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清热药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8087550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6.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清热药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第二章-----清热药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第二章-----清热药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第二章-----清热药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第二章-----清热药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清热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清热药(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清热药,一、概念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二、性能特点 药性:寒凉(甘寒、苦寒或甘苦寒)。 归经:涉及五脏六腑。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清虚热。,概述,三、主治证里热证 1. 各脏腑火热证。 2. 各种湿热证。 3. 各种热毒证。 4. 热入营血证。 5. 虚热证。,四、分类 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清虚热药五类。,五、使用注意 1 . 准确辨证,随证遣药,合理配伍。 2 . 清热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虚食少 便溏者慎用;或注意配伍健脾养胃药。 3 . 阴盛格阳证、真寒假热证禁用。 4 . 苦燥之品易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2、 5 . 中病即止,免伤正气。,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多为甘寒或苦寒之品,寒性较大,既清热,又泻火,适用于急性热病邪在气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脏腑火热证。,一、 善清肺胃之热的药物,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鸭跖草。,石 膏,来源:含水硫酸钙的矿石 性状:表面类白色,易纵向断裂,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显绢丝样光泽。 产地:湖北应城,石 膏,1.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本品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之力很强,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要药。,(1) 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白虎四大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3、也用于气血两燔证:如清瘟败毒饮、化斑汤。,(3)胃火上攻之头痛,牙痛。如清胃散、玉女煎。,2. 收敛生肌(煅后、外用):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如九一丹。,用法:先煎。 注意:本品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2)肺热喘咳。如麻杏石甘汤。,知 母,【来源】 百合科知母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要点】 毛知母: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顶端有浅黄色茎叶残基(金包头),知 母,苦甘寒之品,以清润见长,归肺胃肾经,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肾火,并可滋肺胃肾之阴而润燥 。,1 . 清热泻火: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2 . 滋阴润燥:用于肺热咳嗽,阴

4、虚燥咳。如二母散。,3. 滋 阴 清 热,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 常与黄柏相须为用。 如知柏地黄丸。 阴虚内热之消渴。 如玉液汤。,石膏、知母功用对比:,共同点:均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善清肺胃实热,故肺热咳喘,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多用;煅石膏还有收敛生肌之功,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知母苦甘性寒质润,重在清润,清热之中又善滋阴润燥,滋肺肾之阴而润肺除蒸,故多用于肺燥干咳、阴虚消渴、肠燥便秘以及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芦

5、根,芦 根,1. 清热生津、除烦:甘寒之品,清热不伤阴,生津不敛邪。 (1)热病烦渴。 (2)肺热咳嗽。 (3)肺痈吐脓(实为苇茎的功用)。,2. 止呕:用于胃热呕逆。,3. 利尿:用于热淋,小便短赤涩痛。,天 花 粉,天 花 粉,天花粉(瓜蒌根),1. 清热生津: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如玉液汤。,2.清肺 润燥,3. 消肿排脓:用于痈肿疮疡。如仙方活命饮。,肺热咳嗽(实证)。 肺热燥咳(虚实皆可)。,鸭 跖 草,鸭 跖 草,鸭 跖 草,1.清热泻火:用于外感发热或热病高热。 2.解毒:用于咽痛,疮疡,毒蛇咬伤。 3.利水:用于水肿、热淋。,二、善清心火的药物,寒水石、竹叶、淡竹叶、莲子心、

6、栀子。,寒 水 石,北寒水石(红石膏),南寒水石(方解石),寒 水 石,1. 清热泻火:热病烦渴。如三石散。 2. 消肿止痛:丹毒,烫伤。,竹 叶,淡 竹 叶,竹 叶 淡 竹 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尿赤涩痛。,长于清心除烦。,长于清热利尿。,莲 子 心,莲 子 心,1. 清心安神:本品善清心火,用于外感温热疾病热入心包的高热、神昏谵语等证。如清宫汤。,2. 涩精止血:本品还能交通心肾固精止遗,用于心火妄动、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遗精。并能清热凉血,用于血热吐血。,栀 子,【来源】茜草科栀子的果实 【性状鉴别要点】长卵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红黄色,具6条翅状纵棱,果皮薄,气微,味

