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课件_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035674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课件_1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课件_1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课件_1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课件_1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课件_1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课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课件_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前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近几年来新的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医务工作者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临床护士因与患者和污染物品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也较大。从而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B医生的处理:,处理恰当? 基本恰当,但未用肥皂水冲洗,因为肥皂水属于碱性液体,可中和毒性。 工作中要时刻提高警惕,持利器时勿针头对住他人。,“没有员工的自身健康, 何来患者的健康维护”,当发生职业暴露后你如何处理?,自行用消毒液消毒即可?,挤出血液并用肥皂水及清洗冲洗,科室内有备肥皂水吗? 为何职业暴露后要用肥皂水处理?,因为:肥皂水属于碱性液,能中和毒

2、素,PH试纸:碱性显示绿色,酸性显示红色,工作中有何增加感染危险性的暴露因素?,受损的伤口较深,接触污染血液的量多,空心针头刺伤比实心针头的危险性大,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可以见到的血液,器械曾置于患者的动、静脉血管内,体液离开身体的时间越短,危险性越大,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2010年7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 (中国卫生部网),护士职业危害,生物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 运动功能性危害 心理社会性危害,生物性损害,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

3、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有可能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情况。,生物性损害 针刺伤,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损伤,针刺伤是最主要的锐器伤。 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其中护士占80%。,生物性损害加物理性损害,生物性损害 针刺伤,国外针刺伤的流行概况: -2003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为感染了HIV,其中护士24人。 -CDC统计美国每年因针刺伤感染HBV者中,有100200名医务人员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感

4、染危险性排列依次为:护士、妇产科医生、外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牙科医生等。,生物性损害 针刺伤,国内护士针刺伤的流行概况: 1999年在对长沙市的几大医院的441名护理人员调研中发现,在一年内有83的护士被利器刺伤1339次,平均每人每年3次。 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专科22名医护人员,在1990-1999年间,即使在十分小心的情况下,仍有5名医护人员被污染的器械划破手套而损伤皮肤,幸运的是未造成HIV感染。,生物性损伤 针刺伤,国内护士针刺伤的流行概况: 2003年毛秀英等对1075名护士的问卷调查报道针刺伤率为80.6%,年人均针刺伤3.5次。 5个城市的三甲医院中228名护士调查显示,2004

5、年12个月中注射前和注射中意外针刺伤83%、注射后针刺伤58%。,生物性损伤 针刺伤,国内护士针刺伤的流行概况 根据中华护理学会2007年的调查,在职的一线护士中约90%曾有针刺伤史。 其他,如人禽流感、猴痘等传染病也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医务人员新的职业伤害。,生物性损伤 针刺伤,在我国: -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9.75% -丙肝感染率约为3% -中国爱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已达100万.,生物性损伤 针刺伤,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后 HIV的感染机率为0.3% HBV的感染机率为6%-30% HCV的感染机率为1.8%,生物性损伤 针刺伤,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1)自身防护意识淡薄 存在侥幸

6、心理、缺乏规范化培训 (2)技术不熟练 抽吸药液、拔针、手术配合时 (3)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回套针帽、徒手进行污针头等锐器处理,生物性危害,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时最基本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戴耐刺穿的手套, 脱掉手套后要立即洗手,生物性损伤 针刺伤,在护理工作中如何预防针刺伤 创造安全的操作环境 用过的注射器不能再套回针帽(一定要回套时,必须单手回套) 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 重视使用后针头的处理,生物性损伤,针刺伤后的处理: 伤口处理 戴手套后被刺伤,同样要采取相同的步骤处理。 评估与报告,生物性损伤,被HBV、HCV、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伤后应如

7、何处理? (1)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2)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3)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进行危险性评估确定暴露级别,根据暴露源性质和暴露类型的不同,将职业 暴露分为三级: 一级暴露 二级暴露 三级暴露,暴露源是血液或含血体液,粘膜或可能有损伤的皮肤,刺、割伤皮肤,暴露量,危险度,量小, 暴露时间短,量大, 暴露时间长,1级暴露,2级暴露,表皮擦伤、针刺等,低危,2级暴露,伤口较深、仪器上可见血液等,高危,3级暴露,确定暴露级别,根据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的不同,可将暴露源分为三类: 轻度类型 重度类型 暴露源不明型,进行危险性评估确定暴露级别,暴露源

8、的HIV感染情况,HIV阳性,HIV阴性,HIV感染情况不明,暴露源 HIV滴度 低、患者 无症状、 CD4计数 高,暴露源 HIV滴度 高、患者 有症状、 CD4计数 低,HIV暴露 源级别1 (轻度),HIV暴露 源级别2 (重度),HIV 暴露 源级 别不 明,不需PEP,确定暴露源级别,不同职业暴露的预防性用药推荐方案,用药时间,第一次用药时间尽可能要早。 最佳时间:1小时内 要求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暴露于HBV(血源性疾病)的处置,1、对于以往已有免疫,其抗HBS抗体10mlU/ml时,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2、对于没有免疫力

