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化学治疗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7909961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恶性肿瘤化学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恶性肿瘤化学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恶性肿瘤化学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恶性肿瘤化学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恶性肿瘤化学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恶性肿瘤化学治疗(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的要求,了解肿瘤化疗的适应证及其注意事项。 掌握化学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 熟悉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癌症的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 生物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手术治疗 局部治疗 三大治疗手段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全身治疗 生物治疗 疗效有待研究 中医药治疗 辅助、调节治疗,恶性肿瘤治疗方法及评价,各种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缺点(一),各种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缺点(二),各种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缺点(三),化疗概述概念,肿瘤化学治疗 应用抗癌药物杀伤肿瘤细胞,是一种全身性的治疗手段。 与适于局限性肿瘤的肿瘤外科学和放射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是肿瘤综合治疗重要手段之一。,化疗概

2、述发展里程,40年代: 氮芥应用于淋巴瘤 50年代: 甲氨喋呤等抗代谢药应用于血液肿瘤, 儿童急淋短暂缓解 70年代: 顺铂、阿霉素等广泛应用,化疗从姑息 向根治性过度,ALL、HD、绒癌等肿 瘤治愈. 80年代: 辅助和新辅助化疗概念的形成 90年代: 紫杉类、喜树碱类等、生物反应调节 剂、肿瘤成熟诱导分化剂、辅助治疗 G-CSF、止吐药,化疗概述发展里程,20世纪下半叶 以细胞毒药物为主,新的药物不断出现 20世纪末21世纪 细胞毒药物继续发展 分子靶点药物 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发展迅速,60年来肿瘤化疗取得的成绩,某些肿瘤获得治愈 HD、ALL、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某些类型) 、绒癌、 睾丸

3、肿瘤(生殖细胞)、肾母细胞瘤(Wilms)、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尤文氏肉瘤(Ewings)、神经母细胞瘤等. 晚期实体癌化疗疗效仍不满意,但总生存有提高 晚期乳腺癌、肠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数实体肿瘤 提高了某些肿瘤手术后的生存 乳腺癌、肠癌、骨肉瘤等. 提高了某些肿瘤手术切除的机会 头颈癌、直肠癌、卵巢癌等 D,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理,抗肿瘤药物的分类,按细胞周期分,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按来源和药理学分,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抗代谢药,微管蛋白抑制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激素类,细胞周期动力学,细胞,死亡,G1,S,G2,M,增殖细胞,无增殖 力细胞,G0期 细胞,细

4、胞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特点,化疗药物的细胞动力学分类,S期,G2期,M期,G1期,静止期G0,烷化剂 抗肿瘤抗生素,抗代谢药,博莱霉素,长春碱类,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自然死亡细胞群,细胞毒性药物,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烷化剂、铂类、丝裂霉素,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抗嘌呤、嘧啶合成药,阿糖胞苷,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放线菌素D、蒽环类,干扰微管蛋白质合成药:长春碱、紫杉类、鬼臼碱,TOPO异构酶抑制剂:DUR、VP16、HCPT、CPT-11,激素类药,抗雌激素类药:三苯氧胺、法乐通,孕激素类药:甲羟孕酮、甲地孕酮,抗雄激素类药:氟它胺,LH-RH激动剂/拮抗剂:诺雷德、依

5、那通,生物反应调节剂,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胸腺肽,单克隆抗体类,美罗华、贺塞汀,其它,抗新生血管生成剂,酪胺酸酶抑制剂:ZD1839、格列卫,细胞分化诱导剂:维甲酸,细胞凋亡诱导剂,抗肿瘤化疗药物的分类,嘌呤,核苷酸,嘧啶,6巯基嘌呤 硫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NA,RNA (tRNA、mRNA、核蛋白体),蛋白质,微管,酶类,抑制嘌呤合成,抑制核苷酸转变,氨甲喋呤,抑制嘌呤合成,抑制dTMP合成,氟尿嘧啶,阿糖胞苷,抑制DNA聚合酶,抑制RNA功能,博莱霉素,损伤DNA,阻碍修复,烷化剂、顺铂、丝裂霉素,与DNA交叉联接,三尖杉酯碱,抑制蛋白质合成,L门冬酰胺酶,VP16、HCPT、

