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105775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分析】在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两节内容之间安排本节内容,是为了更突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这个科学过程。如果说上一节内容是从运动学角度描述行星运动的话,那么,本节内容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行星运动的,研究过程是依据已有规律进行的演绎推理过程。教科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因此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在学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

2、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所以在推导太阳与行星运动规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地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推导,并要求说明每一步推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师仅在难点问题上做适当的点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不同观点和引力思想形成的历程。2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知道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3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知道牛顿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领会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测量物理量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追寻得出太阳与行星间

3、引力的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中交流和独创的意义;2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通过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蕴涵其中的规律之简洁,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培育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教学重难点】1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推导思路和过程。2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推导过程,关注学生推导细节并及时交流和反馈,总结推导步骤;教师呈现推导过程要层次分明,突出关键。【教

4、学资源】1教学课件(PPT文件)2行星运动数据3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旧课:(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纠正补充)教师活动:请同学们从运动的描述角度思考,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物理意义?(提问)学生活动:第一定律揭示了描述行星运动的参考系、及其运动轨迹;第二定律揭示了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经过不同位置的快慢情况,近日点附近速度大,远日点附近速度小;第三定律:揭示了不同行星虽然椭圆轨道和环绕周期不同,但由于中心天体相同,所以共同遵循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周期的二次方比值相同的规律。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开普勒三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也叫椭圆轨道定律,它的具体内容是: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

5、不同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在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他的这条定律否定了行星轨道为圆形的理论。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行星来说,他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具体表述是:行星绕太阳运动轨道半长轴R的立方与运动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教师活动:开普勒在1609和1619年发表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解决了描述行星运动的问题,但好奇的人们,面向天穹,深情地叩问:是什么力量支配着行星绕着太阳做如此和谐而有规律的运动呢?(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是否需要力?这个力是什么力提供的?大小跟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吗?学生活动: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需

6、要力,这个力可能是太阳与行星之间引力提供的,大小跟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应有关。问题2:行星的实际运动是椭圆运动,但我们还不知道求出椭圆运动加速度的运动学公式,我们现在怎么办?把它简化为什么运动呢?学生活动:猜测可以简化为圆周运动。问题3:既然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简化为圆周运动。那么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可进一步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吗?为什么?学生活动:猜测可以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八大行星的轨道数据:行星轨道半长轴(106km)轨道半短轴(106km)水星579567金星10821081地球14961495火星22792269木星77837774土星1427014248天王星288232

7、8791海王星4523945238观察八大行星的轨道半长轴与半短轴的区别并结合开普勒第二定律的内容得到结论: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简化模型)教师活动:总结:行星做曲线运动必受到力的作用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简化为圆周运动进一步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设计说明:依照已学知识点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个体作答解决问题,同时不断抛出新的讨论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模型简化也经过先猜测再推理的过程。【新课教学】一、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原因认识的过程:教师活动:介绍十七世纪前以及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的观点:17世纪前:行星理所应当的做这种完美的圆周运动; 伽利略:一切物体都有合并的趋势,这

8、种趋势导致物体做圆周运动;开普勒: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 笛卡儿:在行星的周围有旋转的物质作用在行星上,使得行星绕太阳运动。进一步介绍:到牛顿这个时代的时候,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例如胡克、哈雷等,他们认为行星绕地球运动受到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行星轨道如果为圆形,引力的大小跟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但无法证明在椭圆轨道下,引力也遵循这个规律。(猜想与假设)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证明了如果太阳和行星的引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则行星的轨迹是椭圆,并且阐述了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过渡:这一节和下一节,我们将追寻牛顿的足迹,用自己的手和脑,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9、。由于受到数学知识的限制,我们要对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进行简化,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二、引力的推导:教师活动: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F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有关,然而它们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行星的运动简化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就等于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如果设行星的质量为m,速度为v,运行周期为T,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则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可以怎样表示?学生活动:向心力可以表示为 =教师活动:在天文观测中我们应该用哪个方程来探究向心力呢?学生活动:天文观测中难以直接得到行星运动的速度v,但可以得到行星公转的周期T,因此应该用来表示向心力

10、。教师活动:能不能根据得到的结论?学生活动:不同行星的公转周期是不同的,所以不能说。教师活动:而且要寻找F跟的关系,那么表达式中就不应该出现周期T,所以要设法消去上式中的T,应该怎么消呢?学生活动:可以把开普勒第三定律变形为,代入上式得到:或教师活动:我们注意到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而仅与太阳有关的常数,这表明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教师活动:但是,如果中心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引力F变不变呢?用叠加的观点分析此问题,可以得出:F将变化,且M增大,F也增大;反之亦然。很显然,F还应与中心天体的质量M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怎样研究F与M的关系

11、呢?(思考1分钟)思路分析:刚才我们选择行星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结果中并没有出现太阳质量M。下面我们不妨尝试以太阳为研究对象,看看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什么特征?对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太阳是施力物,而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太阳也要受到行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引力作用,对于这个引力,太阳又是受力物。对称性是许多物理规律的一个重要特性。如果太阳与行星,行星与卫星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是不是也应该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呢?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又可以表示成什么呢?学生活动:(讨论、推导、交流), 或(M为太阳质量,是与行星有关的常数)教师活动:很好,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和行星对

12、太阳的引力有什么关系?你能结合、式得到什么关系?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这个结论也可以写成: ,方向: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适用范围: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师活动:上面,我们用自己的手和脑,得到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我们今天得到的结论是万有引力定律么?讲述: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意义上的规律,在科学上是十分严谨的事情,需要经过实践和实验的检验。设计说明:书本上根据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为过于牵强附会,不符合学科的认知规律,学生不易接受,学生感到很茫然,而用该方法思路过程很严密,学生容易掌握。【板书设计】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探究1

13、行星饶太阳运动向心加速度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探究2(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 结论:或 (1)(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结论: 或(2)(3)由(1)、(2)式得(4)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是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方向: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适用范围: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掌握建立物理模型、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数学推导发现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教学中应该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的引导,为此,本节课采用“导探”式教学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14、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节,是为了更突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这个科学过程。如果照搬教材的内容,教学时间显得太宽松,并且最后推导不太严密,学生不易接受,而且并不能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牛顿的科学智慧。所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中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推导过程做了改进并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这样不仅教学时间变得紧凑,更重要是让学生体验了:从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演绎与推理、结论的得出等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创新点】1根据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饶太阳旋转的周期数据通过EXCEL软件探究行星饶太阳旋转的加速度与半径的关系;2通过严谨合理的数学推导得,学生知道它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道理,更容易接受。解决党委自身和基层党支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