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954973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OLO分类评价法(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价法)原文地址:SOLO分类评价法(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价法)作者:我的光与影一、SOLO分类评价法(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价法)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由香港大学比格斯教授在研究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已在大洋洲和东南亚地区经过广泛的实验和应用。能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层次,在评价上相对容易拉开学生的差距。比格斯等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根据学生的回

2、答能力、回答思路、回答的一致性和相对收敛程度、整体结构这四个特征,将学生回答问题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量变(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 ,P):指基本没有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答题时逻辑混乱,只简单地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答案没有论据支撑。(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 ,U):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缺少对问题的论证,答题时,只凭一个线索、一点论据就跳到结论。(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 ,M):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并组织材料简单论证,但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质变(4)关联结构层次(R

3、elational ,R):能联想联系多个事件,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解决较复杂的具体问题。(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EA):能对问题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结论具有开放性,表现出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二、 SOLO试题应对策略1、读材料、理思路:Solo讲求结论出自材料,讲求思维层次的点线面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1)找出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而归纳出要点(2)对所有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类:并列层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逆向层面:利/弊、积极/消极、推动/阻碍2、作答:(1)亮明观点正确

4、、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2)最好能用两个以上材料证明一个观点。不仅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而且能说明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及至上升到理论层面追述其原因或影响。3、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外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4、答题的结构:第一种:论述题(史

5、实评论);第二种:论证题(观点判断论点史实理论分析)(论点史实结论);第三种:材料评论题(判断史实理论分析)5、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2012年云师大附中月考文综四41】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西方学者往往是以国际贸易作为全球化的标准,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出现了统一的世界市场,所以新航路的开辟被视为全球化开始的标志。确实,新航路的开辟实现了地理意义上的全球范围的交流与互动,欧洲逐渐成为世界体系的

6、中心,这些都为后来资本主义世界贸易的大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然而,在大机器工业经济建立之前,是否存在真正的全球化现象呢?只有大机器生产使所有国家和个人都被纳入到一个世界体系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人可以凌驾于这一体系之上,所 以也有人把大工业的出现看作是世界历史的开端,同时也作为全球化的开端。摘自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评材料中关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我认为全球化起源于新航路开辟,原因有如下几点1.新航路的开辟实现了地理意义上的全球范围的交流与互动,各大洲开始联系起来。2.新航路的开辟是世

7、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标志3.三角贸易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4.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为之后的大机器工业提供了前提。5.贸易中心的转移【2012年云师大附中月考文综五41】薛福成也是这样,他说:“唐虞以前,皆民主也。匹夫有德者,民皆可戴之为君,则为诸侯矣。诸侯之尤有德者,则诸侯咸尊之为天子。此皆今之民主规模也。迨秦始皇以力征经营而得天下,由是君权益重。秦汉以后,则全乎为君主矣。若夫夏商周之世,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犹行于其间,其犹今之英、义诸国君民共主政乎?所以三代之隆,几及三千年之久,为旷古所未有也。”(薛福成日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712页)晚清的儒者学

8、习西方,与西方在国人中的道德形象有关,这个形象,决不仅仅是个“船坚炮利”的强者,所谓的“西洋国政民风之美”才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富国强兵的功利主义反而只是次要的或者是顺带的动机,学习西方首先就是要学民主共和,天下为公,这是最重要的,是“本”,至于其他的,不仅“船坚炮利”,而且包括市场经济中赚钱的本事都是“末”和“用”,是次要的东西。 秦晖晚清儒者引西救儒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结合清朝后期社会背景加以评析。【2012年云师大附中月考文综七41】中国由于旧统治阶级不具有适应新局面的能力,而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但这反而给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民族主义运动,赋予了根本变革旧社会即政治

9、体制的任务。“反帝运动和社会革命的结合是中国民族主义的一贯传统。但是在日本,打到德川政府掌握了统一国家权力的依然是封建势力,只是他们出于抵抗西欧各国压力的需要,迅速取消了国内多元化的封建分权制,将其统一于天皇的权威之下完成了自上而下的近代化。民间的民族主义运动除了少数二三例以外,根本谈不上与社会革命结合,相反却和反革命以及反民主主义紧紧结合在一起”。丸山真男转引自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例题】下列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

10、而促。(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摘自柳宗元封建论根据SOLO分类法,学生的回答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1.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是根据什么得出这种判断的。如:答(1):分封制是不对的。答(

11、2):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得多。2.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结论。如:答(1):实行分封制是对的,因为夏、商、周和汉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的寿命都很长。答(2):实行郡县制是对的,因为秦朝以后大多数朝代都实行郡县制。3.多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如:答(1):夏、商、周和汉朝实行了分封制,国家较长久,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国家较强大。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有些朝代实行了分封制,有些朝代则实行了郡县制。4.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联系起多个事件,而且能够在多

12、个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答:分封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前实行的,而郡县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后实行的,汉代以后,某些朝代虽然也在局部地区实行过分封制,但总体上还是以郡县制为主体。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5.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答(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从材料中我们注意到,在秦朝以前,主要实行分封制,而秦代以后,中央主要是通过郡县制来实施对地方的管理。不同的朝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是由该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秦代以前,由于生产力水

13、平较低,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广阔的领土实施直接的管理,因此就采取了分封的形式。秦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地方实施直接管理。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央过分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分地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势力。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本材料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种类较多,如理解材料、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理论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等等,但SOLO评价法并不具

14、体分析学生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而只是分析学生所能达到的思维层次。能够从材料中找到两条有效信息的学生,能力层次自然比只找到一条有效信息的学生高;能够综合分析两条信息的学生,能力层次又比只是单纯找到两条信息的学生高;能够从理论上分析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学生,能力层次更比只是简单分析材料间的关系的学生高。【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

15、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清)归玄恭:归庄集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解析】本题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变迁为线索展开的,考查学生通过对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应坚持站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要注意观点正确文字通顺,逻辑严谨。(评述题,先述后评)【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