6、ADM,抑制TOPO酶或,放线菌素D,抑制RNA合成,嵌入DNA,长春碱类,促使微管解聚,紫杉类,促使微管聚合,羟基脲、 脱氧胞苷,抑制核苷酸还原酶,作用机理,肿瘤化学治疗的实施,化疗的目的 姑息性化疗: 根治性化疗: 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姑息性化疗的策略,1. 延长生存时间; 2. 提高生活质量; 3. 减轻症状。,根治性化疗的策略,1. 使用最有效的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方案; 2. 每种药的剂量要足够,尤其是首程,尽量用至每种药物的MTD; 3. 反复多个疗程以求对肿瘤有最大杀伤; 4. 疗程间歇期尽量缩短(加强支持措施); 5. 为减少抗药性,必要时使用交替联合化疗。,辅助化疗的原理,

7、1. 许多肿瘤术前已存在超出手术范围外的微转移灶; 2. 原发瘤切除后,残余肿瘤生长加速,对药物敏感性; 3. 肿瘤体积越小,生长比率越高,对化疗越敏感; 4. 肿瘤开始治疗越早,抗药细胞出现越少; 5. 综合以上,对微小转移灶进行早期治疗,药物疗效提高,抗药机会减少,治愈可能性增加。,辅助化疗的策略,1. 对象:预后差,高危险复发,一般情况好的病人; 2. 化疗方案:该种肿瘤晚期病变疗效最好的方案; 3. 剂量强度:足够,每种药用至接近人体MTD; 4. 开始时间:尽快,一般术后24周; 5. 疗程数:多个,一般6个月以上(半年至1年)。,辅助化疗的现状,大肠癌辅助化疗的进步,乳腺癌辅助化疗

8、的进步,1. 使巨大肿瘤缩小利于随后的手术、放疗; 2. 缩小肿瘤,改善供血供氧,对随后放疗敏感; 3. 及早开始治疗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 4. 可观察到肿瘤对化疗的反应。,新辅助化疗的好处,1. 肿瘤缩小,原来范围变得不清楚,以致手术范围难以确定; 2. 化疗无效,失去随后手术的可能性; 3. 因化疗的严重毒性,需推迟计划中的手术; 4. 术后合并症可能增加; 5. 肿瘤消散,患者有可能拒绝下一步的手术。,新辅助化疗的缺点,了解类型及分期: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分期肿瘤的临床及生物学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化疗方案。 确定治疗目标:根治性化疗还是姑息性化疗,术后化

9、疗(辅助化疗)还是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等。,制定化疗方案的原则,制定化疗方案的原则,了解患者的既往治疗:既往从未化疗过的患者,应选用一线有效率较高的化疗方案;若为复治病人,应考虑改用二线化疗方案。 肿瘤化疗的个体化: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及重要脏器功能以确定每种药物的用量,药物剂量的调整应兼顾其既往化疗有效性、不良反应等各个方面因素。 尽可能采用联合化疗:在病人身体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联合化疗以提高疗效,延缓耐药性,减少药物毒性的重叠。,间歇给药,连续给药,口服给药,静脉给药,静脉推注,静脉滴注,持续静脉滴注,胸腔注射,腹腔注射,心包腔注射,鞘内注射,膀胱内注射,瘤内注射,局部给药,动脉给

10、药,动脉推注,选择性动脉灌注+栓塞,持续动脉滴注,化疗的给药途径,化疗适应证,以内科治疗为主,疗效较好,有的可达根治的肿瘤 已有播散多发转移的实体瘤 癌性胸腹和心包积液 某些癌症所致的上腔静脉压迫征、呼吸道梗阻、颅内压增高等 先期化疗(primary chemotherapy) 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化疗注意事项,1诊断明确: 血液学: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恶性组织细胞病。 病理: 恶性淋巴瘤、各种实体瘤。 脱落细胞学: 化疗药物:不用于诊断性治疗, 不作为安慰剂来使用,化疗注意事项,2患者一般状况较好,血象与肝、肾功能、EKG正常 3制订治疗计划 4疗程结束后进行长期随访,化疗注意事项,5停