9、的人,应尽早使用预防性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好48小时内,最迟不超过一周),同时,接受乙肝免疫全程接种。 3、免疫注射后还应进行血清血检查,以确定是否出现合适的血清血反应。,暴露于HCV(血源性疾病)的处置,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途径同乙型肝炎。 2、目前虽然没有丙型肝炎暴露后的治疗方法,但也必须检查血清转化,HCVAb(+)的暴露者注射-干扰素3天。,生物性损伤,如何避免掰开玻璃安瓿时手划伤? (1)保护拇指及食指法 右手纱布垫在安瓿头部 右手拇指及食指用医用胶布胶好 (2)借助他物包住安瓿头颈部折断的方法 莫菲滴管 一次性注射器空筒部分(20ml安瓿用10ml注射器,掰其它规格用5ml)

10、,生物性损伤,锐器盒的使用: 作用:收集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以及各类刀片、头皮针、缝合针、小玻璃制品等锐器。,生物性损伤,锐器盒的使用: (二)注意事项: 锐器盒应选择耐刺防渗漏的材料,外要有醒目标志 放置在利器使用的地方以便及时处理利器,减少污染针头的裸露时间 锐器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4时即应停止使用 更换时要确保盒盖关闭严密,并送指定地点统一毁形。,做好标准预防,“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做好标准预防,什么是“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

11、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及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触隔离。,做好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洗手 (2)手套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 (4)隔离衣 (5)环境控制 (6)谨慎处理医用锐器 (7)病室隔离,(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因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洗手,手是致病菌最常见的传播方式!,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正确的洗手方法: 要持续15 秒钟!,手部卫生清洁经常疏忽的地方

12、,拇指 手指之间 指尖 手腕,拇指,掌心对 手指交叉 手指交叉 掌心搓揉 掌心对手背搓揉 掌心对掌心搓揉,手清洁方法,双手互握 拇指在 指尖在掌心 搓揉手指 掌中搓揉 中搓揉,手清洁方法,注意清洁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部位。 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等饰物的部位。 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 手洗净后一定要用一次性纸巾、干手器、干净的毛巾、或手绢等擦干双手,毛巾、手绢应勤换,否则容易导致“再次污染”。,注意事项,(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洗手时注意掌握正确的洗手顺序、方法及范围,手的各个部位都应洗到并冲净,洗手后,手不应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

13、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洗手,手是致病菌最常见的传播方式!,(1)检查治疗中,医护人员必须保持配戴口罩; (2)当一只口罩潮湿了或污染了,立即更换一只新的口罩; (3)一只口罩使用不超过4小时; (4)治疗过程中不可以用手套触摸口罩; (5)离开诊室前,必须脱下口罩,不可以悬挂于颈脖上; (6)先戴口罩洗手后戴手套;先脱手套洗手后再摘口罩。 (7)使用后的口罩属于“医疗废物”,(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口罩使用指南,戴手套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一副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一副手套也不能

14、用于不同的患者,操作中如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治疗病人结束后,用肥皂洗手。使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接触传染性病人或物品后,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检查有口腔病损的病人有机会接触血液、唾液,应戴手套。手套用完后应丢弃。 治疗每个病人后使用新的口罩。,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不戴手饰,不留长指甲。 禁止在诊室饮食。 工作时穿工作服,戴手套、防护镜、口罩,治疗时避免接触无关区域。,护士在清洗消毒器械工作中,针刺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本身,还可以传播感染性疾病,所以护士除了在消毒过程中戴手套外,还养成用钳子取污染的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减

15、少刺伤皮肤的机会。,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正确穿脱隔离衣,(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其他防护工具的使用 医务人员在操作前要评估被体液污染的危险程度,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具,如急诊科、外科等科室在处理大出血的患者时要考虑戴防水围裙,气管插管和吸痰时则应戴护目镜和面罩;妇产科护理人员辅助接生时应穿防水围裙,避免羊水喷溅造成的污染等。,(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化学性损害,定义:指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品、化学药物所致的危害。 1、消毒液的大量使用 2、医疗器械损坏毒物外漏 3、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伤,化学性损害,抗肿瘤药物会有哪些毒性反应? (1)对骨髓的抑制 (2)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3)致癌作用 (4)过敏反应,化学性损害,化疗药物使用过程中,化疗药物进入工作人员体内的途径有哪些? (1)手或食物容器被污染后,经口摄入 (2)经呼吸道吸入粉末 (3)药物直接接触皮肤或眼睛,化学性损害,配置化学药物的环境与设备有哪些要求? (1)配制环境空气充分流通 ,有条件最好使用“化疗药物专用安全操作器”、“操作安全柜”,并定期监测。 (2)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和设备 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镜等,化学性损害,配制及输注时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溅如何处理? (1)标明污染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