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英 听课评课20160619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8088585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培英 听课评课20160619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曹培英 听课评课20160619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曹培英 听课评课20160619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曹培英 听课评课20160619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曹培英 听课评课20160619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培英 听课评课201606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培英 听课评课20160619(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谈怎样听课、评课与说课,试谈怎样听课、评课 与说课 曹培英,一、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听主要指向声音,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 观不仅用耳朵,而且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体悟课堂 评评价,评论 一位教师的诉说:他多次修改教案,结果评课时,“心情越来越沉重,难过、压抑一阵阵袭来,仅存的一点自信被击跨了” 议讨论,分析,一、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一个“观”字提醒我们全面收集课堂信息; 一个“议”字凸显出教师的专业主体地位。 旨在超越评课“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象,凸显教师的专业主体地位,是“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 。 “评

2、课,究竟谁说了算? ”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说了算 谁说了都算、都不算。不存在谁听谁的。 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一、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沿用习惯说法, 给“听课、评课”注入新内涵,二、怎样听课,从国外引进的听课技术 定量的课堂观察的技术,教师回应学生问题记录表,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人数统计,全班人数:40 统计次数:12 本课学生参与率:,大多繁琐,难以操作,师生言语互动分析体系,二、怎样听课,从国外引进的听课技术

3、 定性的课堂观察的技术 描述体系: 类似我们的听课记录 叙述体系: 详细记录所有细节 图式记录: 如:学生答问记录图 工艺学记录: 录音、录像、照片,二、怎样听课,(1)课前要作一定的准备 (2)课中认真观察和记录 (3)课后要有思考和整理 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坐在前面听课如何? 观教:目标落实;内容处理;过程展开; 方法选择;媒体使用;调控应变; 观学:观察什么?有何指标? 注意;发言;作业;氛围;思维; 必要时可让技术介入,分心人数实时统计,三、评课的理论支撑,1. 教育学的理论,德育论,课程论,教学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渗透”,学科德育内容:“挖掘”“整合”,学

4、科德育方式:,“无痕”,三、评课的理论支撑,“垂”字中有几个垂足,几对互相垂直的笔画?,三、评课的理论支撑,1. 教育学的理论,德育论,课程论,教学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程的生成性、开放性,“落差”说,课程标准,改革初衷,教材课本,实际教学,弱化,异化,三、评课的理论支撑,1. 教育学的理论,德育论,课程论,教学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程的生成性、开放性,“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几个案例: 狐狸和乌鸦“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 秦兵马俑“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 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的“独特体

5、验”,不仅曲解了课文原意,而且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 警惕:课改理念被误读的现象!,621 6 1 2 6(21),三、评课的理论支撑,1. 教育学的理论,2. 心理学的理论,认知心理学,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言传) (默会),言传的基本功,启发默会的技巧,345 +167 502,验算167 +345 512,或 502 -167 335,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 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叶永烈:这是“与人为善”的作文题。然而,要把它写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

6、作文,却又有一定难度,这正是用来区分考生作文水平的一把标尺。 结果,三、评课的理论支撑,1. 教育学的理论,2. 心理学的理论,认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言传) (默会),言传的基本功,启发默会的技巧,学科教学心理学 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三、评课的理论支撑,1. 教育学的理论,2. 心理学的理论,3. 教学法的理论,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法,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手段 学习工具 学习对象,三、评课的理论支撑,1. 教育学的理论,2. 心理学的理论,3. 教学法的理论,4. 其他方面的理论,数学发展史,“圆周率是刘徽发明的”,古埃及,三、评课的理论支撑,1. 教

7、育学的理论,2. 心理学的理论,3. 教学法的理论,4. 其他方面的理论,、数学方法论,数学发展史,认识论、逻辑学、复杂科学,三、评课的理论支撑,1. 教育学的理论,2. 心理学的理论,3. 教学法的理论,4. 其他方面的理论,提高评课者自身素养 更新课堂教学评价观 自如作出价值判断、性质判断,四、评课的基本理念,1.评课的目的在于“增值”,评课的主要目的不是水平甄别 ,而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评课的基本理念,1.评课的目的在于“增值”,2.评课的标准趋向“多元”,若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则花俏的教学只能昙花一现,前卫理论也往往无济于事,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若以听课

