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093372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单位:蒲河九年制学校 课题组组长:唐志康一.问题的提出:(一). 选题的背景及现状分析:新课标中指出“课程理念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终生学习的基础,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于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出现,而在这些教学中,“预”这一环节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师和学生遗忘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老师也不重视,课堂上老师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却不知所云。上了半天课了,学生还不知道老师讲的学习内容在课本的什么地方?尤其对我校来说,学校地处农村,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很多学生

2、小学毕业时,已经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进入初中后,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方法,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辛苦,学生还会一如既往地上课听不进去,下课应付作业,考试成绩很低,初中毕业两手空空。这是我们每位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最不希望的结果。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先学也就是预习,自主学习,后教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点拨、拔高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二).研究意义 1、预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铺垫。显然,预习

3、是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其实质在于通过预习让学生站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无形中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2、预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自练。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一般说来,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具体数学知识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掠取、驾驶知识等能力。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很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3、学生成功的进行了预习,对所要学习的教材有了一个清晰的

4、了解,上课听讲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带着问题听,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数学基础知识听懂了,问题解决了,作业就会很快独立完成,当然空出更多的时间来预习或进行课外自学。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就进入了良性循环,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知识视野也不断拓展,学习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4、预习对教者来说是一种预测。对于施教者来说,预习具有侦察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环,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二者之间的“过渡段”。因此,施教者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通过预习,初知概貌,生出疑问。“测量”出自己知识的深浅,认识到数学知识难点之所在

5、,然后再去学习数学知识,其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预习其实质是学生的一种主动自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所以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皮亚杰把儿童看成一个“独立的变量”,反对传统上把儿童看成是一个依赖的变量。一再强调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而不断建构的活动,儿童并不只是受教育于成人,他们自己也能独立进行学习。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洋思中学创设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证明了放手让学生先学是可行的,学生

6、能自主试学,甚至可以学得很好。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的“学会认知”就应该从学会预习入手。当前的教育界,对预习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预习会使学生的思维定势局限于课本,而没有经过预习的课堂,更能闪现学生的思维火花,所以不赞成预习;有的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学”,提倡学生预习;也有的教师持中立态度。一些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写出了高质量的相关论文,如高洪亮,李秀华的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前预习;张晓华的重视课前预习搞好数学教学等等,还有少数数学教师也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的

7、经验。总之,现在已经有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到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却没有系统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国内做的好的当属著名教育家魏书生,魏书生的“六步自学法”享誉全国。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就是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近年,山东省杜郎口中学采用的“三三六”或“10+35”教学模式就突出了学生预习,自主探索的特点,并且已经

8、取得了不凡的成效。“三三六”模式指: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此模式又称为“10+35”模式,意思是: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自主35分钟。这其中,无论是它的三个特点的突出,六个环节的完成,还是两个时间的实现,都取决学生预习的效果。本课题也是针对农村孩子的预习习惯、方法、能力展开研究,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研究改变农村孩子的学习方式,培养起良好的预习习惯,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一)理论意义1、现代教育理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努力

9、打好学生终身学习的底子,打好学生进取的基础。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突破口和重要组成部分。2、认知建构主义有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预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对新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能对新知识有似曾相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听课效率。3、群体动力理论:勒温及其弟子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个体之间应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应相互不妨碍彼此取得成功的努力。我国有学者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

10、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而预习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多人合作,因而在合作性的交往的团体里,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二)实践意义1、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做好心理准备,降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该有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3)情感与态度目标.三维目标的实现,又是以情感与态度目标为基础.学生预习后,表现在心理上的主动性和准备性上,并为对新知识的接受作了良好的铺垫,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预习可以作好知识的准备,并及时复习补救,实现新旧知识的良好过渡。数学

11、认知结构是以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方式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为依据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当新知识能与原有的知识相联系时,那么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知识很容易被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之中;若新知识,在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中没有适当的知识与它相联系,就要对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组(或部分改组),进而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再把新知识纳入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之中。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在知识上做好准备,是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环。 预习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掌握与巩固。预习可以明确学习的重点、关键、难点等中心问题。这些问题,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学生会集中精力,专心

12、听讲,积极思考,因而学生易于突破知识难点,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 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就是学生课前自学,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预习过程中,既有知识与方法的准备,也有学习方法的加深与创新,预习日久,自学能力便会形成和提高。四、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一)课题界定1、“新课程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预习习惯”中“预”的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课本内容。“习惯”的解释为: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预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自觉预习

13、课程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行为。3、研究的对象,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农村初中七至九年级学生课前预习习惯、预习方法及预习能力的培养。以中学课堂教学为阵地,以现行人教版版教材及日常生活素材为主要内容。以课前预习的方式为过程,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知”到“行”、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由“知”到“行”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二)理论依据1、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

14、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2、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些名句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如果事前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学会预习。3、“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4、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

15、说明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就好象文盲一样。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就好象文盲一样。5、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五、研究的目标:1、通过有效预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培

16、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2、指导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案,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自学能力的提高,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指导学生多角度预习,拓展思维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六、研究内容:1、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数学教科书;2、制定几何、代数等不同教学内容的预习方案;3、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要求。 七、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法:对研究对象定期检测(初步计划一周一测,一月一考),及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予以解决,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2) 个案分析法: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要记录案例,课题组成员不定期进行交流,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