11、药指标: 用药时间超过一般显效时间,或积累剂量超过可能显效的剂量,继续用药有效的机会不大者; 呕吐频繁影响病人进食或电解质不平衡时; 腹泻超过每日5次,或有血性腹泻时;,化疗注意事项,血象下降 病人感染发热,体温超过38以上 出现并发症 出现重要脏器的毒性,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其防治,化疗不良反应的分类,主要表现为血管外渗漏和化学性静脉炎,抗肿瘤药物渗漏后可局部应用相关解毒剂缓解疼痛,避免溃疡形成,促进损伤的恢复。化学性静脉炎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主要依靠预防。,根据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类: 红热型:沿静脉血管走向区域发热、肿胀及疼痛; 栓塞型:沿静脉走向处变硬,呈条索状硬结;外观皮肤

12、有色素沉着;血流不畅伴疼痛; 坏死型:沿静脉穿刺部位疼痛加剧,皮肤发黑坏死, 甚至深达肌层。,局部刺激性,用药前仔细观察注射部位的组织完整性及其状态; 注药前先向血管内注入510ml生理盐水,以确保静脉 血管通畅; 应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靠近肌腱、韧带 和关节,避免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管部位穿刺及24小时 内被穿刺过的静脉穿刺点远端避免再次穿刺化疗; 注射化疗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斑、水肿或 疼痛。,化疗药物外渗漏和化学性静脉炎预防措施:,立即停止注射,制动并保留注射针头,尽量回抽残留药物,可在渗漏部位皮下多点注射止痛药物、相应解毒剂,避免局部按压,注入皮质激素,并拔掉针头,

13、据所用抗癌药物进行冷敷或热敷,密切观察及随访,出现溃疡时应考虑手术治疗,疼痛剧烈者可用2%利多卡因局封,可反复多次直至疼痛消失,抬高患肢,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步骤,物理治疗、中医药治疗、功能锻炼,皮肤毒性,临床表现: 抗癌药物常引起的全身皮肤毒性反应为脱发、皮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及皮疹。 1脱发 许多抗癌药物如阿霉素等蒽环类药、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MTX、5-FU等均可引起脱发。脱发通常是可逆的,停药12月后毛发可再生,恢复。,2皮肤色素沉着 放线菌素D、MTX、5-FU、博莱霉素等均有使皮肤对阳光增敏的作用,使皮肤易于晒黑。白消安则可使黑色素量增加,而使皮肤色素沉着。 3博莱霉素可使皮肤增

14、厚、角化、色素沉着。,皮肤毒性,1脱发 目前还缺乏有效可行的方法,应向患者说明,停止化疗后毛发常可以再生、恢复。佩戴假发是可行的方法。 2化疗患者应避免日晒,皮肤角化及色素沉着停药后多可恢复。,化疗后会出现一过性的脱发,以头部最为常见,是接受化疗时常见的副作用,发生率仅次于恶心、呕吐。脱发最早见于化疗后12周,2个月后达到高峰,化疗停止12个月开始再生。 预防措施: 应用性质和缓的以蛋白质为主的洗发剂,避免刺激性强的洗发用品; 避免使用电吹风、卷发器、发胶、染发及过分梳头; 化疗前应用止血带、冰帽等物理手段防止脱发。,脱发的预防和护理,预防脱发的物理方法,表现:荨麻疹、药疹、剥脱性皮炎;严重者

15、会导致死亡 处理原则: 对于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程度较严重的化疗药物需 要预防性抗过敏治疗。 局部荨麻疹并非停药指征,但需要严密观察或治疗好 转后继续用药; 如有全身过敏表现,应立即停药,联合应用H1、2-受体 拮抗剂,并根据病情变化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升压 药或支气管扩张药。,化疗药物的过敏反应及处理原则,化疗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分类,化疗药物,胃肠道嗜铬细胞,与5-HT3受体结合,5-羟色胺(5-HT),呕吐信号通过迷走神经,呕吐中枢(孤束核、小细胞性网状结构、 内脏躯体运动核),破坏,恶心呕吐,恐惧、焦虑等情绪,血小板,摄取,胃肠道,延髓化学感受体激发区(CTZ)5-HT3受体,直接刺激,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机制,常用止吐药物分类及作用机理,急性呕吐在化疗或呕吐之前予以预防性应用传统止吐药物:胃复安,或5-HT3受体拮抗剂与地塞米松配合; 迟发性呕吐尚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多在发生后予以治疗; 预期性呕吐常规止吐药物无效,可选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化疗引起呕吐的处理原则,中医处理,恶心呕吐 和剂 旋复代赭汤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兼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