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951780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选择题(2015北京文综,11)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第1题。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特征。由题意可知,“城市牵挂”程度越高,人口迁出比例越大。读图可知,甲地受南方牵挂远大于北方,说明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A项错误;北京、上海和深圳附近的广州(省级行政中心)相比,甲地向其迁出的人口比例都

2、较高,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样本城市数量比四川盆地多,且牵挂程度高,故甲地向珠江三角洲人口迁出比例比向四川盆地人口迁出比例高,C项正确;同样,从样本城市数量及分布、牵挂程度分析,甲地向内陆城市的人口迁出比例比向沿海地区人口迁出比例低,D项错误。答案C2(2014广东文综,6)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解析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项不符合题意。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

3、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3(2013北京文综,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A B C D解析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限制,随着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北大荒”的开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迁入大批人口。答案D(经典高考题)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

4、变动情况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4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5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解析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人口迁入率始终高于人口迁出率,即该区域人口机械增长始终为正值,所以,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第5题,影响人口迁移方向与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一般规律是由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故上海符合题意,安徽、湖南、河南以人口迁出为主。答案4.D5.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

5、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据此完成67题。6下图中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部门是()A甲 B乙 C丙 D丁7“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A B C D解析第6题,容易吸引移民就业说明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图丙中工资比重较高,为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甲代表的工业部门为技术导向型产业,乙为动力导向型产业,丁为原料导向型产业。第7题,“移业就民”是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样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加快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答案6.C7.A(20

6、17东北三省四市联考)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下图示意我国2012年省际人口净迁移率与城市化率线性关系。读图,回答89题。8据图可知()A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净迁移率呈正相关B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口流入区和流出区的城市化水平C北京迁入人口数量最多是因为北京经济最发达D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贵州人口迁出率最高9关于黑龙江人口净迁移率和城市化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净迁移率低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B人口净迁移率低主要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C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黑龙江地广人稀,人口数量少D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西藏人口净迁移率为正值,但城市化水平

7、很低,黑龙江省人口净迁移率为负值,城市化水平较高,所以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净迁移率不呈正相关,故排除选项A;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应该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故排除选项C;贵州人口迁出率高,主要是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故排除选项D;城市经济较为发达,是我国的主要人口流入区,人口流入导致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增加,而人口流出区主要为农村,人口流出增加,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比重相对增加,即城市化水平增加,故选项B正确。第9题,资源开发、工业发展是促进黑龙江省早期城市化发展和现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故排除选项C、D;2012年前后,黑龙江省等东北老工业区,由于矿产资源枯竭、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导致

8、传统工业衰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口迁出大于迁入,即人口净迁移率低,故选项A正确。答案8.B9.A(2017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模拟)下图示意2000年黑龙江省流出人口构成。读图,完成1011题。102000年黑龙江省流出人口()A迁入地选择广泛,全国分布比较均匀B迁移目的地选择主要受距离影响C以社会型迁移(拆迁、婚姻、投亲等)为主D男女性别比例略有失调,青年受高等教育机会低11黑龙江省流出人口结构的影响有()A降低社会抚养比B劳动力短缺C恶化人口性别结构D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解析第10题,黑龙江人口迁入地选择广泛,相对集中在辽宁、山东、内蒙古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或资源开发地,距离最近的吉林并不是

9、人口迁入地最大地区,故B错。以青壮年为主,应该是务工、经商移民为主;女性略多于男性,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故D对。第11题,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加剧了黑龙江省的人口老龄化,提高了社会抚养比,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造成劳动力短缺,土地利用效率下降。流出人口男女相比差别不大,对人口性别结构影响不大。答案10.D11.B二、综合题12(2017武汉高三质量检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迁移日渐频繁,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统计图。省区65岁以上人口比重/%省区65岁以上人口比重/%重庆13.25安徽10.53四川12.76辽

10、宁10.22江苏12.25广西9.29天津11.46浙江9.2山东10.98河南8.93上海10.64北京8.58湖南10.57广东7.24材料二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上面表格是2014年我国部分省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数据。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指出,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1)由于人口迁移导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一致。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造成的影响。(2)据材料,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其原因。(3)比较四川

11、省和广东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4)有人认为,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就是放弃坚持30多年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多生多育,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请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结合坐标图,横坐标是常住人口,纵坐标是户籍人口。图中斜线右下的省份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说明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多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斜线左上的省份情况则相反,多为内地经济欠发达省份,继而总结出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影响。第(2)题,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原因。第(3)题,结合表格及区域知识即可分析出两省的老龄化差异及成因。第(4)题,此题为开放性题目

12、,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迁移;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有利影响:促进了迁出地区与外界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缓解了当地的就业、环境压力。不利影响: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土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等;农村凋敝,使农村文化景观、乡土建筑遭到破坏;出现留守儿童、农村孤寡老人的抚养等社会问题。(利弊分析,任意2点即可)(2)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老龄化严重;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任答2点即可)原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出生率下降明显;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进步,养老制度的逐渐完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延

13、长;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任答2点即可)(3)四川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广东高,四川常住人口进入严重老龄化,广东常住人口属于老龄化。广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使得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下降;四川省属于人口迁出大省,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使得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上升。(4)不认同。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依然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对原有人口发展战略的调整完善,并不是鼓励多生多育;实施“二孩政策”有利于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但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环境压力依然较大,所以现在还不能鼓励多生多育。(语言通顺,符合逻辑即可)13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回答

14、下列问题。(1)请判断甲、乙两国间人口的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2)分析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给两国带来的积极影响。(3)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除可以用上图表示外,还有其他形式,如下面所示。请再设计一种新图形来表示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情况。解析从图中可读出甲、乙两国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再分析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由此可判断出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方向。甲国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乙国人口迁入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答案(1)甲国人口向乙国迁入。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

15、;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2)甲国: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乙国: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3)图略,要求图例或注记正确,图形美观。 司马迁与班固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