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平行线》说课稿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970242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2.1《平行线》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5.2.1《平行线》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5.2.1《平行线》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5.2.1《平行线》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5.2.1《平行线》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2.1《平行线》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2.1《平行线》说课稿(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2.1平行线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2节的第1小节平行线。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

2、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材的重难点及成因: 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初步接触了平行线,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因而对于平行公理推论的理解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二、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数学思考: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2)让学生经历

3、观察、实践、讨论、体会平行公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教法学法分析: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法和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4、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应用延伸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流程图如下: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 情境 引入 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 通

5、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合 作 交 流 探 索 新 知 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6、,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在学生认识了平行线后,举出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进一步加深理解。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分组讨论,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过演示空间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3、平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 (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4

7、、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平行公理。画平行线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指出画平行线的关键:一放、二靠、三移、四画,加强直观教学。 这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些变式图形,打破思维局限,牢固掌握画平行线这一基本技能。 通过观察、画图、讨论等探索过程,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平行公理,从而把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 5、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

8、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从学生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然后自然过渡到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过程,让学生乐于接受。 反 馈 练 习 落 实 新 知 1、巩固练习: 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 (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 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2、综合运用:P19、第7题。

9、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 这组练习是基础练习与复习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通过拓广探索,让

10、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应 用 延 伸 探 究 思 考探究: (1)、如图(1)点D是AB的中点。过点D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E。量一量AE、CE的长度,它们相等吗?量一量DE、BC的长度,它们有何关系? (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点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AD的平行线,交CD于点F,EF与BC平行吗?量一量DF、CF的长度,它们相等吗?量一量EF、AD、BC的长度,它们有何关系? 通过这组练习,既复习了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又以探究的形式将知识进一步延伸,拓

11、广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以后学习 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埋下了伏笔。归纳 小结 整理 反思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布置 作业 形成 技能 1、P19 第8题 2、P41 第12题 说明:教师鼓励学生精心设计,并将自己的得意作品装入个人成长记录袋。第1题让学生利用平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平行线的美学价值。 第2题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设计说明

12、: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三个注重: 1、注重对学生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本节课利用生动的图片、动画和模型,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和现实生活,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节课通过设置反馈练习来巩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平行线的画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设置探究题及图案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大胆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在能力与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和日语语言基础,熟练掌握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了解日本社会及日本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日本国情,具有一定的日本人文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与日本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