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我国大学评价模式的反思与前瞻【高等教育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9792259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我国大学评价模式的反思与前瞻【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word论文】我国大学评价模式的反思与前瞻【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word论文】我国大学评价模式的反思与前瞻【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word论文】我国大学评价模式的反思与前瞻【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word论文】我国大学评价模式的反思与前瞻【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我国大学评价模式的反思与前瞻【高等教育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我国大学评价模式的反思与前瞻【高等教育专业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大学评价模式的反思与前瞻摘 要:大学评价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价值引导、反思和发展的重要路径。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考察,一元化为主导的大学评价模式一度体现了其合理性,然而,由于大众化阶段教育规模日益扩大,优质资源相对紧张,原有的制度安排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要继续保持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态势,惟有突破制度瓶颈,构建多元化的大学评价模式,探索大学价值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学评价;多元主体;分类标准 一、我国大学评价制度发展的基本状况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评价理论与实践起步于 80 年代中期,1

2、985 年国家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标志着大学评价活动正式全面地开展起来。经过 20 余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我国大学评价制度的框架。一是政策法规逐渐完善,1995 年将大学评价写入高等教育法 ,奠定了大学评价的法律基础;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作为专门性行政法规则对普通高校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基本任务、基本准则、评估形式、评估主体等做了明确规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大学评价进行了规范,保障了大学评价活动的健康发展。二是组织机构日趋完备,从政府职能部门、准官方事业性中介组织到民间机构,不同背景、不同形式的评价专门机构应运而生,从机构属性、隶属关系、业务范围、服务区域到经费来源等

3、诸多方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三是各种评价活动日益活跃,单项评估与综合评估、政府评估与社会评估、公共服务性评估与服务赢利性评估各领风骚。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从1995 年起分期分批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2002 年建立了五年一轮的定期评估制度,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与推动作用。三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主要有研究生院评估、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合格评估、高校重点学科评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与质量抽查等项目,2005 年建立了对博士、硕士授权点六年一次的定期评估制度,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大学排行榜,自 1987

4、年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发表中国第一个民间大学排名以来,先后已有 10 多个单位或课题组公开发表了 30 多个中国大学排行榜 ,逐渐从整体的综合排名向学科门类等单项排名拓展。 以行政主管部门为评价主体的高等教育评估,反映了大学评价的政府集权模式,主要包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普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及独立学院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从 2003 年至 2009 年共评估了各类高校 1200 余所,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刻的周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 与政府高等教育评估相伴随的是以研究机构或民间团体为评价主体的大学排名,最为典型的是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武书连

5、及其课题组(以下简称广研院)自 1993 年就开始进行的“中国大学评价”及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简称网大)从1999 年开始推出每年一度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既反映了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社会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良好态势,又代表了一种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管理潮流,促进大学自身的反思,为公众了解大学提供信息渠2道,成为监督大学发展的第三种力量。 二、我国大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反思 (一)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与教育功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我国大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教育为国家、社会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发生之初所处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和教育评价水平相对落后的背景密切相关

6、。但这种依据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忽略了本来意义上的社会和个体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忽视了社会和个体作为评价主体的存在。叶澜教授曾认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偏差。 ”在政府决策中历来只强调为社会服务,注重工具性,导致我国的教育评价行政化色彩强烈。评价的这种管理主义倾向给大学的发展及大学教育活动带来了深刻影响,体现得更多的是“教育问责”的目的,而极大地忽视了其作为教育活动组成部分的“支持教学”的教育功能。从实施效果上来说,评价只是一种外部的行政规划工具,而对大学自身内部的激发和鞭策作用不足,不能形成大学自身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机制。并未成为促进大学教育功能实现的有效手段。 (二)政府与社会外部评

7、价泛滥与高校办学自主权之间的矛盾 我国大学评价是以政府的利益目标为依归的政府主导性评价,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机构来承担,社会中介评价占很小的比例。由于各个部门间工作性质不同,各自强调的重点不一样,在评价实践中出现了评估工作的“多”与“乱”的现象。每年高校从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到理科、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基地,本科教学工作等都要接受评估,有的一年就接受各种评估数十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审批在逐步减少的同时,各种评价活动却越来越多,大学评价更多地成为政府规制的手段和民间非法组织寻租的途径。由此造成高校在价值选择上的无所适从,从而削弱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三)评价标

8、准的共性制约与高等教育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我国是依靠行政力量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在此之后,行政力量仍主宰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控制着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权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就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而言,虽然教育部从 1997 年起陆续出台了一批综合大学、工业、农林、医药、政法、财经、外语、师范等不同类型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但总体上看,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各类评估指标体系,多以统一的指标标准应用于诸多学校、诸多学科,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即便是民间组织的大学排行,也是对所有大学采取的同一指标。评估标准的僵化和缺乏弹性使得不同层次、类别的高校一味“求上” ,专科院校追求升本科,本科院校追求成为重点

