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虢探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042655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虢探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虢探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虢探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虢探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虢探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虢探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虢探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索.发现播出的古虢探秘解说词1956年冬,考古队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群,在出土文物的铭文上,人们多次发现的一个字是“虢”,在此后的40多年时间里,这片土地总是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意外惊喜。几百座大大小小的墓葬,琳琅满目的文物珍宝,秀丽多姿的玉器,气派庄严的车马坑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这是何人的领地?墓主人究竟拥有多少财富?那历史深处的繁华又将给后人遗留多少谜团呢?三门峡地处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交界处,1955年,国务院决定在三门峡修建一座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第二年,考古队在三门峡上村岭挖掘出了编号1052号的古代墓葬,这让三门峡为世人所关注。半个世纪前的三门

2、峡市所在地,还是一片田园风光,上个世纪60年代后,一个特殊的机缘使得这座城市在黄河边拔地而起。三门峡地处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交界处,东面临近古都洛阳,西面200公里处就是古城长安,三门峡附近有个著名的古关口函谷关,几千年前这里经常成为古中国的战场,和平时期则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函谷关周围也就成为悠久历史的积存地。1955年,国务院决定在三门峡修建一座水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了不至于损失文物古迹,从1955年10月开始,中国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组成了40多人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分成10个组,在陕西、山西和河南等地进行考古调查。1956年冬天,考古

3、队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群,在出土文物的铭文上,人们多次发现一个字“虢”,根据史书记载,在西周初年,周文王曾把都城附近的两块土地分封给两个弟弟,一个称东虢,一个称西虢,东虢国后来在历史的征战中逐渐消失,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西周末年幽王时期,西虢国的国君虢石父在周王朝内担任卿士,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总揽朝廷大权。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就在这之前,西虢国的虢石父利用权势灭掉了三门峡一带的焦国,逐渐将统治中心迁往这里,人们通常把这个王国称为虢国。公元前655年,虢国被强大的晋国灭亡。关于虢国的灭亡,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故事。当年晋国就在虢国的北面,但两国之间还隔着一个小诸侯国虞国

4、,晋国大臣设下妙计贿赂虞国,请求借道虞国讨伐虢国,虞国答应了,威武的晋军突然出现在虢国的土地上,轻松地消灭了虢国的军队,然后顺手在凯旋回师的路上把虞国也征服了,这就是为后人所熟知的“假途灭虢”和“唇亡齿寒”的典故。如果历史的记载确切,那么虢国在三门峡一带统治了100多年的时间,应当会在这片土地上遗留下无数的财富。1956年,在三门峡上村岭挖掘出了编号1052号的古代墓葬,从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很高,而在一件戈上,明确地刻着“虢太子元徒戈”几个字,意思是虢国太子用的戈,专家由此判断墓主人应当是虢国的一位太子。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介绍说,因为戈上有虢的字样,虢太子,很清楚就是虢国的

5、太子,肯定这附近是一个皇族墓地,像一个车马坑几十辆车马,不是一般人可以随葬的,只有贵族墓地才能出现这些东西的。考古队在这个区域里一共挖掘了234座虢国贵族与平民墓葬、3座车马坑、1座马坑,出土随葬器物14万多件。看来,这里很可能是虢国贵族和平民聚集而葬的公共墓地,但奇怪的是没有发现国君的墓葬。挖掘大体上结束了,当时的人们没有想到,还有更丰富的宝藏逃过了他们的搜索,那些更加璀璨的文物其实就深埋在不远的地方。1989年,这里规划为居民宅基地,重大的秘密因此露出端倪,部分群众在建房过程中,发现自家的宅基地下有古墓葬,开始秘密盗掘文物。1990年2月,为配合案件的侦破工作,考古人员开始对被盗墓葬进行发

6、掘清理传说上古时期,为了治理咆哮的洪水,大禹用神斧把高山劈出三道峡谷,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于是这里便得名三门峡。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三道峡谷永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巍然耸立在黄河上的现代化大坝,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生活,三门峡市变得十分热闹和繁华,昔日的墓地上早就建起了高楼,湖滨火车站就位于当时发掘墓地的中央,离火车站北面仅仅100多米远,因为已经靠近黄河谷地边缘,坡陡沟深,所以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还主要是当地农民的零散耕地,似乎从来没有人深究过在这片耕地的下面,会不会有什么异样。1989年,三门峡市会兴村看中了这块土地,准备把这里规划为居民宅基地。重大的秘密因此

