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064479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卷 一、语言基础知识(1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l) 暴霜雪(bo) 洎(j) 尚飨(xin)B仇雠(chu) 沾襟(zhn) 子嗣(s) 怙恶不悛(h)C万乘(chn) 筼筜(yn dn) 蜩蝮(tio) 反间计(jin)D桎梏(k) 主谳者(yn) 日晷(u) 缣素(jin)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痼疾 告罄 颠覆 以衲报裘 B坟茔 誊写 沉溺 兔起鹘落C逸豫 凯旋 锦囊 革灭歹尽 D贿赂 弥繁 俳优 报薪救火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C而临事忽

2、焉丧之 丧:死亡 D而读书者与之 与:许可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敛不凭其棺 C虽万乘之公相 D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5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汝殁以六月二日 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与相同,与不同 B与相同,与也相同C与不同,与也不同 D与不同,与相同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苏洵字明允,眉山人,南宋时期散文家。他和儿子苏轼、苏辙被后人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中。B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记叙了他和文与可的深厚情谊。C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

3、,唐朝散文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称韩文公。D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自称蜀人。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写的一部书。二、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15分)。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

4、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7对下面句中的“颠覆”和“固”二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灭亡 肯定 B倾覆 本来 C倾覆 肯定 D灭亡 本来8下面句中“而”字与例句“战胜而得者”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9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

5、,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10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忧劳可以兴国”相同的一组是(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事不目见耳闻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11与“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赵尝五战于秦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19题(共34分)。 六国论(节选) 苏 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

6、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李 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国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

7、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摈弃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 罪秦:有罪的秦国 D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曾:竟然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3分)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而四国休息于内A B C D1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彼秦者将何为

8、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不赂者以赂者丧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2分) (4分)

9、文同,字与可,蜀人,与苏子瞻为中表兄弟,相厚。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善画墨竹,作诗骚亦过人。熙宁初,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出为杭州通判,同送行诗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句。及黄州之谪,正坐杭州诗语,人以为知言。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 撄:纠缠 B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 数:多次C同极以为不然 然:这样 D每苦口力戒之 每:经常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9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文与可和苏轼不同的处世

10、态度,试分别加以概括。文与可: 苏 轼: 四、诗歌鉴赏(17分)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0对杜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的月夜画面。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21请你说说杜诗首联和颔联在写景角度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所写景物具体分析。(4分)2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你是否赞成这样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4分) 23“诗言志”,请你结合诗中的名句谈谈杜诗和李诗在抒发感情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