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情感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8047673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的情感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离骚的情感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离骚的情感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离骚的情感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离骚的情感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骚的情感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的情感范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骚的情感范文 离骚的情感【1】 摘要离骚是一篇卓绝古今、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 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 本文从脉络结构、意象选择、抒情手段等方面探讨全诗的情感特征。 关键词离骚情感特色 离骚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般的激情。 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及做出的巨大牺牲,表现了主人公与环境的尖锐冲突以及他内心的剧烈冲突。 全诗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具有崇高的美学风格。 一、情感源自“怨” 司马迁说过:“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怨”是屈原创作离骚的感情动力,也是离骚丰富的情感内容的核心。 郭沫若称离骚为“以烦恼

2、为主题的一部回旋曲。”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其主线。 “怨”字凝结了离骚永恒的、普遍的魅力。 二、情感脉络结构 离骚所表现的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湍流,它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现实过程的叙述与心灵历程的再现水乳交融,处处表现出现实生活的矛盾和诗人情感的辩证活动,从而构成一个庞大而有序的逻辑结构。 全诗隐伏着两条基本线索:一为现实的矛盾斗争的过程;二为心灵的辩证运动的历程。 前者为副线,后者为主线。 现实过程几乎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出身、少年时代的学习、修养和抱负以及后来所遇到的各种挫折,最后选定以死向现实抗议的结局。 心灵的历

3、程再现了诗人复杂的感情冲突,经历了几个情感的波折,最后形成感情的瀑布和旋涡。 即:满怀热情失望痛苦彷徨往复绝望决裂。 在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第一,是“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的“不察”和排斥的矛盾;第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的谗佞的对立;第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 在心灵历程的表现中,诗人的“自我”也面对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第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第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第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 这两类矛盾冲突的线索交织一起,相辅相成,形成全诗的感情中线。 沿着这条情感中线,各种现实矛盾和内心冲突渐次展开,诗人的“自我形象”也逐渐

4、显露和完成。 三、意象选择表现情感 离骚的意象是绚烂多姿、极其丰富的,包含着三大意象群:第一,是人事的意象群,第二,是花草禽鸟的意象群,第三,是神仙传说的意象群。 而每一个意象群都可以分为互相对立的两组。 这三个意象群的矛盾性,暗示着诗人的情感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离骚的人事意象群构成现实世界,它是诗人生命痛苦的土壤。 花草禽鸟的意象群构成象征的世界,它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影。 神仙传说的意象群构成超现实的世界,它是诗人企图超世拔俗、迈向真、善、美境界的幻象。 总之,离骚的意象都是诗人苦难灵魂的客观化。 来源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 四、抒情手段 第一,离骚的情感表现采用了统一的哭诉的语

5、调。 诗人好像是面对着亲人、朋友和知音,面对着公正无私的宇宙诉说着他的不幸、痛苦、忧怨和不平。 这种哭诉求援的语调贯穿诗的始终,未曾中断或转移。 大大增强情绪的感染力。 第二,抒情中间夹杂着行动和对话的描写,使抒情过程形成情节性的变化。 全诗在抒情的过程中,描写了一次对话,即女须的责备与诗人向舜帝的陈诉。 两次问卜:第一次“命灵氛为余占卜”,灵氛劝他远行;第二次是向巫咸问卜“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巫咸也劝其去国寻求同道以施展抱负。 同时描写了诗人的三次飞行。 是诗人潜意识中逃逸意向的表现,也就是诗人内心矛盾的反映。 诗人通过外在的、有形的情节性描写表现出来,使全诗的情感内容念蓄蕴藉,富

6、有情味。 第三,离骚的抒情还具有内在的情感结构。 其特点是汹涌澎湃而又回旋往复,围绕着忠贞与谗佞的现实冲突;围绕着离开故国另求贤主的意向与怀恋故都的爱国情热的矛盾冲突展开。 情感矛盾逐步加剧。 最后情感冲突达到高潮时,形成情感的瀑布,把诗人抛入绝望和死亡的深渊。 情感的发展是以希望开始,以失望告终。 希望与失望交替往复,使读者感到既波澜壮阔而又深邃莫测。 诗人总是在反复诉说着、分辩着、表白着,生动表现出愁肠百结、欲言难尽的痛苦心态,给人以强烈的情感撞击。 第四,离骚的情感表现深刻。 抒情主人公一方面在埋怨“荃不察余之中情”,另一方面却又忍不住要劝谏,并指天誓日地表白“夫唯灵修之故也”;一方面他

7、明明看到祖国毫无前途,发出“何怀乎故都”的感慨,但另一方面,他却死也不肯离开祖国。 总之,几乎在每一小段,甚至每一小节中,都包含着两种感情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无始无终,到最后仍然得不到解决,所以,用自杀来摆脱这一矛盾。 在诗人情感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中,诗人的“美政”目标的实现性逐渐减弱,而“国无人莫我知”的寂寞感、失望情绪以及“从彭咸之所居”的死亡观念逐渐增强,因而抒情主人公以身殉国是必然的。 五、以自我形象抒发其抒情形象 离骚的不朽,更重要的在于离骚所蕴藏的人性美、人情美。 各种艺术美的因素,都导向一个目标,即塑造离骚的自我形象。 从思想性质看,离骚所塑造的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一个以“美政”为目标