7、露出端倪,但伴随而来的却是贪婪和犯罪,部分群众在建房过程中,发现自家的宅基地下有古墓葬,开始秘密盗掘文物。1989年12月,三门峡市公安局湖滨分局接到有人盗墓的举报,他们马上派出警力,秘密前往会兴村,展开了调查。1990年2月,为配合案件的侦破工作,考古人员开始对被盗墓葬进行发掘清理。首先发掘的是编号M2001的墓葬,俗称一号墓,这是被盗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口南北长5.3米、东西宽3.55米,考古队来到现场,他们看到的情景令人心痛,整个墓地满目疮痍,遍地都是盗洞。考古队刚刚挖去夯土层,墓口就暴露了出来,看来原始墓口已经被破坏了,考古队只好沿着墓壁向下挖去,让大家心寒的是,一个最大最深的盗洞就在

8、墓道的南端,始终跟随着挖掘过程,似乎没有尽头。当时大家抱的希望已不大,只是一种收拾残局的概念。终于有一天,盗洞到了底,而这时,距离地表已经超过了11米。考古队长姜涛回忆说:“底下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盗洞到底了,没有见到东西,当时我不敢相信,等下去看了以后,香烟头、火柴、烟纸、蜡烛,乱七八糟的这些现代用品都有,全部清理干净了,把底下仔细找了一遍,确认他们确实没有盗到文物。”大家终于舒了一口气,考古队继续往东挖掘,仅仅40厘米后,就出现了随葬器物,器物中有很多高贵的青铜器,给人直接的印象是,墓主人是一位地位显赫的大人物。最初让考古队员感到欣喜的是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编钟,后来的清理表明,这套编

9、钟一共有8件,最大的一件重达30公斤。姜涛介绍说,过去我们所知道的西周时期的甬编钟,几乎都是窖藏里出的,而且不是每一次的发现都是成套的,可这个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在西北角放着。经中国古乐专家测试,这套编钟音韵清脆准确,其中有6个是双音钟,在转角处和中间部位可以分别敲出两种不同的音,两种音之间相差3度。这是西周晚期墓葬发掘中惟一完整的一套。当年,在一号墓的挖掘现场,随着挖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考古队员感到了越来越多的喜悦,在很多青铜器上都能看到一些铭文,对考古学来说,文字是揭示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姜涛介绍说,当初那个青铜器铭文只能看见有字,这个字是什么字,是什么内容,是看不到的,但是已经足以让人非常

10、之震惊了。事后证实,35件礼乐器上的铭文中都有“虢季”字样,说明墓主人叫虢季。礼器的品种繁多,有十多种,每一种都有特别的用途,合在一起,标志着贵族的身份和地位,礼器中有七鼎、六簋、六鬲,按周的礼制,墓主人应当是虢国的国君。椁室的底部用多块木板南北纵向铺成,底板上铺一层席子,中间是一具木棺,木棺周围摆满了随葬品,有大型礼乐器,各种兵器和车马杂器,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在看似杂乱的车马器堆上,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件最为珍贵的文物。姜涛回忆说,最初露出来的是玉柄,再往下,看到了一些锈的痕迹,这把剑本身的外面有一个制作非常精制的牛皮鞘,软鞘在那边插着,牛皮鞘上面的针脚看得非常清楚。这柄玉茎铜芯铁剑,残留有3

11、4.2厘米,包括剑身、剑柄、剑格和剑首四部分,剑柄用玉做成,玉柄之内的铜芯和柳叶状的剑身相连处还镶嵌有两组条状的绿松石片,下葬时剑身用丝织品包裹,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显然这把剑是墓主人的心爱之物,它说明当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出精美兵器的特殊工艺。出土时剑身通体严重锈蚀,中部因受压而断裂,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经过测试,证明这把剑是铁制的,这一结果令人吃惊。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人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学会了人工冶铁技术,但是这把剑的出现,将中国的人工冶铁史提前了一个多世纪,它是中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中华第一剑”。这位叫虢季的国君拥有如此多精美的