9、,重点院校则致力于跻身世界一流,这就大大制约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 (四)评价范式的人文化缺失与科学性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国大学评价实践中,一方面评价体系的实证化倾向明显而人文化特征不足,“任何精神形态的目标和内容都试图用看得见的物化指标来体现,造成评价准则重指标体系,言必谈指标,以为评估指标体系是教育评估的唯一方式。这就使得非直观的精神层面的个性和内涵,要么遭到放逐,要么被肆意解析为物化形态而流于粗浅。 ”而且对评价指标的解析方法,也倾向于用完全理性化定量化的工具去分解,一些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无法纳入,指标体系事实上成了一个封闭、凝固、单一的刚性评价标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渠道狭窄和

10、单一,分类分层程度不够,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评价对象的面貌,评价体系又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实证分析中的科学性不足问题。因此,大学评价要取得进步和发展,亟待寻求多样化的形式,融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实现实证范式与人文范式的整合,以3取得对教育发展和管理规范的双向辅助作用。 三、一元到多元的选择:大学分类评价模式的构建 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比关系,它更强调发展理念的调整以及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的变革。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观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建立多元化分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次,大众化的主要特征是多样化

11、,在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包括了国家重点大学、省级高等院校、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等多层次、多类型学校的复杂体系中,其办学定位、学科门类、人才培养、学生个性和办学特色都是多样的,从而决定了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以利于分类指导和评价。由此可见,大学评价的多元化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在中国大学评价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化的过程中,政府应当支持各类教育评估机构和各种大学评价形式的存在,并促进各类教育评估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逐步提高中国大学评价的整体水平与质量。这里结合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提出我国大学评价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总体思路 一是内为基础、以外促内。 大学评价系统通常由高校外部评价

12、和内部评价构成,外部评价更多地与办学效能核定、质量证明、鉴定等总结性评价联系在一起;而内部评价则更多地与改进、激励组织成员相联系。内外评价系统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作为整体发挥作用。在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之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自我约束机制。 二是各司其职、全程保障。政府、学校、社会中介组织作为评价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作为评价主体,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合理分工、各有侧重,更好地体现大学评价的公正性,从而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全程保障。 三是分类标准、多元评价。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评价主体采用数据信息发布、质量审核、专业认证、大学排行等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

13、贯穿于大学办学过程的始终。 (二)基本模式 1、政府引导: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政府的责任应负责制定有关大学评价的法规与政策,使评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大学评价工作,负责建立各类评价机构的认证制度,对各类评价主体的资格进行鉴定,把好大学的“入门关” ,对评价活动范围、责任与权限作出明确规定,规范评价的过程行为,从制度上维护评价行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中介实施:发挥公证服务作用 社会中介机构能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和使用“公允”的价值标准对大学进行“公正”的评价,其责任是代表社会的心声,负责将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反馈给政府和高校,以求改进工作;负责政府委托的各种单项评估,建立开

14、放的、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将评价结果定期地向社会发布;对政府的评价进行一定监督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各大学的质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3、社会监督:发挥舆论监控作用 中国大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社会劳动力市场、工商界以及各种各样的捐助者、资金会和非政府组织有联系。作为大学的权益相关者,他们有资格来监督大学的教育质量,向社会公证大学的办学水平。因此,社会评价的主要任4务是为大学提供办学资源;反馈社会需求和人才信息;参与大学评价或、专业认证或通过大学排行向社会公证等。 4、学校配合:发挥自我质量保障作用 大学的责任是主动开展自我评价,实行自我质量保证,组织经常性的教育教学评价,包

15、括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改进机制,切实根据评价工作的要求对本校工作进行反省、反思和改进。还要积极配合政府和社会的评估工作,变“要我评估”为“我要评估” 。事实上,一个真正持久的教育评估机制是高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单靠外界的评估和监控难以保证其效果。 (三)制度保障 1、建立统筹协调、相互协作的我国评价组织网络保障体系,保证大学评价运转自如、规范有序。近 10 年来,我国各级教育评估机构网络逐步形成,这些机构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应将地方教育评估中介机构联合起来,组建全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网络,形成合力,增强中国大学评价的服务能力和工作质量。 2、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信息管

16、理制度保障体系,防止评价主体价值选择失误导致信息失真。如,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息服务意识,使大学的各相关的评价主体都能平等简便地获得评价信息;发展信息中介服务,建立高等教育信息市场;重视信息环境和运行环节的监督等等。 3、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分类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各方评价主体满意度为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导向和监督作用的关键;以满足各方评价主体需求为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改进和提高高等教育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效益;代表各方评价主体利益的指标体系,可以全方位地对高等教育活动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进行评价。 4、建立系统深入的大学评价理论研究体系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将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置于法制框架之内。可从多学科视角研究大学评价的基本规律与原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主体评价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意忠. 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研究J. 教育探索, 2002, (10). 2李泽彧,朱景坤.关于我国大学排行榜评价的几点质疑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