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综合训练题.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872926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综合训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综合训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综合训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8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综合训练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8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综合训练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综合训练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综合训练题.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综合训练题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2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殉现象仍相当普遍,战国时期尚有余风,其中以秦国人殉之风最为兴盛,东周列国与秦国人殉较为接近的是保存了东夷人习俗的齐国,但人殉规模还是比秦国稍逊一筹,而与齐国一山之隔的鲁国,

2、人殉现象就很少。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人殉制得以维持的关键B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影响社会习俗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D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定社会习俗3汉书记载:(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这说明秦朝()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C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4贞观三年,吏部尚书杜如晦对唐太宗说,“两汉取人,皆行着乡闾,州郡贡之,然后

3、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科举),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这表明()A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B杜如晦认为科举制有缺陷C唐朝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 D唐初选官缺乏统一的制度5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6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

4、(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A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B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D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7民间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有功劳者担任的,并必须是公正无私者。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这反映出()A朝廷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B中国古代信仰的多样性C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宋明两代多任用正直大臣8明朝宦

5、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9明清统治者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一是从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如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由此可见改土归流()A以灵活务实的手段逐渐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直接控制和管理B主要目的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地方统治C争取战略要地,进而

6、控制西南边区,巩固国防的需要D根本目的要以汉族的传统观念影响西南各民族,达到“以汉化夷”10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统治者忽视思想建设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D坚持“以德治国”理念11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这体现雅典()A民主决策的非理性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C民主原则的不统一D民主监督的不健全12据古代雅典若作诉美狄阿斯记载:

7、美狄阿斯在公共场合同德摩斯提尼发生了争执,并打了德摩斯提尼一巴掌。对此,德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雅典()A公民争执须通过司法解决B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C司法诉讼彰显了公民权利D司法审判会主持公平正义13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指出: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所有这些统称宪令。由于它们是普遍的,无疑地对于一切人都有约束力。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A法官按照皇帝的批复审理案件B君主权力的逐渐加强C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D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14罗马法中的契约制度规

8、定,当事人必须陈述一系列法律规定的言辞和格式化的用语,有时候当事人还必须伴以仪式性的动作;裁判官在发言、命令或裁判时,也必须毫无差错地使用法定术语。这些严格的形式()A保障了当事人真实意图的表达B体现了对财产安全保障的诉求C适应了帝国时期新的发展要求D表明法律有效保护了平民权益15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 “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这说明当时英国()A希望保留

9、君主专制制度B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C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16自1707年起,英国国王不再行使议会立法否决权,但国王仍可通过赏赐官职、年金等方式控制议会。据统计,18世纪初,英国有120名议会下院议员从国王和政府那里得到职位、年金,以后多年此类议员有增无减。这些议员对国王感恩戴德,惟命是从,被称为“宫廷党”。上述史实反映出英国()A议会拥有立法否决权B君主立宪制度形同虚设C王权衰落过程的曲折D立宪体制下王权的扩张17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

10、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约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B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C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D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19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

11、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A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C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20法国保王派成员卢罗在议会中发言指出:“ 我们未能使国家建立我们所偏爱的制度,这是令人遗憾的,但我们必须有勇气对此表示赞同,在那些不要君主制而要共和制的人和那些不要共和制只要君主制的人的争执中,必须接受唯一可能的事物,那就是共和国。”材料说

12、明()A法国大革命推翻专制君主确立共和政体 B法国大革命成果面临着丧失殆尽的危险C资产阶级各派就法国政体问题达成妥协 D法国第三共和国建立后君主派的复辟企图21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第一届议会选举中,真正参加投票的选民占全部选民的51%,宰相俾斯麦所在的自由保守党获得议会中37个席位,占议会总席位不到10%。当议会开始运转时,皇帝身边簇拥的亲王和将军们都穿着华丽的制服,与之相比,衣着普通的议员们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听众。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选民的参政权力受到政府限制B德意志政治体制有其两面性C俾斯麦因竞选失败而解散内阁D联邦议会立法权被皇帝掌控22 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

13、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A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B政治作用得到增强C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 D决定宰相政治命运23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莎卢森堡说:“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有共同的社会条件生存条件而团结起来,摸索摆脱他们处境的出路,一部分人则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乐土的坚实桥梁。但到了马克思才用这个特别的历史任务把他们联合起来,使他们上升为阶级。”材料所指的“特别的历史任务”是()A通过议会斗争颠覆资产阶级政权B通过国际联合破

14、坏资本主义经济C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D通过行业改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4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A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B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C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D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25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