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模块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043724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模块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模块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模块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模块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模块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模块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模块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月考试卷高 二 语 文命题人:李玲雀 2017、05、27说明:本试题共由三道大题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将各题答案用中性笔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6分,每小题2分)唐宋古文运动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运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

2、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

3、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

4、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 (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

5、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1、 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文运动倡导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的文体,其实是一场复兴运动。B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了一种有别于骈文的文体古文,推动了文学前进。C古文运动以宗经明道、复兴儒学为号召,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D唐古文运动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直至在宋欧阳修等人的继承发扬下才最终取得胜利。2、下列对唐、宋两个阶段古文运动的比较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唐代古文运动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宋代古文运动时在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的。B唐宋古文运动都有理

6、论作为指导,都有实践者的推动,都以明道为主张,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C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宋代的古文家们不学习先秦两汉而只是取法韩愈。D韩柳身体力行,引起热烈响应;宋代名家迭出,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取得了比唐代更大的文学成就。3、下列各句不属于“唐宋古文运动的成功实践对文学创新的启示”的一项是( )A文学创作绝不可以辞害意,任何形式都必须服从于思想和内容的要求。B文学的革新运动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为指导。C文学的革新运动必须有大量的直接的实践者的推动。D唐宋古文运动,对中国散文的文学创新做出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共16分)

7、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余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容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没身之日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能诒己疾,怀旧惟故,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注 谟:策略,谋划。4、与“士死知己”“乃心陵墓”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B、蹇叔哭之,曰:“我不见师之入也”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C、天

8、亡我,非战之罪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秦人不暇自哀 孔子师郯子 5、与“为大君子所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C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戍卒叫,函谷举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罚依金谷酒数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又承从容约誓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C奈何取之尽锱铢 瓦缝参差D逮升堂室 为欢几何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心陵墓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特以顽鄙之姿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C、余以幼年,逮升堂室 良有以也

9、D、公其尚飨 其信然耶? 8.下列有关课内诗歌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鲍照拟行路难,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C夜归鹿门歌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前者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我”却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

10、者侧重写“我” 夜归之后的隐居生活,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D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明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E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9、翻译下列语句。(1)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笃好,胡肯为此辞乎?(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8分)陇西行 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穷边词(其二) 姚合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4分)(2)请简析这两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4分)1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1)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伶官传序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_,_。”(2)阿房宫赋中杜牧讽谏时弊以秦朝灭亡为借鉴的诗句是:“_,_。”(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4)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春景如画召人夜宴的诗句是:“_,_。”三、阅读

12、下面的文段,完成1214题。(15分)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

13、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

14、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