12、随葬品,墓主人的栖身之所却是一片狼籍。木棺分内、外两重,棺外有棺罩,但棺罩和外棺都已经腐朽,只留下了灰末,内棺的盖板上散落着几十件玉器,揭去内棺盖板,棺内就是墓主人的尸体,外面曾经包裹着一些丝织品,墓主人的骨骼全部腐朽,但贴身覆盖和佩带的玉器密密麻麻,有些混杂在一起,辨别不出形状。姜涛介绍说,当时一号墓现场发掘到这一步以后,看到这个情况非常复杂,我们把它停了,然后把整个内棺整体起回室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文物修复专家白荣金被专门请来指导玉器的修复工作,由于玉器串联的绳子全部腐烂,椁板的坍塌和堆积的淤土使得玉片散乱无序,给修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白荣金回忆说:“我们一边清理,一边提取,一边

13、做模型。”复原后的玉器华美无比,一组七璜联珠组玉佩,由374件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连缀而成,这不是普通的装饰品,而是虢季国君身份的标志与象征。在墓主人的面部还覆盖着一些形制特别的玉片,它们的用途是什么,一开始连经验丰富的文物修复专家都感到困惑。白荣金介绍说,周围都是几何形的一些小玉片,而且上面还有小玛瑙珠子,通过孔眼用线穿起来,然后缝在一个丝织品的底子上面,组成了一个“缀面玉罩”,罩在墓主人的脸上。专家认为,这就是后来在西汉流行的金缕玉衣的雏形。玉是中国人的心爱之物,玉器是三门峡一号墓最主要的财富之一,也标志着墓主人虢季的显赫地位,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把珍藏玉器作为一种时尚,生前赏玩,死后

14、陪葬,国王还经常把名贵玉器赏赐给有功之臣和王室贵族。除了玉器,虢季还拥有其他不可思议的财富,在他的腰部清理出了一件金腰带饰物,由12件金器组成,重达400多克,历经2000多年,仍然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泽。就在一号墓不断带给人们惊喜的时候,在它的东面大约5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座墓葬,初步看来,它和一号墓结构相同,但规模则更大,被编号为九号墓。由于墓葬口小底大的设计,在挖掘过程中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为了减轻墓口部土方的压力,考古队员先用推土机铲去上层表土,将墓坑周围下挖成多级台阶状,同时在墓口部架起辘转,将挖出的填工随时运到距墓较远的地方,防止墓壁滑落塌方。让考古队员高兴的是,这座古墓没有遭受盗

15、墓贼的骚扰,保存得十分完好。当木椁出现之后,随葬品就层层叠叠地堆满了整个墓室,看起来比一号墓还要丰富。清理的结果果然不出所料,九号墓的规格和陪葬都超过一号墓,出土文物比一号墓的总数还多一倍。在周代的中国,青铜礼器随葬的多少,反映了墓主人身份的等级,在九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中仅礼乐器多达120多件,而且都是双套,不少器物上带有“虢仲”字样的铭文,44件青铜器上的铭文都说明是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博物馆的人员介绍铭文内容时说,“虢仲作虢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说的这是虢仲给他的妻子作器,他的妻子叫虢妃,是一个妃姓诸侯国的女子。铭文虽然很多,但传达的信息比较有限,从中我们只能了解到,墓主人虢仲也是虢国的

16、一代国君,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虢仲和虢季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呢?是父子、亦或兄弟?由于缺乏更多的文字依据,至今这还是个不解之谜。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在虢仲生活的年代,虢国的实力很强盛,因而国君虢仲能拥有十分奢侈的陪葬品。有一件龙纹铜盉,通体装饰着华贵的龙纹,造型典雅,盉的嘴是一种怪兽的头,而4个底足则是4个裸体的侍女。虢仲的外棺盖上同样也放有许多精美的玉器,其中还有10件用玉片做成的遣策,也就是随葬品和赠送者的清单。遣策上的文字里面有“南仲”二字,这成为判定墓主人下葬时代的确凿依据,据史书记载,“南仲”是西周宣王时代王室的重臣。考古队副队长宁景通介绍说,当时下葬的时候,南仲参加这个葬礼了,这就对这个墓葬在年代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就是属于西周晚期。九号墓中一共出土了724件玉器,经专家鉴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