7、微酸而苦。,栀 子(山栀子),1. 泻火除烦:本品苦寒清降,善泻三焦之火,尤善清心火。,(1)热病烦闷,不得眠。如栀子豉汤。 (2) 三焦火毒炽盛之证。如黄连解毒汤。,2. 清热利湿:并能退黄疸,用于湿热黄疸。如茵陈蒿汤(茵栀黄注射液)。,3. 凉血:有凉血止血之功,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多炒炭用。,4. 解毒:有泻火解毒、消肿止痛之功,用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三、善清肝火的药物,熊胆、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熊 胆,熊 胆,1. 清肝明目,息风止痉:本品味苦性寒,主归肝经,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肝经之热以息风止痉。,(1)肝热目赤肿痛等证。局部滴眼或内服。 (2) 肝经风热

8、之高热、惊痫、抽搐。,2. 清热解毒:兼能消散痈肿,用于疮痈和痔疮肿痛。,夏 枯 草,夏 枯 草,1. 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2 .消肿散结:用于痰火郁结之 瘰疬瘿瘤。,取本品清泄肝火作用,现代用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决 明 子,决明子(草决明),1 . 清肝 明目,2 .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目赤肿痛,目暗不明(虚实皆可)。 肝火或肝阳头痛眩晕。,谷 精 草,青 葙 子,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相同点:均有清肝明目之功,用于肝热目疾。,不同点: 谷精草: 肝经风热之目疾多用。 密蒙花:兼养肝阴,肝虚目赤也可用。 青葙子:清泄肝火力强,肝火上炎

9、之头痛眩晕也可用。,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一、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多为苦寒之品,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主治湿热证;有些药物兼能泻火,也用于火热证。,三、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苦寒伐胃,性燥伤阴,凡脾胃虚寒或津伤阴亏者当慎用,或酌情配合健脾益胃、养阴生津药同用。,二、适应范围 (1)湿热所致的各种病证:湿温、暑湿、泄痢、痔漏肿痛、黄疸、带下、热淋、风湿热痹、湿疹、湿疮等。 (2)脏腑火热证(心火、肝火、肺火、胃火)及痈疮肿毒等证。,四、现代研究,有解热、抗感染等药理作用。,黄 芩,【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产地】黄芩主产华北地区。

10、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商品将实心嫩根者称“子芩”或“条芩”,中空老根者称“枯芩”。,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 ,上部较粗糙,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状或中空,味苦。,黄 芩,1 . 清热燥湿:本品味苦性寒,归肺胃经,善清中上焦湿热,用于多种湿热证。 (1)湿温、暑温。如黄芩滑石汤。 (2)湿热泻痢。如葛根芩连汤。 (3)湿热黄疸。 (4)湿热淋证。,2. 泻火解毒:(1)尤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 A : 肺热咳嗽。如清金丸、清气化痰丸。 B :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如凉膈散。,(2) 少阳证。本品兼入胆经,治疗邪在少阳之寒热往来,常与柴胡同用。如小柴

11、胡汤(颗粒、冲剂)。,(3) 痈肿疮毒、咽喉肿痛。,3 . 止血:有凉血止血之功,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多炒炭用)。,4 . 安胎:有清热安胎作用,用于胎热胎动不安。,黄 芩,枯芩、片芩:老根、中空者-清肺热。 条芩、子芩:新(嫩)根、内实者- 清大肠热。,现两者已不分。,黄 连,【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deltoir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南黄连C.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商品药材分别习称为“味连”、“雅连”和“云连”。,味连:根茎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似鸡爪状,故又称“鸡爪连”。 雅连:

