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7897633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贵州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贵州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贵州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贵州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凯里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半期考试高一文科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商周时期,城市的建设是先把与祖先有直系血统关系的子弟聚集在宗庙近旁的王室区,然后再把其他的同祖、同宗之子弟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一现象反映出A. 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B. 城邑布局体现王权至上C. 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D. 家族经济决定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近亲的子弟构成王族,聚集于宗庙近旁的王室区”可知,商周时期同一族居住在一起,其

2、居住地按与直系祖先关系的亲疏来划分,这是受宗法观念影响的体现,表明当时宗法观念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同一族人按血缘关系亲疏划分居住地,并未反映城市功能的信息,故排除A;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之后形成“皇权至上”的观念,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按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划分居住地,而不是按家族经济地位,故排除D项。【点睛】“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近亲的子弟构成王族,聚集于宗庙近旁的王室区”是解题的关键。2.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

3、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哪一变化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封建专制主义集权之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视天下一切为个人私有财产,百姓难以摆脱对君主的依附,故 A项错误;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材料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着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下虽无世禄之臣”可见秦朝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

4、转变,故 D 项正确。3.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B. 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C.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D. 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打破市坊的界限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故B错误;宋代路制与扩大宋朝疆域无关,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

5、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可以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指的是A. 政事堂B. 枢密院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临时秘书机构”“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是清朝时期设立的军机处,D正确;政事堂是宰相参政议政的地方,A错误;枢密院是负责军事的机构,B错误;材料中“褫夺了内阁的权力”说明不是内阁,C错

6、误。【点睛】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5.规定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各等级的政治权利依其财力之大小而定。这一改革指的是A. 梭伦改革B. 克利斯提尼改革C. 伯利克里改革D. 亚里士多德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推行财产等级制,按照财产的多少将公民分成四个等级,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垄断权力,故选A。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内容中均无此措施,排除B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思想家,并

7、未进行社会改革,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规定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的描述,再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即可作出解答。6.公元前三世纪后,罗马已不是原来那种城邦国家了,它已成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进行交易的共同市场。这种商业贸易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世界市场发源于古罗马B. 罗马帝国时人人平等C. 罗马帝国建立的合理性D. 万民法实施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种商业贸易的一个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等信息来看,说明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

8、的公民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状况发展的需要,应当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故D项正确;世界市场发源于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商业贸易发展对法律的要求,不是说明人人平等,与建立罗马帝国的合理性无关,排除B、C项。【点睛】“这种商业贸易的一个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是关键信息。7.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和包括新贵族在内的大地产者发动的;政变后,由他们控制国家政权。19世纪中期以后,大地产者最终失去了控制国家政权的权利。这一变化主要是A. 宪章运动的产物B. 工业革命不断发展C. 启蒙运动的影响D. 权利法案的颁布【答案】B【解析】

9、【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结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通过此前的议会改革获取了更多的政治权利,而大地产者是旧势力的残余,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其地位和影响必然缩小,故B项正确;结合所不知识可知,宪章运动是英国的工人要求改判生活待遇、争取政治权利的工人运动,其结果是失败的,并不涉及与大地产者之间的斗争,故可排除A;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在法国,故排除C;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排除D项8.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托

10、克维尔称赞的体制是A. 共和制B. 联邦制C. 中央集权制D. 三权分立【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美国联邦体制中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既集权又分权的特征,B正确;共和制是指总统的产生方式,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据材料“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可知,材料不仅体现集权,还有分权,而C强调的集权,C不合题意;三权分立是指在权力的构建上,与本题无关,D错误。【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掌握了国家主要权力,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1)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

11、国家权力。(2)各州政府享有一定的自主权(3)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9.下图为近代某一国家政治体制的结构示意图。由此图可知,该国的政治体制A. 帝国会议的权力远大于联邦议会B. 通过行政机构设置维护中央集权C. 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残余D. 力图确立普鲁士的核心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从结构示意图看出:皇帝是权力的中心,皇帝任命宰相掌握行政权,宰相对皇帝负责,并且领导联邦议会,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德国1871年宪法。1871年宪法表明德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是民主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保留了

12、大量的封建残余,所以正确答案为C。根据所学知识,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所以A错误。1871年宪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B与制度相矛盾,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点睛】1871年德意志宪法特点积极性: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统一,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宪法的颁布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局限性: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0.2018年4月11日,一件从圆明园流失出去的西周青铜

13、器虎蓥竟在23分钟内拍出了41万英镑的高价。与这一文物的流失密切相关的事件应是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从圆明园流失出去的西周青铜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掠夺了圆明园的大量文物,B项符合题意;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没有进入北京,A项错误;C项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同材料无关,排除;D项虽然进入北京,但是不符合材料时间和事件的信息,排除。故选B。11.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

14、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义和团运动D. 太平天国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频繁的战争及等级森严的特权制度建立,使之向人民承诺的“天下大同”、“平均土地”的社会没有到来,因而令贫民感到失望,故D项正确。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没有对贫民进行过“言辞的崇高”和“平

15、等的许诺”,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没有对贫民有过许诺,排除。D项,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民国政府,颁布临时约法,法律上保障人民平等、自由的权力,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与材料中“行为的凶暴”、“特权的森严”不符,排除。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是灾难性的战争。对“灾难”解读正确的是A. 满清政府主权完全丧失B.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 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D. 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B项正确。清政府主权的部分丧失,故A项错误。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是积极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社会性质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13.“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辛亥革命A.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B.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 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D.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