8、可听、可看的观赏性为标准,肯定是“互动”,从教师“巧问”到学生“妙答”,能引起高潮便是好课; 若以学生听得有趣为标准,那么用趣闻轶事、调侃逗笑吸引学生,也无可厚非。 ,四、评课的基本理念,1.评课的目的在于“增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会” “体谅优先” 以教促学,以学论教 把普适性理论置于具体背景中诠释 允许教师保留自己的教学风格,2.评课的标准趋向“多元”,家乡的桥,文化与民族精神 游子对家乡的爱 桥上玩耍的童趣,四、评课的基本理念,1.评课的目的在于“增值”,2.评课的标准趋向“多元”,3.评课的作用重在“诊断”,4.评课的方式强调“对话”,评课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沟通

9、、交流的专业对话过程。,5.评课的成效需要“行为跟进”,四、评课的基本理念,1.评课的目的在于“增值”,2.评课的标准趋向“多元”,3.评课的作用重在“诊断”,4.评课的方式强调“对话”,行为跟进、改进,才能外显隐性感悟,实现自我超越。 这个过程越及时越好。 提倡“知行合一” ,真正体现评课成效。,五、评课的视角,1.教学分析的视角,教学目标与效果,教学内容与加工,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与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起点与最近发展区,基于教材与因班制宜,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讨论:教材的重点一定是教学的重点吗?,科学性与通俗性,理论性与应用性,逻辑性与系统性,历史性与人文性,2. 学科分析的视角,陕西

10、、甘肃不应该划在华北地区中。 就教室而言,建筑安全应是第一位的。学生没想到,教师也没想到。 缺点是开始没把作者的简要情况给同学们介绍。,五、评课的视角,0.3 + 0.40.7,循环论证, ,数数:“原始人的故事” 10个一是1个十的由来,探究与接受,群体与个体,认知与情感,预设与生成,创新与实践,温故与知新,讲解与练习,3.专题分析的视角,建构与应用,由旧引新,融会贯通,讲解:启发性 条理性 生动性,五、评课的视角,五、评课的视角,4.理论分析的视角,扎实 充实 丰实 平实 真实,有意义的课 有效率的课 生成性的课 常态下的课 待完善的课,叶澜教授的分析框架,五、评课的视角,4.理论分析的视

11、角,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 学科性质 课堂文化,崔允漷教授的分析框架:,:学生是怎样学的?是否有效? :教师是如何教的?是否适当? :这是一堂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 :在课堂呆了40分钟,我整体感受如何?,五、评课的视角,1.教学分析的视角,2.学科分析的视角,3.专题分析的视角,各种角度可以有机结合 关键在于发现新的视点: 于无疑处生疑独到的问题 合理的诠释,12581258=1,4.理论分析的视角,视频;统计分析; 微格分析,六、评课的方式,1.定性分析,2.定量分析,等级量表,3.全息分析,各种技术手段乃至计算机统计可以做出精细的“状态分析”,却难以做出准确的“性质判断”。 一个典型案例

12、 构建新范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还在于评课人自身的专业水平!,先排序,后赋分,六、评课的方式,1.定性分析,2.定量分析,3.全息分析,各种方式可以结合使用 如:结合听课记录、统计量表和视频录象进行分析,七、评课注意事项,1.充分挖掘亮点,这个世界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2只大鸟与4只小鸟”,学生:33 移动一个,可以得到那些数?,七、评课注意事项,2.注意突出重点,4.克服“官气”、“流气”,3.避免吹毛求疵,5.力求深入浅出,挑剔、苛求并非严谨,宽容才可能大气,如:“领导式评课”;“老油子评课”,1.充分挖掘亮点,如:三角形的高乘2除以底等于它的高,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 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所能言传的。 关于听课、评课: 更多是需要默会的程序性知识。,谢谢! 欢迎提问 共同探讨,试谈怎样听课、评课与说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