12、多为单枝, “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黄 连,1. 清热燥湿:本品大苦大寒,善清中焦湿热。常用于胃肠湿热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泄泻,痢疾,为治湿热泻痢的要药。,(1)湿热互结,脘腹痞满。如半夏泻心汤。 (2)湿热泻痢。如香连丸、葛根芩连汤。 (3)湿热、热毒痢疾。如白头翁汤。,2. 泻火解毒:本品泻火解毒力强,尤善清泻心胃之火。,(1)心火亢盛之心烦、惊悸失眠。如黄连阿胶汤。 (2)胃热呕吐。如黄连橘皮竹茹汤、左金丸。 (3)三焦热盛,高热神昏烦躁。如黄连解毒汤。 (4)热毒疮疡、皮肤湿疮、耳目肿痛。 (5)血热妄行之出血证。,黄 柏,【来源】为

13、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1.呈板片状或浅槽状。 2.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 3.体轻,易折断,断面鲜黄色,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 4.气微,味苦,有黏性。嚼之唾液可被染成黄色。,黄 柏,本品虚实两清,善清下焦湿热、退虚热。,1 . 清热燥湿:用于各种湿热证。 (1)湿热淋证。配清热利湿药。 (2)湿热所致的足膝肿痛。如二妙丸等。 (3)湿热带下。如易黄汤。 (4)湿热泻痢。如白头翁汤。 (5)湿热黄疸。如栀子柏皮汤。,2 . 泻火解毒:用于疮疡肿毒,湿疹湿疮、阴痒阴肿。,3

14、 . 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内热、盗汗遗精,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多盐水炙用。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黄芩、黄连、黄柏(“三黄”)比较,共点: 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疗 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如泻痢、黄疸、疮痈、湿疹、湿疮等。 不同点: 黄芩: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热,并可凉血止血,清热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肺热咳嗽,少阳寒热,血热吐衄,胎热不安等证。 黄连:药力较强。长于清中焦湿热,湿热泻痢尤宜;并可清心、胃之火而除烦止呕,解热;用于高热烦躁、心烦不眠、血热出血、胃热呕吐、消谷善饥等。 黄柏:苦寒下达,长于清下焦湿热,泻肾火,退虚热,多用于湿热下注,带下黄臭、足膝肿痛、热淋涩痛以及阴虚发热,

15、盗汗遗精等。,龙 胆 草,龙胆(龙胆草),本品大苦大寒,主归肝胆经,有清热燥湿、泻肝胆之火的功效,善清泻肝胆实火和下焦湿热,主治肝胆实火上炎和肝胆湿热下注所致的内、外、妇、五官等科多种疾患。,(1) 肝火头痛, 高热抽搐, 湿热黄疸。 (2) 阴肿,湿疹。 (3) 阴痒,带下。 (4) 肝热目赤, 耳聋, 耳肿。,龙胆泻肝汤(丸),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一、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多为苦寒之品,具有清解热毒或火毒作用,适用于热毒或火毒所致的痈肿疔疮、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温热病、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其他急性热证。,二、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大多药性寒凉,过量或久用易伤脾胃,宜中

16、病即止。,三、 说明 清热解毒药所说的毒系指火热壅盛所致的火毒和热毒,与总论部分“毒性”一节所指的“毒”含义不同。,四、 现代研究 本类普遍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部分兼有解热、消炎作用,故可用于多种化脓性与感染性疾患。,一、主要用于温热病的药物,金银花、连翘,金 银 花,金银花,忍冬藤,金银花(忍冬花 双花 二宝花),1. 清热解毒:本品清热解毒常用之品,善清在里之热毒,用于痈肿疔疮,是治阳疮证的要药。如仙方活命饮。,2. 疏散风热:本品善疏散在表之风热,为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的常用药,常与连翘相须为用。如银翘散。,3. 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4. 解暑热:用于暑热烦渴,小儿热疖、痱子。,连 翘,连 翘,1.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长于清泻心火,既解疮毒,又能散气血凝聚,兼可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用于痈肿疮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