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的实施与应用.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060362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的实施与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的实施与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的实施与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的实施与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的实施与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的实施与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的实施与应用.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1煤炭经济研究优秀论文(调研报告)“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的实施与应用作者:郭利坤 王聪单位:河南煤化焦煤公司鑫珠春公司“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的实施与应用作者:郭利坤 王聪提要:“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法”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以管理创新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降低煤炭产出成本为根本,把煤矿附近的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劣质土、城市固体垃圾等在地面加工成不需脱水的牙膏状浆体(低成本的特殊“混凝土”),利用充填泵或重力作用通过管道输送到井下,适时充填采空区,实现资源的重复、循环使用,使固体废物得以资源化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减少废弃物(如矸石山)的土地占用,降低煤炭产出成本,保

2、护矿区生态环境,构建绿色、节能、环保型企业。正文:一、项目实施的背景及意义(一)项目实施背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新的生产方式势必促进管理的变革,一方面,新的生产系统需要新的管理系统匹配,从管理思维、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匹配,形成集成管理系统;另一方面,新的生产系统为管理模式变革、集成管理系统的形成提供了支撑和内动力,从而,技术创新(系统)与管理创新(系统)实现协同式的跨越,达到高一层次的动态整合。几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资源型公司优化重组、力求创新的大环境下,河南煤化焦煤集团鑫珠春公司依托膏体充填技术,实施“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不断探索管理体制和管

3、理方法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公司实现效益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下从项目实施的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安全环境等方面对项目实施背景进行介绍。1、项目实施资源环境。焦作煤炭矿业集团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早运用现代技术开采的煤矿之一,至今已有112年开采历史,经过百余年的开采,浅部及开采条件简单的区域基本开采结束,所剩区域大多埋藏较深和开采技术条件极为复杂,而井下“三压”煤炭储量达到6亿吨。2008年,焦作地区被国家列入“中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下属鑫珠春公司前身为原焦煤集团朱村矿,主业仍为煤炭开采,煤炭开采主体为朱村矿。目前已进入后期生产,可采资源十分

4、有限。一方面,村庄建筑物压煤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朱村矿村庄建筑物等压煤总共436.9万t,占总经济基础储量的44。另一方面,留设断层防水煤柱造成大量资源无法回收,根据开采资料统计,井田内共揭露落差大于0.5 m的断层560多条,其中落差大于20 m的断层有7条,按照有关规程规定,整个焦作矿区对于落差大于5 m的断层均留设了宽度最少为40 m的防水煤柱,而朱村矿个别大断层,防水煤柱宽度达到180 m,初步估算,仅构成矿区边界的断层防水煤柱资源储量就高达350万t。2、项目实施社会环境。作为国家经济重要资源,煤炭行业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当前村庄“压煤”现象严重,村

5、庄压煤是制约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推进矿区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能解决村庄压煤问题,不仅可使国家宝贵煤炭资源充分利用,煤矿增加效益,还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要求,构建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资源高效利用。由于“三下”压煤受到种种原因、社会关系等因素影响,造成生产成本高、单产低等后果,不利于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如何解决“三下”压煤,促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是煤炭企业急需解决的。二是资源高效转化。资源能源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环境污染实质上是资源能源转化率低的结果。在我国煤炭生产中,每年产生的废料煤矸石高达1亿多吨,严重危害环

6、境。为此,煤矸石再利用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如何有效利用煤矸石等废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三是构建和谐矿区。采用传统采煤工艺,不可避免造成地表沉陷,大多需要地面村庄整体搬迁,大大增加工农协调工作难度,造成公司与当地居民社会矛盾的产生,不利于和谐矿区、和谐社会建设。3、项目实施安全环境。安全是煤矿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实施现代科技兴煤、科技兴安战略,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安全工作的必由之路,作为煤炭企业,依靠采用先进科技手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动力和源泉。威胁朱村矿安全生产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顶板,二是瓦

7、斯,三是突水。朱村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大断层和含水岩层较多,导致顶板控制难度较大,近年来虽然不断进行支护改革,强化支护强度,但由于煤矿开采进入后期,顶板破坏较为严重,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顶板管理问题,顶板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矿井安全生产。采用传统方法开采过程中受断层透水和顶底板突水威胁较大。朱村矿建井至今,共发生突水210次,其中开采二1煤突水173次,开采一5煤突水37次;突水量大于1.0 m3/min的达65次,最大水量25.4 m3/min。1979年4月朱村矿曾发生过一次由小断层引起的二1煤层底板L8灰岩岩溶水突水淹没采区的事故,1998年8月一5煤南区因水大停采至今。朱村矿属

8、瓦斯高突矿井,目前主力采区瓦斯赋存含量较高。根据以上环境分析,鑫珠春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资源瓶颈,按照最低产能要求35万吨/年计算,以传统管理模式开采期仅剩5.7年,同时面临安全、社会等诸方面压力;鑫珠春公司频临难以生存的危险境地,迫切需要转换管理模式,有效处理好生产、安全、生产成本、效益最大化、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关系,鑫珠春公司提出实施了“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有效降低了安全生产综合成本,解决资源瓶颈获取受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承担和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二)项目实施的目意义1、克服资源瓶颈制约,拓展企业生存空间,

