强了语感,揣摩了语言文字,并不断生情。(2)注重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是人教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之

12、一。赵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第四、七、八自然段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累“焦急、若无其事、自然之道、极不情愿、补救、悲叹”等词语。一方面,教师紧紧扣住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我们”、“向导”在这件事的前前后后情感的变化;另一方面将这些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这些词语,不仅为理解内容、指导朗读服务,而且在整合全文中再次利用,使其功效性更强。这些词语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因此有的学生在后面的表达中积极运用这些词语,可谓一举多得。(3)引导体验情感让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从而产生自己的情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核心所在。文中小绿龟的生命牵动着“我”和同

13、伴以及向导的心,当“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时,向导却心平气和,在这样截然不同的情感世界里发生了令我们震惊和后悔、令向导难过、悲叹的事情。从而说明了“我们”所做的这件事真是愚不可及。如何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人物的内心,理解“我们”的行为“蠢”在哪里呢?教师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逼真的情境。通过语言、图片的描述,通过柔缓的音乐与恐怖音效的变化,渲染了课堂气氛 学生在视听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在和教师的对读中读出了味道,读出了语感。当老师引导:没想到我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招来了同伴们的一片呼喊。你们都向我喊什么了? 有的学生说:你怎么能这样啊?有的学生说:你赶紧救救小绿

14、龟啊!有的学生说:这么幼小的小绿龟,多可怜啊!进而老师追问:但是,灾难避免了吗?一个小小的灾难避免了,但是另一个可怕的大灾难接踵而来。老师有效的情境创设与朗读融为一体,使学生体验情感,产生情感。(4)关注学生疑问关注学生的疑问是课改中课堂教学的走向之一。要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理解,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培养质疑问难能力。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在阅读理解中,教师适时引出学生在第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第六自然段是写可怕的灾难,为什么要写一句“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解答疑难。 3.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读文本。教师研读文本是备课的重要环节,而学

15、生研读文本是阅读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本节课,教师对于文本的挖掘与把握是恰当的。理解向导说的“自然之道”,就要结合第5自然段的内容: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如果没有危险,就会直接奔向大海,而其它的幼龟也就会得到安全的信号,争先恐后进入大海。这是绿龟的习性,不知道这个规律,好心就办错了事情。这就是“道”的意思。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谈出这一点,恰恰说明了老师对于文本的钻研。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情感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我们”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一句话。即: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愚不可及”的意思。进而让学生深入阅读描写在事情发生的前前后后,“我们”的情感发生巨大变化的四、七、八自然段。引导学生在“一读二找三批注四朗读”的学习提示中充分与外文本对话,体现了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良好意识。八、板书设计23、自然之道 人 遵循违背 保护伤害 海龟九教学反思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