8、的有抱负、有作为的爱国政治家的形象。 从人格特征来看,离骚所塑造的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封建时代一个节操高尚的士人形象。 他品行高洁,具有超世拔俗的素质,能正道直行;对楚国的君王怀着一片赤心,为国家竭忠尽智;为实现理想而四处奔波,虽罹患而百折不挠。 表现出“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宁死不屈的精神。 离骚自我形象的最主要的人格特征,可以用“诚”、“气”、“节”三个字来概括。 “诚”就是真诚、忠贞,不计个人得失,不顾遭遇悲惨,置生死于度外;“气”就是进取、追求,有着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对于理想的求索精神;“节”就是独立、坚定爱国节操,决不向恶势力屈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妥协投降,誓死不渝地

9、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从情感基调看。 离骚所塑造的自我形象是一个苦恋着祖国的时代弃儿的形象。 一是忠贞遭弃、壮志难酬的痛苦;二是上下求索、彷徨歧路的迷惘;三是报国无门、但仍忠于祖国,宁死也不离开故土的苦恋。 他是一个痛苦的时代弃儿,全诗彻头彻尾贯穿着深沉而又强烈的历史性悲剧情调。 离骚的哀怨之中包含着壮烈。 且不说它的规模、境界和气势十分壮阔,给诗中的哀怨之情形成一个吞纳宇宙的构架,而且处处流贯着一种“浩然之气”,一种为真理、为理想而斗争的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胸襟情怀,一种为真理而献身的壮烈的激情。 因此,它不仅给人以哀怨悱恻的美,而且给人崇高的悲剧美。 离骚思想情感的内核【2】 摘要:离骚

10、诗中最能给人以震撼力量的是熔铸沉积在其诗歌中的由对浩瀚宇宙时空的“迟暮”之恐惧与“乘骥驰骋”的驾驭欲望和对政治生命理想的“长太息”之悲愤与“九死未悔”的恪守执著所交织的思想情感的内核。 诗人以其高洁的政治理想、燃烧的生命激情、无奈的悲悯意识所沉积的强烈的自怜与超越,撼动着无数的文人雅士。 关键词:离骚思想内核自怜超越 离骚,是屈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理想与残酷现实纠集交合的缩影,反映出诗人对国家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祖国但壮志难酬的抑郁心情,是屈原高洁的政治理想、燃烧的生命激情、无奈的悲悯意识所熔铸而成的具有强烈思想情感的宏伟诗篇。 离骚凝聚着作者政治理想与政治生命情感的终极价值指向,体

11、现了楚辞的精神气质,其思想内核是“自怜”与“超越”。 因复杂而丰富的人生磨砺,屈原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感受到浑浊的世俗而自怜,在曲折的社会历练中体悟到痛苦的经验而自醒,因此面对无限浩瀚的宇宙而产生沉思、发出慨叹,最终超越自我。 楚辞的“自怜”是自怒、自爱的“三位一体”,如九怀“惆怅兮自怜”和九辩“私自怜兮何极”等。 离诗的这种“自怜意识”极为浓重。 司马迁在谈离骚时曾说:“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流涕,想见其为人。 ”从司马迁读离骚的体会中,我们亦能品出这种强烈的抒情意蕴所沉积的“自怜意识”的情感体验,同样可以体会到离骚是诗人在“惆怅自怜”的过程中企图寻求一种“永恒”的回归。 可见离骚的“超越”之

12、意念,是伴随其“自怜意识”情绪波动而显现的。 仔细探究,离骚之“自怜”与“超越”的思想内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对浩瀚宇宙时空的“迟暮”之恐惧与“乘骥驰骋”的驾驭欲望 诗人在离骚中流露出明显的对时光易逝、岁月更替、人事易衰的宇宙时空的恐惧感。 通过吟唱,表现出诗人对自我人生的新的思考在宇宙变幻之中,缥缈的时间在飞逝,稍纵即逝的报国机会竟与其无缘;而人生如白驹过隙,蓦然回首,诗人感到自己像一匹疲惫的老马,在影响历史方向、国家前途的征程上除了执著而惊恐的踯躅、徘徊外,几乎无能为力了。 正如诗人在离骚中所倾诉的那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面对瞬逝的时光,诗人感到了时不我待的惊慌;尤其是“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构成一种动态“加速跳”节奏。 有学者发现,楚辞中以“朝夕”构成的句式多见,这一句式动态性很强,紧迫如鼓点阵阵。 这一“动态的加速跳”与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诗句一起所建构的“鼓点阵阵”的涌动气势所传达的,其实是诗人的政治生命在无穷尽的宇宙空间中的进一步演化。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草木由盛转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