9、延长企业生命周期。通过项目的实施可解放呆滞煤量436.9万t;通过项目实施大幅提高回采率,减少新增呆滞煤量270万吨;通过项目实施增加扩界储量570余万吨,回收保护煤柱350万吨,共计可增加可采经济储量1626.9万吨,按照35万吨/年的产能规模,可延长开采期46.48年;按照矿井设计系统最大产能规模75万吨/年,可延长开采期21.69年。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克服企业面临的资源瓶颈,增加企业在煤炭整合中的竞争优势,拓展企业生存空间,延长企业生命周期。2、提升机械化开采水平,发挥企业生产潜能。由于受地质条件和资源条件制约,鑫珠春公司在机械化开采的道路上探索多年,一直无法取得突破,通过项目的实施,

10、可大幅提高机械化开采水平,实现综掘、综采,产能可以在30万吨的水平基础上提高到70万吨,充分发挥原有矿井生产系统能力,充分挖掘资源配置潜力,实现系统功能优化效益。3、改善生产作业环境,提高本质安全水平。通过项目实施,降低或减弱采动造成的围岩变化影响,探索矿压变化新规律,改变消除矿井瓦斯、顶板、突水三大威胁,提高质量标准化水平,实现矿井生产安全本质化。4、优化产品成本结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产品成本结构,在保证员工收入稳步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吨煤人工费成本;降低排水费用总量,大幅度降低吨煤排水费用;通过产能的提升,降低单位固定成本费用;大力压缩非生产费用支出,合理提

11、高安全费用支出,使成本水平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时,提高煤炭销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5、保护资源环境,建立和谐矿、地关系。通过项目实施,尽可能降低和减少土地塌陷程度和范围,实现不搬迁采煤,保护地下水资源不受破坏,同时,实现资源的重复、循环使用,使固体废物得以资源化利用,如:粉煤灰、矸石山等,在利用的过程中,减少废弃物(如矸石山)的土地占用,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实现公司绿色发展。努力减少工农协调工作量,避免企业与当地居民社会矛盾的产生,促进和谐矿区、和谐社会建设。二、项目的内涵与实施的理论基础 “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以解决企业资源瓶颈为核心,以提高产能效益为目的,以膏体充填技术的研究应

12、用为依托,致力于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内涵:以管理创新引导技术创新,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确定以核心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战略支撑,同时,依托核心技术创新成果,从创新管理组织、改进生产方式、优化成本结构、改善安全环境等管理环节入手,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匹配。从而克服资源瓶颈限制,提高安全本质水平,提高机械化开采水平;通过产能提高、优化成本结构,降低产品综合成本,获取边际收益最大化,最终实现延长企业生命周期、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之目的。项目主要管理环节:企业经营环境分析确立企业发展战略选择核心技术创新方向实施“膏体充填绿色采矿”技术创新进行管理创新匹配:调整生产管理模式,建立充填工

13、艺系统,选择前进式回采工艺;调整劳动组织结构,合理配置采辅力量,采辅人员比例由3.5:1调整为2.3:1;调整、优化运输系统,增加运输能力;产业升级,由炮采、炮掘传统工艺转化为综采、综掘机械化开采工艺;调整经营目标管理体系,建立精细化目标控制体系和精细化成本管控体系。三、项目实施的效果分析(一)实施膏体充填绿色采矿管理项目带来的成本变动分析。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原煤生产计算采用制造成本法。原煤产品的制造成本包括以下内容(按费用要素划分):(1)材料,指煤炭产品所耗用的各种材料;(2)提取的包干工资;(3)提取的职工福利费;(4)电力; (5)折旧费;(6)提取的井巷工程费;(7)提取的维

14、简费;(8)修理费;(9)安全费用;(10)其它支出。实施膏体充填项目后,成本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生产组织的变化,改变了人工费用比重。2007年,产量35.6万吨,职工1634人,人均工资2.9万元,职工薪酬合计6634.04万元,吨煤费用186.35元,占完全成本487元/吨比重为38.27%;2009年产量50.65万吨,职工1326人,人均工资5.8万元,职工薪酬合计11536.2万元,吨煤227.76元,占完全成本326.04元/吨比重为69.86%,扣除增资因素5768.1万元,吨煤成本降低274.85元。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职工收入翻了一番,因工资增长吨煤成本增加113.88

15、元,总成本降低160.96元/吨。二是电力成本中排水费降低,由于项目实施,总涌水量由40T/min降为17T/min,排水费用总额降低621万元,吨煤费用降低17.94元/吨。三是由于生产工序增加,增加了回采直接成本60.8元/吨,主要反映在材料费、人工费和折旧费总额增加,同时,由于减少了掘巷费用,直接成本减少35.09元/吨;四是塌陷赔偿费同比减少452万元,吨煤成本降低13.4元/吨。五是完全成本大幅降低,2007年吨煤成本487.52元/吨,2009年降为326.04元/吨,降低160.96元/吨。从以上成本变动可以看出,项目的实施使成本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完全成本大幅降低,原来比重较高的材料费、电费大幅降低,人工费由于工资水平的大幅提高比重明显提高,项目的实施为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释放了成本空间,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使成本产生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变,这是通过成本控制手段无法实现的成本水平质的变化。(二)膏体充填科项目实施后公司成长性分析。项目实施后,2008年度公司煤炭产能达到41.1万吨,2009年度产能达到50.65万吨,2010年度产能达到61.45万吨,2011年度预计产能达到70.25万吨。按照平均售价630.24元/吨计算,2008-2011 年度公司销售收入如下表:年度指标2008200920102011产量(销量)41.1万吨50.65万吨6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