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时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069619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课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劝学》课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劝学》课时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劝学》课时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劝学》课时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劝学》课时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课时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教案课题劝学(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执教者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模 式三为主、五环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荀子的生平及学说思想,拓展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文言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语感,锻炼翻译能力,了解论述方法。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纠正字音,培养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通过课堂解析,了解荀子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字词、语法等文言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领会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3、情感态度价值观: 端正学习态度,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学习的方法,深刻认识到学

2、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重点难点1、重点: 拓展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和用法,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难点:重点字词、文言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过程主 要 内 容(教师填教法或点拨的方法,学生填知识要点或反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1、导入:多媒体展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生:三字经(或读出来具体内容)。师: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来齐读一遍。 这四句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人在刚出

3、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的所受教育的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这说明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师: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多媒体展示孟子的生卒年和时代),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但在他之后的荀子(荀子比孟子小59岁)却不这么认为。荀子(多媒体展示荀子的生卒年和时代)认为是恰恰相反的,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恶”的,所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所以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

4、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本性。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写出了这篇著名的散文劝学,其中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以及应持有的态度,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2、 解题:“劝”:劝勉。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3、作者介绍:多媒体课件展示(配图):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他的学说思想主要有: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张“性恶论”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要靠“法制”和“礼治”。强调后天学习重要性及环

5、境对人的影响。荀子著有荀子二十卷,为他和其门人所著,本文就选自于此。1、出示目标:(详见教学目标栏)。2、自主学习:(1)听课文录音,标记疑难字词,纠正字音。木直中(zhng)绳 輮(ru) 槁暴(p) 磨砺(l) 参(cn)省(xng) 须臾(y) 跂(q)望 舟楫(j) 跬(ku)步骐(q)骥(j) 锲(qi)而不舍 镂(lu)刻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一至两遍。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边读边完成下面的问题:找出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并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能放松,不能半途而废。文章的脉络:第一段提出论点,下面三段展开论证。 1、

6、疏通文意,解析字词,指导语法: 首先给学生讲解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换、调、留、补、删。(1)第一段:找学生读一遍第一段,巩固字音和断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双音合成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的具体语境中,“以”已经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已:停止。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蓝草,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中绳:合乎拉直

7、的墨线。中:合乎。绳:木匠制器求直的墨斗上得墨线。輮:通“煣”,以火烘木,使之弯曲。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规:圆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虽:即使,连词,表示让步。有:通“又”。槁暴:槁,枯。暴,通“曝”,晒。挺:直。然:这样。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受绳:经墨线量过。金: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靠近,接近。砺:磨刀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参:检验,检查。省:反省,省察。乎:相当于“于”。知:通“智”,智慧。(2)第二段:找学生读一遍第二段,巩固字音和断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尝:

8、曾经。须臾:片刻。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跂:提起脚跟。博见:看见的范围广。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疾:强,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彰:清楚,明显,显著。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利用。 舆:车。利足:脚步快。致:达到。能水:指会游泳。能:善,会。水: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绝:横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禀赋。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3)第三段:学生齐读一遍第三段,巩固字音和断句,培养语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

9、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焉:兼词,意为“于此”,在这里。渊:深水。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德:品德。得:获得。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骐骥:良马,骏马。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舍:停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锲:用刀雕刻。 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这里与“锲”同义,泛指雕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蟹六跪

10、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跪:蟹的脚。螯:蟹钳。躁:浮躁,不专心。1、阅读课文,找出全文的通假字。輮以为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2、强调多义字:生: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蛟龙生焉(生长,动词)一:骐骥一跃(一,数词) 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金: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形容词)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 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 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 3、古今异义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11、己(古义“检查”,今义“参考”)声非加疾也(古义“强”,今义“疾病”)假舆马者(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用心一也(古义“因为”,今义“使用”)4、词类活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使动,使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作“专一”讲。 5、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宾短语后置蚓无爪

12、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輮以为轮 省略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1、选出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音、义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 )A故不积跬步(gu,一步)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n,低劣)C锲而不舍(sh,遗弃)D金石可镂(lu,雕刻)2选出对下面句中加点字“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骐骥一跃 用心一也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A相同,相同B相同,不同C不同,不同D不同,相同3.选出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B. 蚓无爪牙之利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 先帝不以臣卑鄙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所熟悉的三字经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文言文学习的情境中来。通过多媒体展示对比,学生既可以明确荀子和孟子二人的生活时代,拓展相关的传统文化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